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城墙资料汇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順德府

《職方典》第一百十卷

順德府部彙考二

順德府城池考

本府(邢臺縣附郭)

府城 舊圍九里三十步,厚二丈,相傳以爲齊桓公所築,事既久遠,初無載籍可據。及考之隋圖經,謂石勒所築,號建平大城。豈春秋時齊桓公率曹、衛所城,而石勒增之,是未可知矣。沈存中又謂,郭進守西山時所築,厚六丈,上可臥牛,俗呼爲臥牛城。又傳城西南有拴牛石,東北有牛尾河,故名,未知孰是。隍深丈許,闊五丈,舊引達活泉水入城,周流街市。《舊志》,城中有板石二橋,此其徵也,今水久不通,橋亦湮廢無存。城門舊止二重,天順四年,郡守濟寧楊浩各增甓城二重,起層樓其上,東曰朝陽、西曰阜安、南曰通遠、北曰拱辰。成化二十一年,寶雞林恭復築堞,四隅起樓并箭樓、邏鋪,東南北門外復築三石橋,改題門東曰弘濟、南曰來熏、西曰挹秀、北曰承恩。嘉靖元年,弘農王言重修。三年,通判袁諮浚隍又深於昔,植柳千株。萬曆十年,嵩縣王守誠始易之以磚石,石基高丈餘,自基及墻共高三丈五尺,厚五丈有奇,圍十三里二十丈,樓臺、警鋪逐一改作,視昔倍三之一也;又於四隅、四門共添馬道五。改題南門曰率賓,取合九省而北達京師之義;東曰望齊,以齊有城邢之功;西曰歸安,以邢西有夷儀之遷;北曰鴛水,厥水在北,因以爲名。浚隍視昔更深且闊,仍於堤上築墻,以防剪伐,推官王宣化署府又樹柳凡數千株云。按《邢臺縣志》,北門又曰國士衝,豫讓橋因以爲名。隍浚後,因連旱水涸,隍內種禾,漸以湮塞。萬曆十八年,知府張延庭、知縣朱誥復加浚治,水復盈隍,周圍樹柳數千株,而堤上廢墻復加築治,以禁剪伐,又巍然成勝概矣。

沙河縣城 按《畿輔通志》,始建無考,先是嘗罹水患,移城於山西小屯。明弘治十八年,還舊,知縣張瑾重築,城周圍五里二十步,高三丈,廣一丈有奇;池深二丈,闊如之。按《沙河縣志》,崇禎十三年,知縣崔鍾英節城五尺,南北二門,南曰咏熏、北曰拱辰。崇禎十三年,知縣崔鍾英修南北門,磚城九十二丈七尺,隍深一丈有奇,闊二丈。順治十五年,知縣馮源周圍培栽柳樹。

南和縣城 按《南和縣志》,舊土城方四里。元至正年,縣令尹泰修築。明正統十四年,知縣王淵建四門。成化二十二年,知縣尹禎重修,開浚濠塹,創砌石橋。弘治三年,知縣門寧建城樓四座。歲久傾圮,正德九年,知縣李希夔重修,城高三丈,池深闊各二丈有奇,添設城樓、角樓各四座。嘉靖二十二年,知縣屈作城垛口易以磚。兵備道陳公明於堪輿,遂開正明門正對文廟。崇禎十一年,兵火之後,灰烟一炬,止留東城樓一座。崇禎十二年,知縣謝繼遷修爲磚城,高三丈,廣一丈;池深二丈有奇,闊如之。

平鄉縣城 按《畿輔通志》,即古南img城也,周圍三里二十三步,高三丈,廣二丈;池深一丈,闊二丈。明知縣丘陵、王浚、郭惠、馬思聰、孔彥光、何允升、王應各增修。按《平鄉縣志》,宋太祖建隆年,因漳河决,舊城壞。至真宗大中祥符年,徙置縣城,即今縣治。至明正統六年辛酉,知縣丘陵修。成化元年乙酉,知縣王浚修。正德五年,知縣馬思聰改建六城門,南曰來熏、北曰拱極、東南曰迎旭、東北曰捧日、西南曰寅餞、西北曰眺霞。萬曆十一年,知縣王應修城,修城門、敵樓。

廣宗縣城 按《廣宗縣志》,縣城周四里九十八步,崇二丈三尺,闊二丈七尺,上闊一丈二尺;隍深丈餘,闊二丈。明正統四年,知縣王義築。成化元年,知縣劉俊建四門,上各置樓。正德十五年,知縣游伸重修。隆慶四年,知縣張民范增繕之,高西門樓,易土堞以磚。萬曆二十二年,知縣馬協培其傾圮,益堞浚隍,闢復馬道,增建四門瓮城,甃以磚石,捍以鐵門而層樓其上,副使關西王公學謨碑其事。

钜鹿縣城 按《钜鹿縣志》,舊城在今縣北十有一里。唐端拱元年,因漳水大患,民無安居,遂徙縣於東南隅,即今邑地,舊址尚存。城方七里十三步,高三丈,基闊三丈五尺,上闊一丈二尺;池附於城,深一丈五尺,闊二丈;初闢四門,南迎熏、北拱辰、東通陽、西安德,嘉靖七年,知縣張光祖重修聚奎門,俗稱爲小東門,通舊爲五,今塞;迤西對直學宮,城上復建一樓,名曰桂籍。三十年,知縣王宮增修女墻,磚砌垛口凡七千六百二十八,知縣孔學易增修戍樓。萬曆五年,知縣張東曉重修城墻。萬曆十二年,西門內知縣何文極重建磚屏,周圍戍樓、瞭墩、巡鋪一十二座俱重修。郭,去城里許,即禦漳水之堤也。至崇禎十二年,知縣孫接武通包爲磚城。順治六年,知縣劉洪進增修城門樓四座,遠望巍然,蓋城頭窩鋪百有餘所。順治十七年,知縣王鼐創修西門外照壁一座以固風氣。

唐山縣城 按《唐山縣志》,城周圍三里許,池稱是,前無所考,惟金圍八里。元至正間,縣令齊光祖以紅巾亂,民寡難守,就東南隅城焉,即今城也。明成化中,知縣祁司員葺之,厚八尺,高三丈餘,後知縣貢珊、和承芳各加修葺。嘉靖間,知縣張天祿始建南北城樓及四角樓,制始完備。至庚戌,知縣冀國又增修之,雖基域未拓,而加高加廣,甓內墻,益重門,增所未有,屹然永賴矣。萬曆壬午,南城樓頽圮,知縣李應奎重建。丁未,知縣楊於國修葺。崇禎六年,知縣劉經理以正北門文星不耀,改置乾向,修北城樓。崇禎七年,知縣謝汝明修南城,皆高舊樓一倍。皇清順治戊子,泜水衝城。康熙八、九年間,知縣孫纘修葺城之南隅。接有附城,廣如縣城之制而袤倍之,崇僅殺半,闢立三門,啓閉一如內城,蓋嘉靖初,知縣盛鼎所創建。戊子,泜河泛溢,周圍垣墻十壞八九。康熙十年,知縣孫纘重修,復立三門,亦如舊制焉。

內丘縣城 按《內丘縣志》,據《山海經》《史記》,縣之設蓋遠矣,莫詳其始。唐文宗太和九年,河齕西北隅,乃東遷焉。今城之西垣,即舊城之東垣也,北城古迹猶存。正德六年,知縣王琄重修,周圍四里三十步,增副城圍七里。嘉靖二十二年,知縣杜璁重修,高三丈,根闊二丈,頂闊八尺,垛口一千一百七十,弩臺十六,門樓四。崇禎八年,流寇逼擾,知縣王世泰以守垛人寡,併爲六百二十垛。十年,知縣張文昺浚池及泉,門增三層,東曰迎旭、西曰固域、南曰威遠、北曰清嘯,嵂然峨然,可恃以無恐。十一年,本縣知縣高翔漢增高浚深,底巔徹七丈。

任縣城 按《任縣志》,舊係土城,周圍五里五步,高三丈,基闊四丈,上廣二丈,池闊與高等,深半之;爲門三,東曰鞏固、西曰金湯、北曰鎖鑰,上建樓櫓,門外皆設吊橋,創自元至大間。明景泰五年知縣劉譽,成化中知縣熊崇德,弘治中知縣韓濂俱重修。嘉靖二十一年,知縣曾守成更葺之,高廣倍昔,建角樓四,女墻易以磚。萬曆元年,知縣袁(闕)闢南門。四十四年,本府通判署縣事淩子任謂不利於士子,塞之。崇禎十三年,知縣盧時升以守禦難恃,盡以磚築之,建敵樓三、炮臺二十四、女墻七百六十四,窩鋪稱是,巍峨壯麗甲於諸邑。皇清順治四年,知縣杜天成重修,計三百八十丈一尺。八年,知縣趙祥星遍植榆柳於城河兩岸。康熙七年,水衝壞西城八十五丈。八年,知縣季芷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