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沙门破戒
朱元璋在父母离世后,与兄弟姐妹们在极度的饥饿与困苦中又挣扎了些时日。村子里饿殍遍野,能寻到的食物愈发稀少,每一日都是对生存极限的挑战。兄弟姐妹们的身体愈发虚弱,朱元璋深知,若继续留在这钟离疃,他们都将难以存活。而此时,皇觉寺那悠扬的钟声仿佛又在他耳边响起,在这绝境之中,他想起了那座曾带给他些许憧憬的寺庙,心中燃起一丝希望,或许去皇觉寺能寻得一线生机。
这一日,朱元璋告别了兄弟姐妹们,拖着虚弱且疲惫的身躯,朝着皇觉寺的方向走去。一路上,他看到了太多因灾荒而破败的景象。原本生机勃勃的田野,如今只剩干裂的土地和枯萎的庄稼;村庄里的房屋,许多都已人去楼空,有的甚至因无人修缮而坍塌。偶尔能见到几个同样面黄肌瘦的路人,眼神中透着绝望与麻木。朱元璋强忍着心中的悲痛与恐惧,一步一步坚定地向前走着。
当他终于来到皇觉寺的山门前时,已近黄昏。夕阳的余晖洒在寺庙的红墙之上,给这座古老的建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朱元璋望着那紧闭的大门,心中有些忐忑。他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去,轻轻敲响了门环。
过了许久,门缓缓打开,一位年轻的小和尚出现在门口,他上下打量着朱元璋,见他衣衫褴褛,面如菜色,眼中闪过一丝怜悯,开口问道:“你是何人?来此何事?”朱元璋连忙行礼,声音略带沙哑地说道:“小师傅,我叫朱元璋,家中遭遇大旱,父母双亡,如今实在走投无路,特来投奔皇觉寺,恳请寺里收留我,哪怕做个扫地僧也好,只求能有口饭吃,活下去。”小和尚听后,微微皱眉,犹豫了一下说道:“你且在此等候,我去禀报长老。”说罢,便关上了门。
朱元璋在门外焦急地等待着,心中默默祈祷着能被收留。此时,天边的晚霞愈发浓烈,像是被点燃的火焰,将整个天空染得通红。不一会儿,门再次打开,小和尚说道:“长老让你进去。”朱元璋心中一喜,连忙跟着小和尚走进了寺庙。
穿过长长的走廊,他们来到了一间禅房。禅房内,一位身着灰色僧袍的长老正端坐在蒲团上,闭目诵经。这位长老便是智觉禅师,他在皇觉寺修行多年,德高望重,寺内众人皆对他敬重有加。朱元璋走进禅房,立刻跪在地上,磕了几个响头,说道:“长老慈悲,求您收留我。”
智觉禅师缓缓睁开眼睛,目光落在朱元璋身上。他仔细地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只见朱元璋虽身形瘦弱,面容憔悴,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毅与不屈。智觉禅师心中微微一动,他见过许多前来投奔寺庙的人,大多眼神中只有绝望与哀求,而这个年轻人却有着别样的气质。
智觉禅师开口说道:“孩子,你可知佛门清规戒律众多,入了佛门,便要斩断尘缘,一心向佛,你可愿意?”朱元璋连忙说道:“长老,我愿意。如今我已无家可归,只要能有个容身之所,能活下去,我什么都愿意做。”智觉禅师微微点头,又说道:“既如此,你且起来,让我看看你的根基。”
朱元璋站起身来,智觉禅师走到他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腕,为他把脉。片刻后,智觉禅师眉头微皱,心中暗自惊讶。这年轻人的脉象看似虚弱,但内里却隐隐透着一股勃勃生机,仿佛有一股潜藏的力量在蛰伏。智觉禅师又仔细观察朱元璋的面相,只见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虽满脸尘土与疲惫,但却难掩其不凡之相。智觉禅师心中不禁想起了一些民间传说,传言说这天下将有大乱,会有真命天子出世,拯救苍生。眼前这个年轻人,难道就是那个身负天命之人?智觉禅师心中虽有疑虑,但他毕竟是出家人,讲究慈悲为怀,无论如何,他都不忍心将这个走投无路的年轻人拒之门外。
智觉禅师说道:“孩子,我且先收留你,你暂且在寺中做些杂役,一边劳作,一边修行。日后若能领悟佛法,也算与佛有缘。”朱元璋听后,心中大喜,连忙再次跪下磕头,说道:“多谢长老,多谢长老收留之恩。”智觉禅师微笑着扶起他,说道:“起来吧,从今日起,你便在寺中安下身来。”
随后,智觉禅师叫来小和尚,吩咐道:“去取一套僧袍来,再带他去净身,安排他住下。”小和尚领命而去,不一会儿,便拿来了一套僧袍。那僧袍虽也是粗布所制,但却洗得干干净净,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朱元璋接过僧袍,心中满是感激。他跟着小和尚来到一处偏房,房内有一个木桶,里面盛着一些清水。小和尚说道:“你先在此净身,换好衣服后,我再带你去住处。”说罢,便转身离开了。
朱元璋望着那桶清水,心中百感交集。他已经许久没有好好洗过澡了,身上满是污垢与疲惫。他缓缓褪去身上那破旧不堪的衣服,将身体浸入水中。清水没过他的身体,他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舒适与放松。他仔细地清洗着身体,仿佛要将这段时间所遭受的苦难都一并洗净。洗完澡后,他穿上那套僧袍,虽然僧袍略显宽大,但穿在身上却让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归属感。
小和尚再次回来,带着朱元璋来到了一间简陋的僧舍。僧舍内,只有一张床和一个破旧的柜子。小和尚说道:“这便是你的住处,以后你便在此休息。明日一早,你便要开始做杂役,听从寺内执事的安排。”朱元璋连忙点头,说道:“多谢小师傅。”小和尚笑了笑,便离开了。
朱元璋躺在床上,望着窗外那一轮明月,心中思绪万千。他想起了父母,想起了兄弟姐妹们,不知道他们如今是否安好。他又想起了智觉禅师,心中充满了感激。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这皇觉寺好好活下去,努力修行,不辜负长老的收留之恩。
第二天清晨,朱元璋早早便起了床。他来到院子里,看到寺内的僧人们已经开始了早课。他们整齐地排列在大雄宝殿前,双手合十,闭目诵经,声音悠扬而庄重。朱元璋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敬畏。
早课结束后,一位执事僧找到了朱元璋,安排他去打扫寺庙的院子。朱元璋拿起扫帚,认真地清扫着院子里的落叶和灰尘。他扫得极为仔细,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在打扫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寺内的僧人们各司其职,有的在挑水,有的在劈柴,有的在诵经,每个人都在为寺庙的运转而努力着。
中午时分,朱元璋来到斋堂用餐。斋堂内,僧人们整齐地坐在桌前,等待着饭菜的到来。不一会儿,几个小和尚端着饭菜走了进来。饭菜很简单,只有一些素菜和稀粥,但对于许久没有吃饱过的朱元璋来说,却如同美味佳肴。他狼吞虎咽地吃着,不一会儿,便将碗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
在用餐的过程中,朱元璋发现其他僧人们都吃得很安静,细嚼慢咽,没有一点声响。他意识到自己的吃相有些不雅,心中有些不好意思。但他实在是太饿了,这些天来,他从未吃过一顿饱饭。
用过饭后,朱元璋又开始了下午的劳作。他跟着几个僧人去后山砍柴,山路崎岖难行,但朱元璋却丝毫没有抱怨。他努力地跟在僧人们的后面,手中紧紧握着斧头。到了后山,僧人们开始熟练地砍伐树木,朱元璋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拿起斧头砍向一棵小树。由于他力气不足,砍了许久,才将那棵小树砍倒。僧人们看到他的样子,纷纷过来帮忙,教他如何使用斧头,如何选择树木。在僧人们的帮助下,朱元璋渐渐掌握了砍柴的技巧,不一会儿,便砍了不少柴。
傍晚,朱元璋和僧人们带着砍好的柴回到了寺庙。他将柴堆放好后,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但他心中却有一种满足感,这一天虽然辛苦,但他却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朱元璋在皇觉寺里辛勤地劳作着。他不仅负责打扫院子、砍柴、挑水等杂役,还利用空闲时间跟着僧人们学习诵经。他虽然识字不多,但却学得极为认真,每一个字都仔细琢磨。僧人们见他如此勤奋,也都愿意教他。
在这期间,朱元璋的变化也渐渐显现出来。他的身体在寺庙的粗茶淡饭和劳作中,逐渐变得强壮起来,面色也不再像刚来时那样枯黄。他的眼神中,除了坚毅,还多了一份对佛法的虔诚与领悟。而他身上那种独特的气质,也愈发明显,尽管穿着一身朴素的僧袍,却隐隐散发着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气场。
寺庙里的僧人们,偶尔也会在私下里议论朱元璋。他们发现这个新来的小和尚与常人不同,虽然做着最粗重的杂役,但却总是气定神闲,举手投足间有着一种别样的风范。有的僧人甚至说,他穿上这僧袍,却难掩身上那股帝王之气,说不定真如民间传说的那样,是身负天命之人。当然,这些议论也只是在僧人们之间悄悄流传,并没有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
智觉禅师也一直在关注着朱元璋。他看到朱元璋的变化,心中既欣慰又有些担忧。欣慰的是,朱元璋确实是个可造之才,在佛法的熏陶下,渐渐有了修行之人的模样;担忧的是,若他真如传言所说,身负天命,那这佛门之地,是否真的能束缚住他?是否会因为他的到来,而让皇觉寺陷入一场未知的风波?
但智觉禅师毕竟是修行之人,他相信一切皆有因果。既然当初收留了朱元璋,便要对他负责到底。他只希望朱元璋能在这皇觉寺中,真正领悟佛法,无论未来他将走向何方,都能秉持一颗善良、慈悲之心。
就这样,朱元璋在皇觉寺中度过了一段平静而又充实的时光。他在劳作与修行中,不断地成长着,而他与皇觉寺的缘分,也在这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深。那一身僧袍虽掩盖了他曾经的苦难与落魄,但却无法掩盖他身上那隐隐散发的独特气质,仿佛在预示着他未来那不平凡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