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之境:22种中国茶的茶艺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泡茶之水

茶的魂在水里,水的神在茶里。茶有多样,水有各种,好茶好水,味才美。

先说这水,陆羽在《茶经》中就讲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这里陆羽提到选择水,首先要远市井、少污染,重活水、恶死水,故而认为山中乳泉、江中清流为佳,而沟谷之中水流不畅,易生毒虫细菌,不宜于饮用。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也曾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也有记载:“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对茶的香气及口感也是影响很大的。

传说王安石患了痰火之症,太医处方需用长江瞿塘中峡水煎烹阳羡之茶,方可治愈。此间苏东坡恰巧去四川途经瞿塘三峡,王安石便委托苏东坡带水。当时所谓的瞿塘三峡依次为:西陵峡、巫峡、归峡,西陵峡为上峡,巫峡为中峡,归峡为下峡,王安石要的水就是巫峡的水。而苏东坡沉迷于三峡秀美风光,船行至下游时,才恍然记起为王安石取水,可是水流湍急无法逆川而上,便取了下峡之水带回。王安石试袖亲烹,其茶色半晌方见,问水取自何处?苏东坡答:“巫峡。”王安石大笑:“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谎称中峡?”苏东坡大惊,急忙认错谢罪,却百思不得其解,问:“老太师如何辨得?”

王安石严厉训言:“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宫乃明医,知老夫乃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

古人用水崇尚“轻”“清”“甘”“活”“洌”,即水质要轻、清,水味要甘,水源要活。

现代水源分为天降水,如雨水、雪水、露水等;地水,如泉水、井水、河水、江水、湖水等;再加工水,如自来水、市场上销售的瓶装和桶装水等。

无论选择何种水泡茶,首先水源一定要活、鲜,水质要无色、无味,不含有肉眼可见物;水中不含有放射性物质,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不能超标,水中的细菌要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古人斗水的故事更是屡见不鲜,传说有一次陆羽与常鲁公(常伯熊)斗茶,常鲁公为朝廷官员,而陆羽是普通百姓,单从茶品难以取胜,于是陆羽以竹引山泉水试以烹茶,最后取胜。

中国茶艺是基于泡茶技巧,升至泡茶艺术的学科,因此泡出一杯适口清甜的茶汤,是茶艺师必备的技能,最后达到茶道的精神境界。茶集日月之精华,聚天地之灵性,而水更是人类的诞生之源,茶、水的完美融合让我们可见至真至纯的本性。

在午后,轻捧茶盏,静坐阳光里,幻想被岁月洗礼,历经揉、焙、炒、泡、煎后在杯中复活、舒展、馨香,此时,水便有了颜色、味道、香气,意蕴悠长,浩气荡漾。

茶的魂在水里,水的神在茶里。

可见在泡茶技巧中,泡茶之水也是极其重要的,以上几大要素中,水温、时间、茶量、水质只占泡茶技巧的50%~60%,而泡茶之人要占剩下的40%~50%。人这个要素又分为三大要点:人性、心态、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