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与文化的关系也至为紧密,可视为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的文化的产物。方言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给翻译研究带来很大的挑战,而方言在文学作品中的普遍性,使翻译家们和研究者们不能不去正视其在语际间的转换。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方言通常表现着说话人的教育背景、文化身份或社会地位,用以体现人物关系的亲疏远近,营造真实性或者添加幽默诙谐。汉语文学作品中的方言作为生活语言,用来展现故事的生动真实,传递民族文化或生活态度,其中也传递着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社会背景。因此,英汉方言的翻译涉及社会文化信息的筛选和转换,而并非简单的“同一实体”的等值转换。
本书以英汉方言形式和功能差异为基础,用文学文体学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较为深入地比较具体的名作名译。在汉语文学作品中选取小说《红楼梦》和话剧《茶馆》及其多种英译,在英语文学作品中选取小说《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和话剧《卖花女》(Pygmalion)及其多种汉译,进行了英汉和汉英两个翻译方向、小说与戏剧两种文本类型中方言翻译的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本书深入探讨了英汉方言互译的语体转换特征、小说与戏剧方言翻译策略比较、方言翻译语言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等问题。
围绕上述研究主题,本书的研究内容从如下四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即第1章),分类梳理国内外方言翻译研究的现状和特点,总结方言翻译研究在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研究视角等方面的特点和不足。第二部分介绍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即第2章),区分“方言文学”和“文学方言”概念在英汉文学中含义的异同;比较文学作品中小说和戏剧对白的特点和差异,分析英汉方言形式和功能在文学文本中的差异;介绍本书的理论框架和文学文体学的研究方法。第三部分(包括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关注汉英、英汉方言翻译研究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提取英汉语小说和戏剧中口语和语言变异的相关变量,概括汉英、英汉方言翻译在语体和语言变异方面的转换特征。在语境层面,分析语言、语用目的和文本其他符号之间的关系,比较方言在译文中的再现特征及其效果。第四部分研究英语和汉语方言翻译语言的杂合特征(第7章),分析影响方言翻译语言的社会文化语境和译者主体因素。结论部分介绍本研究的主要发现、研究价值和研究局限,以及未来研究有待深入的方面。
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本书首次在方言翻译研究方面采用英汉、汉英双向比较,这是国内外尚未采用过的一种比较方式,研究证明了翻译方向对方言翻译策略、翻译效果和翻译语言的影响。其二,本书将文学文体学视角用于英汉方言互译研究,使方言翻译与方言的文学价值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为英汉方言互译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对深化英汉方言互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三,本书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英汉方言互译特征,将语言分析与语境阐释结合起来,使分析论证更为全面透彻;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为充实和建构方言翻译理论,总结概括英汉、汉英方言翻译特征,提供了新的学术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书力求深化英汉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翻译研究,为方言翻译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也为与方言相关的其他语言变体的翻译研究提供重要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