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小说百科全书化趋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20世纪,西方小说出现一种百科全书化趋向,呈现出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叙事特点和审美追求。它是在传统经典小说衰落之后,对小说艺术无限可能性进行实验的可贵成果,也是西方小说在当代知识体系中寻找自身价值的有效尝试。一方面,它以广博的知识领域、深邃的智性思辨和独特的艺术空间,带给读者新鲜丰富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它对传统小说样态及审美价值的极端化颠覆,也令一般读者深感困惑,甚至望而却步。

如何理解这一在当代西方文坛已经蔚然成风的创作趋向,如何才能走近这类作品、评价它所带来的经验和教训,是本书力图回答的问题。其中,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艾柯的小说创作中百科全书化趋向尤为典型,影响深远,他们不仅小说写得精彩,而且理论方面也成果丰硕。因此,笔者以这四位作家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为重点研究对象,再辅以其他一些作家作品,希望能够对当代西方小说的这一重要现象管窥一斑。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主要从总体上做理论层面的探讨和研究。先是通过对具有百科全书特征的叙事文学的溯源分析,以及对当代相关学者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考察,界定了当代西方小说百科全书化趋向的范畴,并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然后结合作家的文论观,总结分析当代西方小说百科全书化趋向的几大特征,并与传统百科全书式小说进行比较,凸显其新时期特点。一是开放性的认知功能,在将展示知识谱系作为倾注心力的重要区域的同时,拒绝单一、封闭和僵化,主张开放和包容,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和超越个人化叙事,实现复调和多声部,荟萃多元思想。二是以超自我、超时代、超种族、超国度的文化眼光和宇宙视野进行创作,重新审视与建构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努力探索人类的诗意栖居之路。三是重视小说虚构的合法性,同时也不放弃想象的现实基础,通过构筑现实与超现实两个世界,在亦真亦幻中展示或审视某种文化特性。四是追求小说艺术的游戏品格和自由精神,借助游戏的某些特征来凸显和把握艺术的独特品质和精神实质,走向游戏者背后的人性阐释和命运解读。五是冲破作者独裁,把小说创作从固化的单向输出和被动接收的过程,变为作者、读者、人物、文本几个层面动态的相互交流沟通。

下编则以对个案进行文本细读的方法,结合相关作家文本,剖析当代具有百科全书化趋向小说的形式和结构艺术。形式和内容从来是相辅相成的,对百科全书化趋向的追求需要合适的形式呈现,大师们精心构建了异彩纷呈的结构模式。纳博科夫的“蝴蝶”“象棋”和镜像模式,通过伪装、戏仿、陷阱等,既实现了文学的诗意和自由娱乐精神,又产生了虚实相生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促使读者在游戏的快感和难辨真假的犹疑中进行痛并快乐着的思考;卡尔维诺的“晶体模式”是他为了实现“开放型百科全书”目标而创造的一种彻底解构长篇小说的主线霸权、由各自平等独立的许多小文本按一定规则组合为一体的结构模式;艾柯以其“清单”和“迷宫”形成令人炫目的知识狂欢;帕维奇的“辞典体小说”以看似权威的辞典形式荟萃了相互冲突的多元观念,表现出对复杂目标进行思辨分析的要求;鲍尔斯的“树状结构”不仅将私人话语的碎片汇集成多声部的历史记忆,而且体现出宇宙视野下的生态意识。他们追求文体杂糅,重视戏拟、互文和叙述的循环往复,喜欢复调,热衷元叙述,习惯用零散化、碎片化构建文本。这些既是对当代生活的芜杂混乱和难以把握的清醒认识,也是对叙事有意识地探索、更新和反省。

本书从多角度分析了当代西方具有百科全书化趋向的小说既不同于全景式现实主义小说,也迥异于内驱化现代主义小说的独到之处,阐述相关作家的严肃追求和创新精神,及其创作实践对文学观念的拓展,同时也对它娱乐化、炫耀技巧、脱离社会等负面特征提出警示,希望对我们了解当代西方小说的发展方向、促进文化交流、坚持“洋为中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