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M理论的基本构架

M理论的基本架构,包含下述三大要项:

(一)人性可塑,员工可能加以改变。

管理的条件是:了解员工的人性,既不如“X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懒惰,不负责任,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改变,没有抱负,容易受骗;也不像“Y理论”所说的那样勤奋,希望负起责任,既有野心,又有想象力,还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朝向组织目标。员工是可塑的,管理者的责任,即在安排良好的工作环境,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把慎选而来的员工,都塑造成忠诚、肯干的优秀员工。

(二)员工如果关心工作,就会适时应变。

管理的过程是:确立目标和标准,赋予应有的责任,使成员适时应变,以求制宜。这种持经达变,原是中国人的民族性,亦即权变必须合义(宜),保持“权不离经”,否则即为“离经叛道”,那就“权与经反”了。

(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人,彼此都需要了解和同情。

管理者的态度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组织成员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而礼就是角色期待,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角色期待好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即为合礼的表现。

孔子倡导“仁以安人”,“仁”发展为管理上的“安人之道”,才是符合人性的管理。“义”引申为管理上的“经权之道”,才有把握变而能通,促成真正的授权与潜在变通能力的发挥。“礼”化为管理上的“絜矩之道”,彼此互谅互信,便是互助合作的基础。

“安人之道”“经权之道”和“絜矩之道”,是M理论的基本构架。一切都以互谅互信、互助合作为基础。

管理者首先要考虑:你到底要安什么样的人?这是很重要的。

我曾访问过很多企业的老总,我问:你希望用什么样的人?希望你的部属怎么表现?他们的问答很有意思,答案是肯干的就好。但我不这样认为,如果你认为中国人真是肯干的就好,那是非常危险的。

其实一个人最要紧的是忠诚。仅有忠诚还不够,还要持久。今天忠诚,明天忠诚,后天却叛变了,那有什么用?一个人肯干不肯干,其实也不是很重要,肯干的先决条件是一定要能干。你看不能干的人,他越肯干你越怕,因为他一动事情就全乱套了。我们最怕就是不能干的人却很肯干。因此,我们要安的就是忠诚、持久、能干而又肯干的人。

西方人只有对工作的忠诚,没有对人的忠诚。中国人不容许你对公司不忠诚,不容许你对顶头上司、对领导不忠诚。同样的忠诚,中国人是对人的,西方人是对事的。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忠诚。忠诚不持久,就成了我们最讨厌的叛变。所以忠诚一定要持久。

同时,一个人要把自己的能力,合理地表现出来。所以,中国人不太讲能干,我们讲肯干。肯干就是你会动脑筋,如何把自己的能力表现得合理。只要你很莽撞,只要你没有关注别人的存在,一表现就会得罪很多人。

所以,人才的条件其实有四个,缺一不可。

这样的员工要靠我们去塑造。怎么做呢?我们都会从他对父母的孝与不孝来琢磨。所以,在选拔干部层级的员工时,我们多半会去拜访他的家庭,看看他在家里面和父母相处的状况,来判定我们该信任他到什么程度。一个人对父母很孝顺,他大概是不会叛变的。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放在心里头,怎么会把老板放在心里头呢?

我们要的是一个纯真的人,就是可以同甘共苦、可以共患难的人。事业发展顺利的时候大家相处得很好,万一碰到难题,他也不会马上就跑,我们喜欢这样的人。同时,一个人能干不能干,必须要不断地学习,才会长期能干。

这样的人塑造出来以后,我们就可以要求他,并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了。一开始,我们不会交代他太多工作,但是,我们会看看他有没有用心投入。我们最关心的是他有没有用心,而不是有没有努力。西方人只要努力就够了,因为西方人认为看得见的部分才算数,有没有用心是看不见的。中国人专门从看不见的部分去琢磨一个人,他会看你对他的诚意,而不是嘴巴讲的话。

当一个人很关心自己工作的时候,是不会不动脑筋的,也就是不会依例办理。我们经常不动脑筋,就是按照前例办理。一个人按照前例办理,说以前就是这样做的,现在当然也这样做了,这就是不动脑筋的。但是现在情况变了,你还能这样做吗?这就是敷衍了事,就是办公。什么叫办公?就是按照规定把条文调出来,无论什么情况都是按照同样的方式去做,而不管其结果如何。中国人最怕的就是你办公。我们要的是办事的人,不要办公的人。因为环境在不停地改变,是不能按照前例办理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动,不断去调整,去修改前例规定,这才是真正的用心。

所以培育出来的员工,如果能够主动用心地去把事情做好,你就很放心,还操那么多心干吗?但只要他不用心,你操心都没有用。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以前因为环境变动不大,我们还可以让员工照规定办理,现在环境变化加剧,几乎每天都不一样,我们就要让员工用心工作,这样他才会适时应变。

我真心希望大家,以后要对部属交代工作的时候,要约法三章。如果没有约法三章,他是没有办法配合你的。我们一般管理者的做法,就是简单地对下属说:“你给我写个计划。”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他回去可能写到三更半夜,写了两三千字,但第二天当他把计划交给你的时候,你可能会很生气:“写那么多干什么?我有时间看吗?”这样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他心里想:“如果你早说,我就不用写到那么晚才睡觉了。”可见我们交代事情经常没有约法三章,指示太空洞,没有抓到要领。团队上下之间经常为这些问题搞得很不愉快。

我在当领导时,一定会交代我的部属三件事:第一,我需要一个计划,是给董事会看的,或者是给银行看的,或是要给客户看的。因为看的人不同,当然写的计划从内容到形式也不可能一样。第二,大概写300字就够了,最多不要超过500字。他就不会费神写一大堆,也不会因为写得少而挨骂。第三,第二天中午12点以前放在我桌子上。因为那时他不一定能找到我,不必亲自交给我,放在桌子上就可以了,因为桌子是不会跑的。这样的交代清清楚楚,就不会让部属不高兴,我也不高兴,这就是约法三章的好处。

抓住三个要点,员工就能很好地适应你,很好地配合你。我们现在的管理者,总是交代得很随便、很随意,下属搞不清楚上司到底让他做什么。他又不是神仙,怎么会猜中上司的心思?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许多管理者经常弄得部属无法做事,这一点所有当领导的人都应该自己反省。许多部属本来是很好的,但到最后却不想做事情了,就是因为领导没有替他想,没有掌握约法三章的精神。因此,我们要员工关心工作,就要帮助他能够把心投入进去。我们应该让他好做事,而不是搞得他无法做事。因为他无法做事,最终倒霉的是我们。

我们要承认大家都是人,这一点最重要。人的人格上是平等的,地位可以是不平等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事情。那怎么办?《大学》中讲:“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意思是上面的人对我这样做,我很不高兴,就不要用这种态度去对我下面的人;下面的人对我这样的态度,我一肚子火,我就不要用这种态度去对我上面的人;左边的人对我这种态度,我很不高兴,我就不要用这种态度去对我右边的人。其实用四个字就讲完了:“将心比心。”从现在开始,我们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思考任何事情,不要仅仅站在自己的立场来思考。

“将心比心”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相当困难。因为一般人,从小都是只知道有自己,不知道有别人。你看小孩子有东西就抓给自己吃,不会抓给别人吃。人都是相当自我的,只照顾利害关系,只想到自己的方便,不太考虑别人。所以,我们要记住儒家最了不起的“推”,一定要学会推己及人—想完自己,再推出去想别人。

管理者要部属三个小时就把报告写出来,这是为了管理者的方便,但是我们站在部属的立场去想,三个小时内他是根本写不出来的,因为他要去找数据,还要加减计算,还要归纳分析,三个小时怎么够呢?所以,我们管理者交代部属做事情的时候,部属回去往往是一头火,他心里想:“你自己做过没有?你没有做过,当然可以认为很快就能写出来了。”他更不会安心去做事情的。领导一定会交办事情给他的部属,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一定要考虑到时间这个因素。你一定要考虑到他需要多长的时间,然后规定他在你要求的时间之内完成,这样大家都觉得很合理。

一个主管做得好不好,就看你的命令能不能被顺利地执行。这不完全是部属的事情,与主管自己有相当大的关系。上司对事情很着急,但部属心里想为什么昨天不做呢?今天才着急,我能做得出来吗?上下级之间经常有这种矛盾。

如果我们互信互谅,彼此站在不同的立场,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事情当然就做得好,而且做事的过程才不会草率,员工才有时间按部就班地把事情做好。这样久而久之大家养成习惯了,这套管理才可以长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