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定府
《職方典》第九十五卷
真定府部彙考三
真定府城池考 《畿輔通志》
本府(真定縣附郭)
真定府城池 漢東垣故城,在真定南八里,晋移治常山郡,始建。後魏遷安樂壘,後周復治真定,俱建石城。唐肅宗寶應中,成德軍節度使李寶臣因滹水灌城,復拓建之。明洪武三年,設真定衛守之,周圍二十四里,高三丈餘,廣二丈五尺;池深二丈餘,闊十餘丈;門四,東曰迎旭,今改環翠,南曰長樂、西曰鎮遠、北曰永安,建月城樓四、角樓四、敵臺八十五、警鋪八十八。正統己巳,都御史陸矩、御史陳金增築城址,浚治濠塹。萬曆後,池淤,知府侯應珍重浚,築堤高丈餘,闊如之。
井陘縣城池 即唐天長鎮舊基,宋熙寧中,移縣治於此。元移治洺水,本縣基址遂廢。明洪武元年,復於此置縣,周圍三里二十步,高三丈,廣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三尺,闊九尺。嘉靖二十年,都御史丁汝夔甃以磚石。天啓元年知縣羅懋湯,崇禎八年知縣楊攀桂,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洪之杰俱重修。
獲鹿縣城池 始建無考,周圍四里,高二丈七尺,廣一丈五尺,池深一丈三尺,闊一丈五尺。明正德九年,知縣劉鈇重修。
元氏縣城池 隋開皇六年建。明景泰四年,知縣杜確重修,周圍五里,高二丈七尺,廣一丈六尺,池深一丈七尺,闊二丈五尺。成化間知縣王鑒之,正德間知縣姚文明,嘉靖年間知縣沈鑒、周居魯先後重修。萬曆三十年,知縣盧永改作石城,工未半,卒,知縣劉澤深續成之。
靈壽縣城池 始建無考。明正統四年,知縣茹公用修葺,周圍三里,高二丈二尺,廣二丈;池深二丈,闊一丈五尺。成化十八年,知縣尚廉改爲磚堞。弘治年間知縣張黻,嘉靖年間知縣李廷璋、羅章,隆慶年間知縣張宗信,萬曆年間知縣張照,崇禎年間知縣曹良直相繼重修。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衛秦龍補修。
藁城縣城池 始建無考,周圍舊僅三里。明正德十五年,都御史伍符、知縣陳素增築,新舊周圍共六里,高三丈,廣二丈;池深一丈五尺,闊二丈。崇禎年間,復有修葺。
欒城縣城池 始自晋大夫欒賓受封,及欒枝、欒書世食采於此,故名欒城。明洪武十年,知縣沈貞因舊址創修,周圍三里餘,高二丈八尺,廣二丈;池深一丈八尺,闊三丈。景泰年間知縣米進,成化年間知縣李文,弘治年間知縣郭賓,嘉靖年間知縣杜潮、趙文奎、周文化、耿繼武,崇禎年間知縣陳心鏡、柯士芳相繼重修。皇清康熙八年,知縣趙炳補修。
無極縣城池 唐至德初,郭子儀、李光弼與史思明戰於九門時所築。明洪武二年,知縣張凱因舊址重築,周圍五里一百四十步,高三丈五尺,廣一丈八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嘉靖年間知縣郭允禮、張鶴、張新,萬曆年間知縣呂士偉相繼重修。
平山縣城池 金大定二年,知縣賈彥始建。明嘉靖三年,知縣李應奎增築,周圍四里一百二十步,高三丈,廣二丈;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二尺。隆慶年間知縣李遲春,萬曆年間知縣李天憲、王宇清,崇禎年間巡按衛貞固、知縣楊調元先後俱重修。皇清康熙七年秋,大雨彌月,河水漲溢,門樓傾圮,墻垛倒塌,知縣湯聘詳請具題核估議修。
阜平縣城池 (《通志》闕)
定州城池 城舊基,魏王珪重築。明洪武初,都督平安增築,周圍二十六里一十三步,高三丈,廣二丈;池深二丈,闊十丈;其門四,東曰博陵、西曰平鎮、南曰永安、北曰定武。萬曆四十四年,知州宋子質重修。四十七年,知州沈庭英補修,復扁其門,東曰觀海、西曰望恒、南曰迎秦、北曰瞻宸。
新樂縣城池 唐至德初,郭子儀、李光弼戰於九門,鄉民屯結,築以避兵。明景泰元年知縣崔獻,天順八年知縣韓文相繼修築,周圍三里,高三丈,廣二丈;池深八尺,闊一丈。弘治年間知縣楊浚,萬曆年間知縣呂克恭、趙璇,崇禎九年知縣劉淐先後修葺。
曲陽縣城池 唐至德間始建。明景泰元年,知縣田興因舊址增修,周圍五里一十三步,高三丈,廣三丈五尺;池深一丈,闊二丈。正統年間知縣王賓,嘉靖年間知縣周寅、楊早,隆慶年間知縣陳可大,萬曆年間知縣鮑獻書、許東周,崇禎年間知縣楊音先後重葺。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葛綏,康熙十一年知縣劉師峻相繼修葺。
行唐縣城池 唐至德間始建。明景泰元年,知縣王哲重修,周圍五里七十五步,高三丈,廣二丈;池深八尺,闊一丈五尺。崇禎十一年,知縣陳其誠修葺。
冀州城池 漢冀城,周圍一十二里。宋建隆初增修,加至二十四里。明成化、弘治、正德間相繼修廢不一。嘉靖二十二年,知縣張景達依舊址修築,周圍十二里,高二丈五尺,廣二丈;池深一丈,闊一丈五尺。崇禎年間,知州李弘禎修瓮城,敵臺、垛口俱用磚。皇清順治十四年知州陳嘉會,康熙三年知州楊遇春,五年知州李顯忠相繼重修。
南宮縣城池 舊在縣西三里。明正統十四年建。成化十四年,衡漳泛溢,官民廨舍盡沒,知府余瓚、知縣李麟議遷今地。隆慶間,知縣胡嘉謨增築,周圍八里,高三丈七尺,廣二丈;池深一丈,闊二丈。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胡景銓重加修葺。
新河縣城池 舊在縣西三十里。元至正間,大水壞城,知縣王元移建於此,周圍四里,高一丈,廣如之;池深一丈,闊如之。明景泰元年縣丞冉通,成化三年知縣蕭智,正德六年通判李志學先後重修。
棗强縣城池 縣自秦漢迄宋,當黃河之衝。金天會四年,河溢城圮,乃議遷於縣西三十里到馬村,即今治。明成化六年,典史於晟因舊址重修。嘉靖二十九年,知縣張瑉增築,周圍四里,高丈三尺,廣二丈;池深一丈三尺,闊二丈。崇禎年間,知縣王士英、沈戩穀相繼修葺。順治十七年,知縣何之圖補葺。
武邑縣城池 始建無考,歲久傾圮。明正統十四年,知縣張贇循舊址重築。成化年間,知縣楊琇、馬昭相繼修葺。弘治十四年,滹沱河漲,城復壞。正德元年,知縣成文重修。嘉靖二十一年,知縣魏廷增築,周圍四里,高三丈二尺,廣一丈五尺;池深二丈,闊如之。萬曆十七年,知縣王學易重修。
晋州城池 元季,知州葛天民始建。明景泰三年,知州靳祺增修,周圍四里,高二丈三尺,廣一丈三尺;池深一丈一尺,闊二丈;門四,東曰迎旭、西曰仰恒、南曰鎮滹、北曰拱極。弘治八年知州孫玘,正德間知州王用賢、張士隆相繼重修。
安平縣城池 始建無考。明正德六年,知縣王翊重修,周圍五里,高二丈八尺,廣二丈三尺;池深一丈二尺,闊二丈。嘉靖中,知縣藺澤、郭學書、沈同人相繼重修。
饒陽縣城池 始建無考。明成化五年,知縣張幹重修。崇禎十年,知縣唐順徵改建磚城,周圍四里餘,高三丈,廣二丈;池深一丈二尺,闊二丈。皇清順治二年,知縣劉世祚重修。
武强縣城池 周顯德二年,冀州刺史張輝始建。明成化十八年,知縣吳鳳鳴增築,周圍四里一百五十六步,高二丈五尺,廣一丈;池深八尺,闊一丈。正德間,知縣韓宥、宋銳、張相、張籍、馬充、姚潓、胡慥、錢博學相繼修葺。崇禎年間,知縣傅蒙休易以磚垛。皇清,知縣李道光重修。
趙州城池 始建無考。明成化四年,知州潘洪因舊修葺,周圍一十三里,高三丈,廣二丈;池深一丈,闊十丈;門四,門樓四座。弘治七年,知州張清於西南兩門外各建石門二座。
柏鄉縣城池 隋開皇中始建。明嘉靖二十三年,知縣李承節重修,易堞以磚,周圍五里三十步,高三丈,廣二丈;池深二丈,闊二丈。隆慶三年,知縣劉儲築臺三十二座。崇禎七年,知縣丁茂桂增築磚臺十六座。
隆平縣城池 舊在縣東十二里,宋宣和間淹沒,遷此。元末,復毀於兵。明洪武十四年,知縣羅敏中重修。正統、成化間,知縣黃友、柳紳相繼增修,周圍六里三百一十二步,高三丈,廣二丈;池深一丈三尺,闊三丈。萬曆年間,知縣黃榮、林天秩相繼修葺。天啓七年知縣陳所學,崇禎六年知縣關燫相繼重修。
高邑縣城池 始建無考。明洪武初,因舊址修築。嘉靖十四年,知縣周志德增築,周圍四里五十六步,高二丈三尺,廣一丈五尺;池深一丈,闊三丈。萬曆三十九年,知縣晋承節於南關厢建設重關。崇禎年間,知縣薛向陽於四門外增建敵樓。
臨城縣城池 始建無考。明正統十年,知縣阮居仁重修。成化二年,知縣張佐增築,周圍三里,高二丈五尺,廣一丈五尺;池深一丈,闊三丈。正德年間知縣王希佑,嘉靖年間知縣劉哻相繼重修。
贊皇縣城池 隋開皇六年始建。明景泰元年重修,周圍四里,高一丈五尺,廣如之,槐水環抱爲池。正德、嘉靖間,知縣張璞、何儐、弋正相繼重修。
寧晋縣城池 唐天寶初始建。明成化九年,知縣陸瑜重築。弘治十八年,知縣吳儀增築,周圍六里,高三丈,廣二丈五尺,洨水環繞,可通舟楫。嘉靖年間,知縣何麒麟、王寶相繼創築四門月城。
深州城池 舊在州南二十五里。明永樂十年,沒於水,知州蕭伯辰徙治於吳家莊,即今地,時城垣尚未及築。景泰初,知州喻彤始創建。成化初,知州尢獻增築,周圍九里,高三丈,廣二丈;池深一丈三尺,闊二丈;門四,東曰迎輝、西曰望岳、南曰臨滹、北曰拱辰。萬曆四年,知州劉應民、張鳳儀相繼重修。
衡水縣城 舊在縣西南十五里。明永樂五年,大水,移縣治於范家疃,即今地。景泰元年,知縣歐復始創建。正德七年,知縣張文佑增修,周圍四里,高二丈八尺,廣一丈三尺;池深一丈三尺,闊如之。嘉靖年間,知縣郝銘、李完、嚴修相繼補修。萬曆三年,知縣孫夢麟易垛以磚。崇禎九年,知縣王詢修敵臺十四座。皇清順治二年,知縣張恒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