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凡学术传承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砺得梅花扑鼻香——一展身手

(一)两个奖项的背后

从1970年参编《全国中草药汇编》到1975年开始参加《中国药典》的编写和修订,周超凡在特殊的时代开启了他新的征程。他埋头苦干,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1.全国科学大会奖

参加《全国中草药汇编》的编写工作,周超凡身负重任,他担任药理临床组长,负责编写药理、临床两部分内容。多年的科研、诊疗、教学工作积累的经验,成了他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些积累的基础上,他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搜集整理各地草药手册和以往研究资料,结合自己的认识,开展编写工作。历经8年,该书上、下两册,分别于1976、1978年出版。

1978年3月18~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这是我国科学史上空前的盛会,标志着我国科技工作经过“十年动乱”后终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就在这次大会上,《全国中草药汇编》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这是一份集体荣誉,但何尝不是对个人的肯定呢?此后,周超凡在中医药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后来还作为正式代表受邀参加了首届全国中医药大会。

2.中国药典发展卓越成就奖

自1975年,周超凡就开始参与第三版(1977年)《中国药典》的编写和修订工作。1985年,他被选为第五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这份工作一干就是20年,连任五、六、七、八、九届药典委员会委员。他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发表了数篇掷地有声的学术论文。

如建议修订《中国药典》对中药功能主治的表述,激活中药饮片的用量,增加关于毒性和用药安全的指导,以及根据临床需求和药物质量删除和新增部分成方制剂等;经过考证和深入研究,订正了马钱子、斑蝥、枳实、枳壳等药物的性味。再如,基于化学成分不稳定及卫生等问题,他建议限制粪便类中药的临床应用,1995年版《中国药典》取消了对粪便类中药的收录。但是,他很严谨,他倡导的是“限制”,但不主张一刀切,认为对粪便类药物盲目草率地一概废除的观点或做法欠妥,尤其对五灵脂(活血化瘀药)这类临床常用而有效的药物,应该在加强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利用。

再如,他对有毒矿物药(重金属类)剂量超标应用,鉴别方法、含量测定的缺失等问题忧心忡忡,在1989、1993年分别提交了“尽快解决中成药含朱砂、雄黄的问题案”“对有毒矿物药要加强研究与限制使用案”,发表了《含铅类中药的临床应用、中毒及防治》《朱砂治病要兴利除弊》《应加强对朱砂、雄黄药用价值的再评价》3篇文章。部分建议被《中国药典》采纳,如《中国药典》曾经两次大幅度降低朱砂、雄黄的剂量。尽管如此,仍有很多相关超剂量的成方制剂存在,但还有一些具体问题未得到解决。于是在2006~2009年间,他又陆续发表了《关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含朱砂(兼含雄黄)成方制剂问题的讨论》(2003)、《从牛黄解毒片(丸)看含砷中成药的安全性问题》(2006)、《应加强对朱砂、雄黄药用价值的再评价》(2007)、《朱砂、雄黄的应用概况及评价》(2009)等论文,以及“关于应当加强对朱砂、雄黄药用价值的再评价的提案”(2007)。力推有毒矿物药的兴利除弊工作,对防止医源性有毒矿物药中毒,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有着重要意义。这是周超凡执着坚持而不遗余力的初衷。

至2010年第九版《中国药典》出版后,周超凡已经连续参与了6版药典的修订,连任了5届药典委员会委员。他为中药的安全应用和规范化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鉴于他作出的重大贡献,2010年被授予中国药典发展卓越成就奖。

由于年龄和精力的关系,在连任5届后,周超凡退出了药典委员会,第十届任特别顾问,仍然会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时至今日,他仍然心系《中国药典》的修订工作,他说还有很多未完成的工作需要后来人去完成。2020年第十一版《中国药典》出版,他对其中的变化如数家珍,中药又新增了11种,修订了452种,穿山甲已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马兜铃和天仙藤肾毒性问题、黄连羊肝丸因含有粪便类的夜明砂被剔除等。这份执着和情牵,着实让人动容。

周超凡获得过不少奖项和荣誉,但很看重“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药典发展卓越成就奖”这两个奖项,他在意的不是奖项本身,而是那份责任和使命。

除了参编《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国药典》外,周超凡还主编了《中草药应用》(1978),与章国镇等共同完成了本草学家、中国生药学先驱赵燏黄遗稿《本草新诠》(1988)的整理和出版。其后,他还主编了《家庭常用中成药》(1999、2003)、《中国乡村医师合理用药指南》(2007)、《中国基层医师用药指南》(2008)、《国家基本药物实用指南 基层部分》(2010)等多部指导中药应用的工具书。

(二)开创新领域——深耕治则治法

1985年,周超凡奉命调至成立伊始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持筹建中医治则治法研究室并任主任,开始致力于中医治则治法的学科建设和治则治法理论的研究。

1986年,他组织促成首届“全国中医治则学术研讨会”召开,后又连续主持召开3届,并延续开展了6届,壮大了治则研究队伍,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人员专业素质。1988年,由其主编的内部刊物《中医治则治法研究》杂志创刊,共发行了5期,虽然时间不长,但中医治则研究有了自己交流的平台和学术阵地,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与此同时,他还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另一项工作——采撷汇集中医治则精华。他带领团队从3000余种医籍中选取了先秦至晚清时期300余种医籍,博录、采撷中医治则与治疗大法的重要医论。董建华院士评价说:“《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一书,既博采了历代医家纵论治则的珠玉,又撷采古典医籍治则理论的精华,开创了中医治则文献研究整理的先河。”

《历代中医治则精华》属于文献整理研究,对历代中医治则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周超凡继续攀登,历经数年,又完成了其代表著作《中医治则学》,重点在于建立中医治则理论体系,并用治则治法指导临床实践。

业内同行专家对《中医治则学》一书评价极高,如国医大师路志正评谓其“冶历代治则于一炉,集万家精髓于一编”、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谢海洲研究员赞其为“中医治则学的扛鼎之作”、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孟庆云研究员则谓其学术“论辩醇正,法度粲然”。

在研究工作中周超凡也深刻认识到,中医治则治法是一门上承基础,下启方药,密切联系临床的桥梁,只有和临床应用相结合,中医治则治法才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因而他在研究治则治法理论的同时,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并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疗疑难杂病的方药和制剂。如1998至1999年,他研究补肾填髓法治疗老年性痴呆,开发“填精益智颗粒”“补肾养脑丸”;治疗骨刺,开发了“骨刺止痛丸”;治疗咳喘,开发了“咳喘清丸”,获得北京市卫生局同意配制的批复。2005年,针对偏头痛开发的“息风止痛颗粒”,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物临床研究批件;2012年“息风止痛颗粒的临床研究”项目获得创新基金支持。

周超凡在治则治法领域坚守、深耕30余年,是业内公认的中医治则治法领域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