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5章 水淹太原 二
第55章 水淹太原 二
这时有人在他身边轻声叫了一声:陛下。。。。。。
赵匡胤转头一看,原来是左神武统军陈承昭。
陈承昭的脸上带着些许神秘的微笑,小心地说:“陛下,您早有千万雄兵在此,为什么不用呢?”
陈承昭连连眨眼,可赵匡胤实在不懂。
陈承昭示意他向前看,再向左右看,再向远方看……突然间赵匡胤恍然大悟,纵声狂笑!
陈承昭本是南唐的大将,官至南唐保义节度使,在南唐的地位非常显赫。后周与南唐在淮南打仗,南唐国主委任陈承昭为境、泗、楚、海等四州水陆都应援使,职位之高,权力之重,可使南唐三军听命。
在当时,赵匡胤统率后周的先锋部队攻克了泗州,又发兵东下,与南唐陈承昭统领的军队遭遇于淮河。两军交战,赵匡胤用兵有方,指挥得力,而陈承昭作战无能,败逃之中为赵匡胤生擒活捉。因此陈承昭身败名裂,投降后在后周得了个右监门卫将军的小官。陈承昭在南唐时身重名赫,而在后周身微官小,再也不能用兵!
宋国初建,赵匡胤打算兴治水利,开漕运以通四域。然而赵匡胤手下有勇将三千、谋士八百,却不能用其治水,于是四处求贤,物色治水能人。“鱼潜在渊,或在于渚”。这回赵匡胤什么人都没挑上,只选中了败军之将陈承昭,派他去督治惠民河,以通汴京南部漕运。如此,陈承昭重振雄风的机会到了。
陈承昭打仗不行,但对水很有研究。他察看水势,见惠民河水太小,虽疏浚也未必能通航运。他勘察地形,见郑地地势较高,而郑地西部的河流至郑地后皆向东南流,若是稍加疏导,便能流向东北。他让民夫将郑地西部的闵水引至新郑汇入惠民河,又引撰水注入阔水,二水相通注入惠民河。惠民河水大增,从而沟通了京城与江淮的漕运。
赵匡胤见他治水确实有一套方法,于是在国家的治水之事上,大用陈承昭。在疏通了惠民河之后,又命他去疏浚五丈河。他又用相同办法使五丈河水满,又将水东北流向济州大运河,东北漕运由此而通。
后来赵匡胤又命他修治黄河。陈承昭不负宋太祖之望,在黄河两岸广植榆树,以防黄河决堤。陈承昭用于南唐为庸才,用于北宋却为干才。
这时赵匡胤一声令下,只听一声巨响,汾河改道了,片刻之后,太原城变成了一片汪洋。
自古引水灌城,威力何止胜过千万之兵?
当时正值七月,是中国所有河流水量最丰沛的季节,太原城墙象泡了牛奶的饼干一样,进水之后便大片崩塌了。
汉兵因连日下雨不止,满营皆湿。又听得帐前一片声响,河水如万马奔腾汹涌而来,顷刻间平地数尺。军士无处可逃,惟有随波逐浪漂流淹没。赵匡胤骑马于高处行走,杨继业挥刀来追。赵匡胤单骑奔走,不期路滑泥泞,人马都陷入川泽之中。杨继业赶到提刀就劈!只听一声霹雳,匡胤头顶现出真龙。杨业大惊,心下想道:“真命之主,不可伤也。”乃勒马提刀自去。赵匡胤坐下赤兔马长嘶一声跃出泽中,驮着赵匡胤向南而去。后人有诗赞曰:
杀运英雄角逐秋,
鏖兵接下阵云收。
骅骝已陷翻腾起,
帝王威风盖九州。
少顷随征将士渐渐复集。但见水势汪洋,淹死者不计其数。后人有诗叹云:
万马争奔势若潮,
一时军卒尽流漂。
可怜无数河边骨,
犹带冤声涌怒涛。
杨业回到都城,宦官卫德贵进谗说杨业马上就要投降。刘继元将信将疑,卫德贵接着说:“当年宋军攻打泽州的时候,杨业名义上救援,实际上私自和宋人媾和,增加自己的分量。如今他又临阵退兵,以便向您要钱要粮。”刘钧猛然“醒悟”过来,盛怒之中将他免职。并将他赶出太原。
这时作为北汉军方的头号人物,郭无为这时应该马革裹尸,战死沙场才对。但他觉得北汉战胜大宋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决定投靠宋军。
郭无为想了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向刘继元请求夜间突袭宋军。毫无政治经验的刘继元非常感激他,当下就拨了一千精锐给他。
宦官卫德贵早就怀疑郭无为,遂暗中四处打探。当得知郭无为企图投降时,刘继元气得昏厥三次。对于郭无为扶持自己登上皇位,他的确很感激;但郭无为身在汉营心在宋,刘继元震怒之下将他当众绞死。
和李煜一样,刘继元后来自己投降是可以的,但臣子是不能主动投降的,君王的命就是比臣子宝贵。
这时几个极端恶劣的消息向赵匡胤传来。首先五十九岁的前宰相随军出征,在半路上病了,只能回国疗养,可是没缓过气来死了。更要命的是契丹人突然出现了。
这支契丹部队躲过了宋军散布出去的所有哨卡,当他们出现的时候,就到了太原城的西门外。他们没有马上发动攻击,而是鸣鼓举火,向城里的刘继元发送消息。这下子本就顽强不屈的北汉人更加有了底气。
而且这支部队的首领居然是契丹的北院大王耶律乌珍!此时,一位后周柴荣时期的将军何继筠主动请战去拦截契丹人。赵匡胤阴沉着脸告诉何将军,他只能分给他五千人。
何继筠想都不想就答应了,他带着五千人迎着契丹人冲了过去。事实证明,柴荣时期的猛将都和柴荣本人一个模样——以少打多,不讲道理。果然,不出十日,何继筠的儿子何承睿就带回战胜的消息。赵匡胤大喜!在庆功宴上,何承睿偷偷告诉赵匡胤,契丹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也已经出动,马上就会到达。
形势要求赵匡胤必须退兵,这时时机正好,北汉人不敢出来,契丹人还在等大部队。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为了给刘继元留点深刻的印象,赵匡胤顺手牵羊带走了太原城边的一万多户居民。
北汉在刘崇立国的时候,有十一州之地,作为国家来说是标准的“地狭民少”,宰相一年的工资居然只有一百贯铜钱;而位高权重的节度使大人居然是三十贯!
不得不佩服开国皇帝刘崇!在这种民生基础之上,他还没完没了地向后周开战,而且他每一次失败之后,都扔下堆积如山的军用物资和粮草给养,空身往太原老家跑,北汉可怜的家底就这样被他迅速败光了。
到了刘钧就只能惨淡经营了,他后面的刘继恩、刘继元又被赵匡胤雪上加霜。这时宋军从太原城下退兵,北汉十一州只剩下军兵三万人,人口三万五千户!
这还是一个国家吗?赵匡胤又带走了一万多户居民,你应该知道刘继元有多心疼吧?
但是还没完,宋军撤走之后,契丹的大队人马又到了,太原城下虽然是兵马云集,但仍然不是北汉自己的队伍。
这时候每个北汉人都想到了一句老话——前门驱虎,后门进狼。危险没完没了。没办法,只好积极响应皇帝的号召,拿出所有的钱来,打发这些契丹人回家。
于是契丹的南北两院大王不必动刀动枪,就把金银财宝驮上马背,哼着小曲把家回了。
北汉继续苟延残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