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凡学术传承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梅花香自苦寒来——基层历练

1965年,为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一支支医疗队撒向了祖国辽阔的农村、山区、边疆。周超凡先后三次参加北京医疗队中医研究院分队,赴山西、湖北、江西等地进行巡回医疗、中草药的收集整理及为西学中班讲课。这三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深入偏远地区,其生活之艰苦、工作之繁重可想而知。

周超凡所在的医疗队被派往山西稷山。他尽心为当地老百姓看病,深受欢迎。不仅如此,他还得给动物看病,这是一个新的挑战。山西万荣县配种的马出现了心脏病,不知马的心脏在什么部位,更估量不清马的体重有多重,周超凡边问边学,开出了炙甘草汤,研成粉灌服,马竟然痊愈了。

一年后,他从山西返京后,接着就被派往武汉。武汉军区后勤部卫生部举办西学中班,旨在培养军队中西医结合人才,他作为主讲教师赴任。当时正值“文革”,各方面条件都很差,连教材都没有,他每天上午讲课,下午组织讨论、答疑、带学员实习,晚上就自编教材,有时还要出诊。这种紧张的生活整整持续了一年。一年中他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天,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一分辛苦就有一分收获,学习班结束时,他讲的课博得学员们的一致好评;他编写的教材也由武汉军区卫生部内部出版;他的医术、医德、医风,也得到当地百姓的交口称赞。在此期间,他曾带领学员到湖北省阳新县一个湖区巡诊,当地一位患先天性白内障的孕妇临盆时突发肠梗阻,疼痛几次使她昏死过去。此处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当地医疗水平低下,转院显然来不及了,孕妇身兼两命,当地医生在束手无策之际,找到了医疗队,请他出诊。他在仔细分析病情后,根据《内经》“有故无殒”的治疗原则,果断地投予加味大承气汤以泻下通腑。患者服药后,腑气得通,疼痛旋即缓解,次日顺产一女婴。此事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后来,在参加首届全国中医药大会时,时任天津医学院副院长的吴咸中院士做学术报告,讲到了复方大承气汤治疗急腹症的应用。周超凡当即想到了这个病例,深以为然,在治疗思路上不谋而合。

经历了11个月的军旅生活后,1969年,他又随医疗队来到江西省上饶德兴县(现德兴市)。此次出征,他身兼两职:一是继续举办西学中班,为当地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二是整理民间地方中草药,调查中草药资源情况。前者,由于有武汉班的经验,可谓轻车熟路;后者对他来说则面临严峻的考验。虽说周超凡上山采过药,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中药知识,但独立地、全面系统地研究地方草药,还是第一次。他深入药农中间,虚心向他们学习;钻进书本中,向前人学习;在诊病过程中,向患者学习。白天和药农一起上山采药,晚上在灯下制作中草药标本,弄清每味药的科属、药性、药效及临床应用等问题。

有一次在采集中药标本的过程中,他被飘香的山蜡梅所吸引,了解到当地老百姓用山蜡梅叶治疗感冒。他通过走访、口尝身试和应用,确认了山蜡梅叶是一味很好的辛凉解表药。后来,在周超凡的建议下,1977版《中国药典》就收录了山蜡梅叶,用治风热或流行感冒、发热、咳嗽等。再后来,江西某公司开发了山蜡梅叶颗粒,作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常用药物,被收入了医保目录。

离开江西回京时,周超凡汇集了100多种中药标本,并做了上千张卡片。江西上饶的经历,极大地丰富了周超凡在中药方面的学识,也为他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艰苦环境中,他能安贫乐道,甘之若饴。时至今日,回想起这段岁月,他仍然认为,这三年是对他最好的历练,收获之大远超预期,甚至可以说是他医疗事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文革”时期,中医药科研工作也被迫中断。周超凡选择了参加医疗队、出门诊、去西学中班讲课,再加上他还担任领导人的保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一层保护作用。有两年的时间,他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当门诊大夫,还有好几年的时间在西学中班讲课。北京的东直门医院、309医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等多期的西学中班,都留下了他讲课的身影。他负责讲中药学、方剂学两门课程。他失去了大量宝贵的科研时间,但是并没有荒废所学,他的学术生命没有停止。

到了“文革”中后期,部分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周超凡在艰苦的条件下参加了《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国药典》的编写,这是他经多年积累后的一个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