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的媒体实践文学与大众传播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萨特的文学活动与媒体关系的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萨特的文学活动与媒体关系的研究,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信息技术的长足发展,萨特利用媒体实现文学介入社会的活动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把目光投向新兴的传播手段,用科学的手段考量视听媒介给法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带来的影响。研究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开展:第一,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科技发展如何改变思想信息的面貌;第二,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技术如何提升思想信息的流量和质量;第三,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媒介技术如何改变知识分子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其中以法语学者的研究为主流,英语学者的贡献也颇为可观。中文学者的研究始于抗战期间,新时期以后逐渐增多,影响也在日益扩大。

在媒体总论的研究方面,法国学者的新闻通史研究成果丰富。20世纪60年代,热内·德·里瓦尔出版的两卷本《法国新闻史》[1],克劳德·贝朗热出版的《法国新闻通史》[2],成为20世纪50年代系统研究法国新闻业发展史的代表作。让·安德烈·富歇的著作研究了法国1830—1960年的新闻史。[3]1991年,查侬出版了《从1945年到现在的法国媒体》[4],英国学者里格比和休伊特出版了《法国和大众媒体》[5]。1994年,伊丽莎白·卡兹纳弗和卡洛琳·乌尔曼-莫里亚特合作出版了《1631年至今法国的报刊、电台和电视》[6]。此书主要阐述了政治生活、新闻和媒体手段之间的联系。现代媒体不仅日益融入公众生活,而且彼此渗透。各种媒体手段如报刊、电台和电视在构成一个有延续性的整体时,也起着反作用。

1994年,克里斯蒂安·布洛尚德出版了一本新闻史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法国电台与电视总体史》[7]。作者把媒体置于政治、科技、司法、经济和艺术史的综合背景之下,对其地位和状况进行阐述。尤其是对21世纪以来视听媒体私有化和分裂趋势的研究,表明了历史学家还在对新世纪下视听媒体的命运进行持续审视与反思。

1996年,让—诺埃尔·让纳内出版了《西方媒介史》[8]一书。作者不仅是法国新闻媒体的资深人士,也是思想文化史的专家,在现代社会视听媒体对民主的影响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该书不仅论述了西欧各国媒介的发展史,而且还厘清了各个时期各种媒介的演变过程,突出了西欧国家媒介的整体性,并通过横向对比表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特别是详细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媒介发展状况,为萨特的媒体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背景资料。

关于法国报刊的总体研究有雅克·凯泽研究了第三共和国时期(1870—1940)的报刊 [9],亨利·勒纳聚焦于这段时期的左派激进报纸 [10],克劳德·埃斯蒂耶研究了1914—1962年的左派周刊 [1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乔治· 科蒂耶(George Cotier)与克劳德·贝朗热先后出版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地下抵抗报刊的研究著作。[12]20世纪80年代,莫里斯·沃泰研究了内地占领区的地下报刊。[13]让·莫廷(Jean Mottin)主要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报业史,讨论了战后法国政治报纸发展的历史。[14]让·施瓦贝尔(Jean Schwoeble)的著作讨论了法国报业与权力、资本的关系,对法国报纸的独立自由问题进行了反思。吉勒斯·费耶尔(Gilles Feyel)研究法国近现代新闻史的专著于2000年出版,讨论范围始于18世纪,终于20世纪末。[15]玛丽—夏娃·泰朗蒂(Marie-ève Thérenty)与阿兰·瓦扬(Alain Vaillant)的著述是关于19世纪法国商业报刊发展盛期的新闻断代史研究,尤其关注当时新闻界与文学界的关系。[16]

在这些研究成果中,与萨特的介入文学相生相长的媒介环境越来越清晰。作为文献资料辑录最为完整的当为《处境种种》[17]十卷本,里面收录了萨特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各类文本。对萨特的文学介入与媒体实践最早进行全景式综合研究的是法国学者米歇尔·贡塔和米歇尔·瑞巴卡,他们先是编撰了三卷本的《萨特文集》[18]The Writings of Sartre),1970年由伽里玛出版社出版。后由理查德·麦克莱利翻译为英文版,1974年由美国西北大学出版。[19]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又收录了萨特的后续作品《1969至1971年萨特的著作》[20]以及《1973—1978年萨特的著作》[21],逐渐补充成为萨特一生所有作品的全集。

该书以编年体的方式,从萨特的第一部作品到最后一部作品逐条收录,并标注发表或出版时间及刊物名称,每篇作品一般都有内容简介或编者评注,基本做到概无遗漏,条理清晰,信息完备。而且,编者又对萨特的所有著述予以分类,按小说、戏剧、散文、评论或电台广播、报刊文章以及电影剧本等文体样式编排划分,并有评论,便于对萨特进行专项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学界关于萨特文学与媒体关系研究最为详细的“一次文献”,但是限于篇幅,所收录的文章只是节选或概述。

特别是对于萨特的文学实践与媒体的关联,该书按年代设置专栏介绍。在广播方面,1947年《无线电广播:“现代论坛”》(Radio Broadcasts:“La Tribune desTempsmodernes'”, The Temps Modernes Tribune),介绍了萨特在巴黎电台创办《现代论坛》节目的原因、经过、内容及结局等相关方面的信息。在报纸方面,1960年萨特为古巴之旅写的文章(Writings Connected with Sartre' s Trip to Cuba in 1960)专门介绍了萨特在《法国晚报》上撰写的关于古巴的新闻稿。在电影方面,该书最后还专门做了一个关于萨特电影的附录,详细地介绍了萨特创作的电影剧本及改编情况。米歇尔·瑞巴卡发表过《萨特和电影创造精神》[22]一文。米歇尔·贡塔不仅关注萨特的电影剧本创作,而且和亚历山大·奥斯楚克(Alexandre Astruc)执导了一部关于萨特的传记电影,后来又把自己执导的经历和感受撰述成文《萨特自己的电影和自传》[23],发表于1990年的《现代》(Les Temps Modernes)杂志上。

较早对萨特的研究综述做研究的有维尔库克斯(Wilcocks)的《让—保罗·萨特:一个国际批评的参考书目》[24]。另外一部对萨特研究状况有详尽介绍的文献资料,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弗兰克斯·拉波依特(Francois Lapointe)撰述的《让—保罗·萨特和他的批评:一个国际性的书目(1938—1980)》[25]一书。这些综述式书目所收录的文章,虽然是以萨特的现象学、存在主义思想和自由哲学研究为主,但已有关于萨特与媒体关联的内容。

如费纳德·波依《收音机里的傻瓜》 一文,探讨了广播媒体如何融入公众生活并改变其思考方式。[26]克劳德·莫里亚克的《萨特,在他的小电影院里》,研究了萨特早期的电影剧本写作与改编情况。[27]威廉·宾汉姆(William Bingham)的 《作为文学形式的期刊》,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了期刊对文学生产的影响。[28]尚塞尔(Chancel)是《透视》节目的特派记者,他的文章《〈透视〉节目中的萨特》专门记录了萨特如何利用广播节目《透视》传播其思想。[29]蒙塔尔多(Montaldo)的《1944—1974年法国广播电视公司所有的罪行案例》,如同卷宗一般记录了法国广播电视公司的发展史。[30]托马斯(Thomas)的《法国的广播电台与民主》,介绍了法国广播事业的发展与政治民主的关系。[31]阿兰·丹尼尔·瑞维兹(Alain Daniel Ranwez)的《一段文学史:让—保罗·萨特在〈现代〉的评论》,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萨特在《现代》杂志发表的政论风格。[32]

1993年,米歇尔·瑞巴卡和米歇尔·贡塔又续写了一本《萨特:1980—1992年的参考书目》,收录了1980—1992年国际学界关于萨特的研究文章。[33]该书按时间顺序提供了超过6000条的新信息,其中涉及2000多名作者和200多篇博、硕士学位论文,展示了自1980年以来国际学界关于萨特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其中关于萨特与新媒体关系的研究文章明显增多,大约有30条。

第一,电影研究方面。

1. Geloin (Ghislaine): 《萨特,媒体/电影/和现代电影(J.-L.戈达尔)》[Sartre,les média/lefilm moderneJ.-L.Godard)],Papers in Romance, Vol.3, No.2, Spring 1981, pp.103-116。

2.Mortia(shuji):《萨特和电影》(Sartre et le cinéma).Thèse de 3e cycle, Paris-Ⅶ, 1984, p.380。

3.Johnson(Patricia J.):《艺术对抗艺术:电影和萨特的〈恶心〉》(Art against Art,The Cinema and Sartre's La Nausée),French Review,Vol.58,No.1, 1984, pp.68-76。

4. Clerc (Jeanne-Marie): 《让—保罗·萨特的电影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La place du cinéma dans les idées littéraires de Jean-Paul Sartre)in Munch, Marc-Mathieu, éd, Recherches sur l' histoire de la poétique. Nancy, Berne, Frankfurt/Main, New York: Peter Lang, 1984, pp.155-173。

5.Clerc(Jeanne-Marie):《作家和电影》(Ecrivains et cinéma),Paris:Klincksieck, 1985, [Référence à sartre.]Voir 1984。

6.Stack(George J.):《存在主义电影》(Vertigo as Existential Film), Philosophy Today, Vol.30, No.4, fall 1986, pp.246-264。

7.Polan(Dana):《萨特和电影》(Sartre and Cinema),post-script,Vol.7, No.1, fall 1987, pp.6-88。

8. Teroni (Sandra) &Vannini (Andrea), eds. :《萨特、波伏瓦在电影院》(Sartre et Beauvoir al cinema),Firenze:La Bottega del cinema,1987,p.94。系列论文集,包括1987年5月8日和9日在佛罗伦萨举行的讨论会活动,有10篇关于萨特电影的文章。

9.Harvey(Robert):《萨特/电影:观众/艺术不是一种》(Sartre/Cinema:Spectator/Art That Is Not One),Cinema Journal,Vol.30,No.3,spring 1991, pp.43-59。

第二,报刊媒体方面。

1.Raoul(Valerie):《法国的小说杂志》(The French Fictional Journal),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0。

2.《期刊或报纸的特别问题:解放》(Numéros spéciaux de revues ou de journaux:Libération),17 avril 1980.22。

3.Verstraeten(Pierre),ed:《萨特的遗作》(sur les écrits posthumes de sartre).Annales de l'Université de bruxelles.,1987,p.153。

4. Cocteau(Jean): 《报纸1942—1945:让·图佐的演讲和笔记》(Journal 1942-1945,Présentation et notes de Jean Touzol),Paris:Gallimard, 1989。

5. Barnes(Hazel E.):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期刊与书信:有毒的礼物?》(Simone de Beauvior's Journal and Letters:A Poisoned Gift?)Simone de Beauvior studies, Vol.8, 1991, pp.13-29。

6. Drieu La Rochelle(Pierre): 《期刊:1939—1945》(Journal 1939-1945), Éd par Julien Hervier, Paris: Gallimard, 1992。

7.安娜·博歇蒂(A.Boschetti)的《知识分子的事业——萨特和〈现代〉杂志》[34]最早于1985年以意大利语出版,同年以法语出版,1988年以英语出版。通过皮埃尔·布迪厄(Bourdieu)的文化社会学研究,该书考察了促使萨特在1945—1960年完全统治法国文化生活的社会因素。在布尔迪厄看来,相对于现有的经济或政治领域,文化具有独立性和自身的逻辑。

为了说明萨特的卓越地位,该书的第一部分“萨特成功的条件”分六章,从文学、哲学、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几个方面,展示他是为何以及如何征服和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5年来法国知识界的。此书的第二部分“萨特与《现代》”分四章,从《现代》在法国期刊领域的地位、组成结构、办刊原则、编辑策略与刊物风格几个方面,专门探讨了《现代》杂志在建立和维护萨特的文化霸权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作为小说家、哲学家、剧作家、散文家、评论家和新闻工作者的“教师”“作者”,萨特可以统一、协调一个多中心系统,并与知识领域的需求和配置完美地融为一体。

该书不仅从社会文化角度解释了萨特的非凡成就,而且对文本在特定时间以特定方式书写和阅读的原因提出了具有启发性的思考。最重要的是,博歇蒂试图证明,在文化生产受到场域支配的过程中,个人的选择和行动并没有多少发挥空间。该书较为成功地展示了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对文学研究的启发和贡献。

8. 霍华德·戴维斯(H.Davies)的《萨特和〈现代〉杂志》[35]的研究路数则完全不一样。该书主要分析《现代》杂志对“综合人类学”(synthetic anthropology)即“所有人的命运以及人类的价值”的追求, 展现其“现象学的灵感和革命性的意图”。[36]该书既是从政治学又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自1945年以来《现代》杂志的风格变化。在他看来,萨特和《现代》杂志虽然始终致力于他们的左翼政治计划,但在不同时期由于不同主编各自的人类学立场,杂志风格在30年内数度转变,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莱里斯(Leiris)和列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参与的六年(1945—1951年),提倡以民族志为主的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第二阶段是从1951年到1956年,《现代》杂志面对结构主义的崛起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意识;第三阶段是1956—1963年,围绕阿尔及利亚战争,《现代》表现出支持民族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的立场;第四阶段则是从1963年到1971年,《现代》批评纯粹的学术知识而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是关于学术人类学(academic anthropology)争论的分析,并认为这些争论在《现代》中占了很大篇幅。

第三,在广播媒体研究方面。

总体研究的有:1979年,勒内·杜瓦尔(René Duval)出版了《法国广播史》。[37]1982年,雅克·穆索(Jacques Mousseau)又出版了《法国电视史》。[38]卡洛琳·乌尔曼-莫里亚特从政治史的视角考察了法国广播业的起源阶段。[39]让·特弗农的新著《1930—1950年代法国的广播与电视》,对法国20世纪的广播电视史进行了总结。[40]

专题研究的有:多米尼克·弗雷霍特的《(法国)国家电台政治辩论的历史——巴黎议会记者论坛(1946—1963)》学位论文,从传播史的角度解读了广播媒体分析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活、新闻和媒体手段之间的关联。

一些传记也涉及了萨特与媒体的关系,早年的有萨特《存在与虚无》的英文译者巴恩斯的传记《萨特》[41],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涉及这一领域的传记更多。如让·考(J.Cau)的《记忆素描中的“萨特”》、安妮·科昂-索拉尔女士的《萨特:1905—1980》[42],在记录萨特的生平时,对其介入的媒体事件提供了大量信息,如对1947年10月电台广播节目《现代论坛》中的事件予以详细的分析。另外,还有罗纳德·海曼《萨特传》[43]、斯特内的《萨特:可疑证人》[44]以及达顿的《透视萨特》[45]等文。

在这一时期,此类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当为英国学者米歇尔·斯克瑞恩(Michael Scriven)。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专注于萨特与媒体的关系,发表了10余篇相关论文。最早的是介绍萨特与各种媒体的关系,如《萨特的〈涅克拉索夫〉的新闻曝光》[46]《萨特对电视的吸引与排斥态度》[47]《萨特和视听媒体:1968—1975》[48]《萨特与广播政治——“现代论坛:1947”》[49]以及《萨特的电视想象》[50]。在知识分子与媒体的总体关系方面,有《知识分子和媒体:从审查到自我审查》[51]或《法国人的良知:解放后法国知识分子的生活》[52]等文,最后结集出版为《萨特与媒体》[53]一书。

1992年以后,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如下。

在广播媒体方面,全面和宏观介绍的著作有雷蒙德·库恩的《法国的媒体》[54]。该书概述了法国媒体的历史,分析了从1945年以来法国的媒体政策及其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从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方面描述了法国媒体从国家垄断、放松管制到目前多元化的趋势,讨论了有线和卫星广播的“新媒体”的重要性。随着媒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媒体的所有权发生变更,政府干预也越来越少,但国家在媒体领域的政策制定和监管中依旧发挥关键作用。库恩此前还编有《广播的政治》[55]一书。

诺德的《法国的新政:从20世纪30年代到战后时期》关注的是法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媒体的发展状况。[56]埃克(Eck)的文章《1944—1950:法国战后剧变时期的广播、文化和民主》专门介绍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年的媒体面对政治和文化的剧变。[57]托德(Todd)的《萨特与广播电台的调情》收录于《建立联系:为纪念菲利普·托蒂辑录的关于法国文化与社会的随笔》[58]一书。盖尔斯特的《西蒙娜·德·波伏瓦和维希电台:一些新发现的历史场景》回忆了波伏瓦在法国沦陷时期在维希电台的工作经历。[59]

费尔德曼、托宁和米德编著了《现代主义时期的广播》。[60]文学现代主义时期恰逢整个欧洲的广播媒体急剧扩张,该书以1922—1962年为段,叙述了一些前卫的作家利用新的媒介创新写作模式,并将他们的作品提供给全球受众。该书选择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叶芝(WB Yeats)、埃德拉·庞德(Ezra Pound)、艾略特(TS Eliot)、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和萨特等作家,在文化和政治的关联领域中,探索广播媒体对作家写作与传播的影响,旨在为大众传媒时代的开放性写作开辟新路径。

在期刊研究方面,有格林的《关于萨特政治期刊的研究》[61]和让—皮埃尔·布雷的《媒体萨特:采访在他作品中的地位》[62]等文。

关于知识分子总论,较早研究萨特关于“新知识分子”理论的是弗·邦和博内尔的《新知识分子》[63]一书。20世纪80年代有关现代法国知识分子状况问题的讨论中,值得关注的有雷吉斯·德布雷的《教师、文人、名人:现代法国知识分子》[64]、让·保罗-阿隆的《现代人》[65]、皮埃尔·布迪厄的《学院人》[66]和瑞德的《1968年以来的知识分子与法国左派》[67]

有关战后法国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最全面的是哈尔纳尼的《论战中的革命:战后法国的左翼知识分子》[68]。其他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研究是阿丽亚娜·舍贝尔·达波洛尼亚的《法国知识分子政治史,1944—1954》 [69]、西里奈利的《知识分子与法兰西激情:20世纪的声明和请愿书》[70]以及《20世纪的两位知识分子:萨特与阿隆》和莱维·贝尔纳·亨利的《自由的冒险历程》[71],国内都有译本。

总之,西方学界较早地注意到萨特文学理论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并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和传播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重点多聚焦在媒介的影响力上,较多讨论媒介对文化、社会、政治的影响,分析媒介与文学传播互动影响的较少,在大众传播媒介与萨特文学理论发展的关系方面,尚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中国学者对法国知识分子与大众传播媒介关系的研究,起步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新闻报道与翻译引介。对萨特实践文学的相关研究,则始于中国抗战时期。因为彼时萨特还是初露头角,国内的学者报人通常是在描述法国文学界或新闻业的发展历史中对其穿插介绍。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与法国相近的历史境遇,法国文学和新闻的动态备受中国学者的关注。较早注意到萨特的国内期刊有《西洋文学》《文学译报》和《时与潮文艺》。一些法国文学的研究者如孙晋三、盛澄华、徐仲年和陈瘦竹等除了大量译介法国文学作品外,还翻译发表了萨特的小说节选。新闻界也对法国的新闻出版业状况做了及时报道,其中涉及萨特的文艺思想和媒体实践活动,主要有孙源、徐仲年、沈颂芳和娄绍莲等人的译介文章或新闻报道。[72]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内有选择地介绍萨特的文学作品及理论。在1955年萨特访华期间,国内学界对萨特的研究掀起了一个小高潮,但更多的是集中在他的小说与戏剧的译介上,尚无从大众传播媒介的角度予以关注研究。新时期以后,开始有学者注意到这一研究方向。郑克鲁就提到,萨特的小说在使用形象化的手段展示其哲学观点时,就借鉴过其他大众媒介如电影的技巧 [73],惜乎没有充分展开。对于萨特文学介入文学的本质,余虹指出,它的“理论前提是十九世纪以来的语用论,即散文和诗不一样,它在本质上是对语言符号的工具性使用,其目的是意义的表达与交流。不过,萨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突出和强调了这种语言使用的功利性和实践性,从而建构了他的文学(散文)介入理论”[74]。他从存在论、实践论和作品存在方式上分析了萨特文学介入论的意涵,批判性地考察了萨特区分诗与散文的语言学美学框架,并论述了萨特有关具体历史境况中的文学与自由的关系。

赵勇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探讨了知识分子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也涉及了法国知识分子包括萨特的媒体实践活动,发表了一系列的相关文章,如《不同媒介形态中的大众文化》[75]和《批判·利用·理解·欣赏——知识分子面对大众文化的四种姿态》[76],将萨特面对大众文化的态度与其他西方知识分子相比较,认为萨特积极利用,并将其落实成知识分子在话语和行动层面的实践行为。关于萨特与大众传播媒介的专门研究,《征服读者群:〈什么是文学?〉 中的大众观》一文认为萨特将作家与读者群的关系转换为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他视大众为盟友、呼吁作家占领大众媒介、征服读者群等做法,又在很大程度上颠覆和改写了知识分子对大众的负面评价。[77]《文学介入与知识分子的角色扮演——萨特〈什么是文学?〉的一种解读》[78]一文认为, 《什么是文学?》成为萨特从文学介入政治实践过渡的桥梁, 也是作家与知识分子角色转换的中介。

由于法国传媒业的管理体制不同于英美模式,政府干预、政策引导相对较多,也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作为萨特实践文学的背景材料,也值得关注。如较早讨论法国媒体管理体制的有许崇山 [79]、孙维佳 [80],后来的罗治平 [81],以及较近的李波与胡正荣 [82]等人。

关于知识分子与政治、大众文化及媒体的关系,江苏人民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了一套“知识分子译丛”,其中与法国知识分子及萨特相关的两本书——《法兰西激情——20世纪的声明和请愿书》[83]和《20世纪的两位知识分子——萨特与阿隆》[84],也对法国知识分子及萨特介入媒体的过程有细致的介绍。

国内关于萨特的研究存在几次较大的范式转换,从最初的文本形式研究到后来的思想内容研究,再到现在的方法(技术手段)研究,已经由点到面,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再到交叉、综合式的研究,萨特研究在不断深化发展。不足之处在于,将萨特的文学理论与现代科技尤其是大众文化的发展联系不够。而且,从传播学和媒介学角度的研究刚刚起步,跨学科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


[1]René de Livois,Histoire de la Presse Francaise,2 vols,Paris:Les Temps de la presse,1965.

[2]Claude Bellanger,Histoire Generale de la Francaise,Paris:Pesses Univeritaires de France,1969.

[3]Jean André Faucher et Noël Jacquemart,Le Quatrième Pourvoir:la Presse Francaise de 1830 à 1960, Paris: I' ècho de la presse et de la publicité, 1969.

[4]Charon J.-P.,La Presse en France de 1945 à nos jours,Seuil,1991.

[5]B.Rigby,N.Hewitt,France and the Mass Media,Palgrave Macmillan UK,1991.

[6]Elisabeth Cazenaveet Caroline,et Ulmann-Mauriat,Presse,radioettélévisionen France,de 1631 à nosjours,Paris,1994.

[7]Christian Brochand,Histoire générale de la Radio et de la Télévisionen France,Paris:F.Nathan 1994.

[8]Jean-NoëlJeanneney, Unehistoiredesmédias, desoriginesà nosjours,Paris:éditions du Seuil, 1996.中译本为[法]让—诺埃尔·让纳内《西方媒介史》,段慧敏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Jacques Kayse,La Presse de Province sous 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Paris:Armand Colin,1958.

[10]Henri Lerner,La Dépéche,Jourmal de la Démocratie:Contribution àl'Histoire du Radicalisme en France sous 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2 vols,Toulouse:Université de Toulouse-Le Mirail,1978.

[11]Claude Estier,La Gauche Hebdomadaire 19141962,Paris:Armand Colin,1962.

[12]George Cotier, De la Résistance a Révoution: Anthologie de la Presse Candestine Farcaise, Neutharel: èditions de la Baconière 1945; Claude Bellanger, Presse Clandestine, 1940-1944, Paris: Armand Colin, 1961.

[13]Maurice Voutey,La Presse Clandestine sous I'Occupation Hitleriene:1940-1944,Dijon:CNDR CRDP, 1986.

[14]Jean Mottin,Histoire Politique de la Presse,1944-1949,Paris:Éditions Bilans Hebdoamadaires, 1949; Jean Mottin, Les Maitres de la Presse, Paris: Mouvement de liberation du peuple, 1956.

[15]Gilles Feyel,La Distibution er ta Diffusion de la Presse:du XVIIIe Siècleau llle Millénair,Paris:Panthéon-Assas, 2002.

[16]Marie-ève Thérenty,Alain Vaillant,Presse et Plumes:Journalisme et Littérature au XIXe Siècle, Paris: Nouveau monde, 2004.

[17]Sartre,Situations,vols 1–10,Paris:Gallimard,1975.

[18]Michel Contat,et Michel Rybalka,LesÉcrits de Sartre:Chronologie,bibliographie commentée, Gallimard, 1970.

[19]The Writings of Jean Paul-Sartre,trans.Richard C.McCleary,Evanston,Ⅲ.:North 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4.

[20]Contat,M.,Rybalka,M.,LesÉcrits de Sartre de 1969 à 1971,Le Magazine littéraire,no.55-6, September 1971, pp.36-47.

[21]Contat,M.et Rybalka,M.,LesÉcrits de Sartre1973-1978),Obliques,no.18,1979,pp.335-44.

[22]Rybalka,Michel,Sartre et le cinéma L'Esprit Createur,VIII,no.4,Fall 1968,pp.284-292.

[23]Contat,M,“Lefilm Sartre par lui-même et l'autobiographie”,Les Temps Modernes,OctoberDecember 1990, nos. 531-3, pp.1159-85.

[24]Wilcocks,R.,JeanPaul-Sartre:A Bibli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Criticism,Edmonton:University of Alberta Press, 1975.

[25]Lapointe,Francois H.,Jean-Paul Sartre and His Critics:A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1938-1980,Bowling Green,Ohio:Philosophy Documentation Center,1981.

[26]Fernand Pouey,Un ingénu à la radio,Paris,Domat,1949,p.249.

[27]Claude Mauriac,Sartre,in his Petite litterature du cinema,Paris,1957,pp.35-49.

[28]Bingham,William L., The Journal as Literary Form, Dissertation Abstracts,Vol. 30, No.4, October 1969, p.1552A.

[29]Chancel,J.,Jean-Paul Sartre in Radioscopie,Vol.1,Robert Laffont,1973,pp.187-215.

[30]Montaldo,J.,Dossier ORTF 1944-74:Tous Coupables,Albin Michel,1974.“ORTF”是“法国广播电视公司”(Office de Radio et Télévision Française)的首字母缩写.

[31]Thomas,R.,Broadcasting and Democracy in France,Bradford:Brad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32]Ranwez,Alain Daniel,JeanPaul-Sartre's Review Les Temps Modernes1945-1952):A Literary History,Univ.of Missouri at Columbia,1974.Dissertatin Abstract,Vol.35,No.9,March 1975,p.6155A.

[33]Michel Rybalka,Michel Contat,Sartre:Bibliographie 1980-1992,Philosophy Documentation Center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 Bowling Green, Ohio, 1993.

[34]Boschetti,A.Sartre et Les Temps Modernes,Minuit,1985.

[35]Davies,H.,Sartre and Les Temps Modern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6]Davies,H.,Sartre and Les Temps Modern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p.Xii.

[37]René Duval,Histoire de la Radio en France,Paris:A.Moreau,1979.

[38]Jacques Mousseau et Christian Brochand,Histoire de la télévision Francaise,Paris:F.Nathan,1982.

[39]Caroline Ulmann-Mauriat,Naissance d'un Média:Histoire Politique de la Radio en France1921-1931),Paris:Harmattan,1999.

[40]Jean Thevenot, Trente Ans d'Aantenne: Ma Radio et Ma Télé des Années Cinquante, Paris:Harmattan, 2009.

[41]Barnes,H.,Sartre,London:Quartet,1974.

[42]Annie,Cohen-Solal,Sartre:1905-1980,Gallimard,1985.

[43]Ronald Hayman,Sartre:A Biography,New York,1987.

[44]Steiner,G.,Sartre:The Suspect Witness,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3 May 1991,pp.3-5.

[45]Dadoun,R.,Radioscopies sartriennes,Les Temps Modernes,October-December 1990,nos.531-3, pp.1186-91.

[46]Michael Scriven,Press Exposure in Sartre's Nekrassov,Journal of European Studies,xviii(1988) pp.267-80.

[47]Michael Scriven,Sartre attiré et repoussé par la télévision1990),Les Temps Modernes,n.531 à 533, octobre à décembre 1990.

[48]Michael Scriven, Sartre and the Audiovisual Media:1968-1975,France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vol.1, part 3, n.3, October 1990, pp.213-231.

[49]Michael Scriven, Sartre and the Politics of Radio Broadcasting-La Tribune des Temps Modernes:1947,Modern and Contemporary France,43(October 1990)pp.16-28.

[50]Michael Scriven,Television Images of Sartre,French Cultural Studies,vol.3,part 1,February 1992, pp.87-92.

[51]Michael Scriven,Les Intellectuels et les médias:de la censure à l'autocensure',Franco-British Studies, No.9, Spring 1990, pp.78-85 and 110-11.

[52]Michael Scriven, The Conscience of the French:Intellectual life in Post-Liberation France, Oxford: Berg, 1993.

[53]Michael Scriven,Sartre and the Media,Basingstoke:Macmillan Press,1993.

[54]Raymond Kuhn,The Media in France,London:Routledge,1995,pp.71-97.

[55]Raymond Kuhn.ed.,The Politics of Broadcasting,London:Croom Helm,1985,pp.47-82.

[56]Nord, P. G., France's New Deal: From the Thirties to the Postwar Era,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57]Eck,H.,Radio,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France in the Immediate Postwar Period,1944–50,in France and the Mass Media, Ed. B. Rigby and N. Hewitt. Houndmills: Macmillan, 1991, pp. 129–146.

[58]Todd,C.,Sartre Flirts with the Radio,in Making Connections:Essays in French Culture and Society in Honour of Philip Thody Ed. J. Dolamore. Bern: Peter Lang, 1999, pp. 183–196.

[59]Galster, I., Simone de Beauvoir et Radio-Vichy:A propos de quelques scenarios retrouvés, Romanische Forschungen, 108.1–2, 1996, pp. 112–132.

[60]Feldman, M. Tonning, E. & Mead, H., Broadcasting in the Modernist Era, 19221962, Bloomsbury, 2014.

[61]Green T.,A Study of the Political Journalism of Jean-Paul Sartre,unpublished Ph.D,thesis, University of Leeds, 1993.

[62]Boulé,J.-P.,Sartre médiatique:La place de l'interview dans son oeuvre,Minard,1993.

[63]Bon,F.et Burnier,M.-A.Les Nouveaux intellectuels,Seuil,1971.

[64]Regis Debray,Teachers,Writers,Celebrities:The Intellectuals of Modern France,London,1981;orig, Paris, 1979.

[65]Jean Paul-Aron,Les Modernes,Paris,1984.

[66]Pierre Bourdien,Homo Academicus Cambridge,1988;orig.Paris,1984.

[67]Reader,K.,Intellectuals and the Left in France since 1968,London:Macmillan,1987.

[68]Khilnani,S.,Arguing Revolution:The Intellectual Left in Postwar Franc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3.

[69]Ariane Chebel d'Appollonia,Histoire politique des intellectuels en France,1944-1954,2 vols, Brussels, 1991.

[70]Sirinelli,J.-F.,Intellectuels et passions françaises:Manifestes et pétitions auvingtième siècle, Fayard, 1990.

[71]Lévy Bernard-Henri,Les Aventures de la liberté,documentaryfilm in four parts broadcast on Antenne 2, March-April 1991.

[72]本书第三章有详细介绍,兹不赘述。

[73]郑克鲁:《萨特小说创作的特点》,《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2期,第76-81页。

[74]余虹:《自由与介入——萨特文论一瞥》,《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93页。

[75]赵勇:《不同媒介形态中的大众文化》,《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27-33页。

[76]赵勇:《批判·利用·理解·欣赏——知识分子面对大众文化的四种姿态》,《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1期,第70-76页。

[77]赵勇:《征服读者群:〈什么是文学?〉中的大众观》,《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第47-58页。

[78]赵勇:《文学介入与知识分子的角色扮演——萨特〈什么是文学?〉的一种解读》,《外国文学》2007年第4期,第48-57页。

[79]许崇山:《法国广播电视业体制的沿革》,《新闻广播电视研究》1984年第2期,第24页。

[80]孙维佳:《法国广播体制改革》,《新闻记者》1987年第10期,第45页;孙维佳:《法国报刊出版业的体制、结构及特点》,《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5期,第71-75页。

[81]罗治平:《法国广播电视的历史分期与体制变革》,《法国研究》2000年第1期,第135-139页。

[82]李波、胡正荣:《垄断与“解放”的历史:法国广播电视制度的两次转型》,《现代传播》2011年第9期,第39-42页。

[83][法]让—弗朗索瓦·西里奈利:《法兰西激情——20世纪的声明和请愿书》,刘云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84][法]让—弗朗索瓦·西里奈利:《20世纪的两位知识分子——萨特与阿隆》,陈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