
第二节 行为疗法
一、概论
行为疗法是基于行为科学的一种非常通用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行为疗法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上,其方法更加系统和科学,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和稳定。
行为疗法认为,个体行为具有一定特点,受到奖赏并产生令人满意结果的行为容易学会和保持,受到惩罚、产生令人不愉快结果的行为则不易维持。通过这种规律,就可以控制个体行为的改变,帮助来访者消除不良行为,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行为治疗的核心是只针对行为层面的问题进行处理,探寻行为背后的原因、内部过程或早年经历是不重要的。
二、基本理论
对行为治疗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包括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了解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行为治疗的技术。
(一)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由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巴甫洛夫在观察狗的唾液分泌时,发现一个现象:给予食物时狗会分泌唾液,但如果在不断地给狗食物的同时给一个不会引起唾液分泌的中性刺激,如铃响,狗渐渐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也会分泌唾液。巴甫洛夫由此总结出经典条件反射,即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一个无条件刺激结合,最终能够引起原只能对无条件刺激发生的反应,这个中性刺激也就成了条件刺激,这种新的联系称为条件作用。在这种初级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引入新的中性刺激又可形成第二级条件作用。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刺激属于第一信号系统,言语符号的刺激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由于人类有以言语为主的第二信号系统,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
如果这种条件反应也会由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引起,这种现象被称为泛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一种泛化的现象。在泛化发生后,如果仅强化特定刺激,而不强化类似刺激,会使个体只对特定的刺激产生反应,对其他类似刺激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现象叫做分化。
(二)操作条件作用
操作条件作用的理论是斯金纳通过自己设计的“斯金纳箱”提出。斯金纳箱中有一个杠杆,按压杠杆会落下食物,斯金纳将饥饿的小白鼠放入箱中,小白鼠在箱中活动时偶然踏上杠杆,发现会有食物出现,尝试几次后,小白鼠就学会了按压杠杆以获取食物。与经典条件作用不同,操作条件作用的行为是由个体自身发出的,最初是自发的行为,这些行为引起了环境的一定变化,由这些变化改变了个体此行为的发生频率。能够使个体行为发生频率增加的刺激叫做强化,操作性条件作用就是个体将强化与行为联系起来的过程。
强化是操作条件作用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在个体行为之后给予一个积极的正向刺激,例如在来访者完成了咨询的作业,咨询师给予肯定和表扬,来访者会倾向于更积极地完成之后的作业;负强化指的是在个体行为后撤销一个消极强化物,例如老师每周让学生抄写课文,当孩子考试成绩达到目标后,可以暂停抄写,暂停抄写的行为就是负强化。正强化与负强化都会引起个体行为频率的增加。普雷马克原理是常用的强化方式,它是指用一个高频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例如孩子不喜欢写作业,但喜欢看电视,可以告诉孩子完成作业后就能看电视,以此提高孩子做作业的频率。
与之相反的是惩罚,惩罚能够引起个体行为频率的降低,也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指在特定行为之后出现强化物,例如孩子在攻击同伴后,家长对其进行批评,孩子的攻击行为会减少;负惩罚是指个体做出一定行为后,想要的刺激不再出现,例如一个喜欢吃糖的孩子在攻击同伴后,家长不再让其吃糖,孩子的攻击行为也会减少。
当反应没有得到经常强化,行为就会消退。为了使行为保持下去,就必须不断进行强化。但即时强化不仅成本较大,也不是最有效的办法。斯金纳研究了四种不同的强化程式,第一种是固定时距程序,即不论个体行为出现频率,均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后给予强化,例如定期给员工发工资;第二种是固定比率程序,即个体出现一定次数的行为后,就给予强化,如有些企业中的计件工资就是一种定比强化;第三种是变动时距程序,指的是按照一个有平均时距但都随机出现的强化,如老师不定期的随堂测验;最后一种是变动比率强化,指的是按照一个概率给予强化,但强化的次数间隔随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赌博。一般来说,按比率强化的效果优于按时距强化,而变动时距强化又好于变动比率强化。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提出者班杜拉认为个体的许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习得的,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分别为:首先是注意过程,观察者注意将要模仿的行为;其次为保持过程,指的是观察者对行为编码并储存的过程;之后是动作再现过程,指的是把记忆中的表象转换成行为;最后是动机过程,这是模仿行为是否发生的关键因素。
除此之外,班杜拉还提出除了直接强化外,还有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为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被强化,例如孩子看到电视上的人物因为攻击行为被奖励,孩子更可能会表现出攻击行为。自我强化是指个体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当达到这个目标后,个体就会进行自我奖励。
三、治疗技术
(一)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通过指导语进行暗示,帮助来访者调节呼吸、放松肌肉,进而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
放松训练有多种形式。例如渐进放松法,通过系统的先收缩后放松特定肌肉群,使个体体验不同肌肉的紧张,从而更好认识放松的感觉。此外还有自生放松法,强调逐个部位体验肌肉松弛带来的沉重感和血管扩张带来的温暖感。
现在的咨询师多使用录音进行放松训练,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其他技术的辅助手段一起使用。
(二)系统脱敏
系统脱敏主要用于治疗恐惧症,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使个体减轻、脱离恐惧。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使来访者掌握放松技术
咨询师向来访者讲授放松的方法,通常需要2~6周的时间,使来访者能够自如地进入放松状态。
2.建立引起不良反应情境及情绪感受的等级层次
来访者与咨询师一起探讨会引起恐惧的情景,并对每一个情景进行主观评级,根据恐惧程度的高低排序,作为后续联系的材料。
3.实施脱敏
这一步骤有两种形式,想象脱敏和现实脱敏。想象脱敏是指在治疗时想象情景进行联系,首先让来访者放松,然后咨询师讲出一个恐惧程度较低的情景,让来访者想象自己置身这种情形中,请来访者感到紧张时进行示意并结束想象,结束后报告自己主观的焦虑程度值。这里有两个指标,一个是来访者开始想象到开始紧张中间的时间,一个是来访者报告的焦虑程度。反复进行,当来访者对这一情景不再感到紧张,表示这一情景已经脱敏完成,咨询师可以进入更高恐惧程度的情景。现实脱敏的步骤与想象脱敏类似,只是将情景变为了真实场景。这种方式比想象脱敏更有效果,但往往难以实施。
(三)模仿学习疗法
模仿学习的目的是帮助来访者建立某种行为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步骤:
1.行为示范阶段
在这一阶段,应根据治疗目标,让来访者观察榜样的特定行为。提供行为榜样的示范者可以是真实的个体,也可以采取影像、录音的方式。示范者可以是单一的个体,也可以是多个示范者。示范过程中,示范者的速度、提供言语指导等方式也会有重要影响。如果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有限,比如儿童,缓慢、分步骤的示范、对关键部分进行重复、在示范过程中提供简单的描述说明以及指导,都是非常重要的。
2.行为模仿阶段
观察过后,应由观察者进行再现。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鼓励来访者的行为,对正确的行为给予积极的反馈,同时继续指导和纠正不正确的行为。反馈过程中也可以重新进行示范,让学习者结合自己的表现进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