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賵。
七月,东周第一任天王姬宜臼派宰咺(音“宣”)送来鲁弗湟、仲子助丧用的车、马、束帛。
●春秋葬仪●
按照春秋葬礼的习惯,从天子到诸侯、大夫、士,各个阶层的葬礼都有一定的规制。天子从去世到下葬历时7个月。为什么时间这么长呢?因为天子的葬礼,天下诸侯都要参加。当时的交通条件有限,从天子去世,到派出人去各诸侯国发出讣告,诸侯再坐车赶到京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从去世到下葬花费7个月,就是为了大家能及时赶到。诸侯历时5个月,葬礼由同盟的国家参加,一般盟国都在附近,所以诸侯下葬需要的时间就短了很多。大夫历时3个月,葬礼由地位相同的人参加,所谓大夫无外交,一个国家的大夫,他所有的朋友都是国内的,所以他需要的时间更短。士历时2个月,葬礼由有姻亲的人参加,时间自然就更短了。
虽然有这样的习惯,但我们后面会看到,春秋时代,很多诸侯从去世到下葬,历时只有3个月。大概是西周第十一任天王姬静搞了一个政策,「车同轨,书同文」(《礼记·中庸》),改善了交通状况,大家参加葬礼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了,所以赶时髦的国家就把葬礼的时间缩短了。
除了葬礼的时间,还有一些行为是需要避免的,比如说丧葬用品一定要在下葬之前送到。这放到现在也是可以理解的,试想,逝者送到火葬场都火化完了,花圈才送到,这是什么意思啊?
此外,慰问应该在人最悲伤的时候来,也是在下葬之前。
听说别人病重送来丧葬用品,这是尤其失礼的。人没死丧葬用品就送来了,这不是咒人死吗?要放到今天恐怕直接就打起来了。
可是姬宜臼恰恰就犯了错误。首先,鲁弗湟去世已经超过一年,这时候才送来助丧用品实在是太晚了。当然我们还是可以帮他找到借口的,因为鲁弗湟去世的时候,鲁国国内一片混乱,或许通告的人去得晚了,我们后面也会提到,鲁弗湟十月份还要改葬,姬宜臼可以说这些丧葬用品是改葬用的,也算说得过去。
但是仲子还没有死,竟然也送了助丧之物,这就错得离谱了。可能是王室听说仲子病重,就索性一块送来,还能省一回车马费。堂堂王室竟然为了这么点蝇头小利斤斤计较,所以《春秋经》特意把办这件事的人,也就是宰咺的名字记录了下来。
宰咺,王室的卿大夫,地位相当于诸侯,宰是他的官位,咺是他的名字。按照惯例,称呼王室的卿大夫,不应该称呼名字的。不称名,表示此人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在当时是一种尊重。但宰咺在葬仪上如此失礼,《春秋经》特意记下了宰咺的名字以示抗议。从今天看来,宰咺应该庆幸因为自己犯了错才在历史上留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