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大西洋扩张的根源
海水的咸味,混杂着中世纪晚期城市排出的人及牲畜的污秽腥臭,给刚刚驶入港口的船进行了洗礼。教堂钟声响起,空气中也传来港口内多家繁忙的造船厂的敲打声和锯木声,以及小贩叫卖马拉盖塔椒和刚打上来的鱼的声音。擅长铸造炮管的德意志冶金高手在冬末的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们旁边就是从几内亚沿岸带回来的非洲奴隶和手指上沾带墨迹的佛罗伦萨放贷人。所有人都坠入这个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网络之中,有的是出于自愿的,有的是被迫的。
这座城市在150多年来一直是从陆地往南探索鲜为人知或未知世界的主要出发地。渐渐地,配备了加泰罗尼亚、热那亚和葡萄牙水手的舰船就自然而然出现在摩洛哥的繁华海岸线上。伊比利亚半岛西南约1 200英里[2]之外就是加那利群岛。古罗马人是知道这个地方的,但他们中世纪的后人不知道其存在。对于14世纪30年代发现该群岛的热那亚探险队和不久后得知其发现的欧洲人来说,那里既新鲜又刺激。这一发现带动了一系列新项目,多数都以马略卡岛为基地,目标是南方的非洲海岸和更远的未知浩瀚。加泰罗尼亚的绘图专家和技能娴熟的地中海水手一起精心策划新航路,标注出危险的浅滩,并标明风向和洋流。14世纪中叶,这一活动短暂休止,到了1400年,在法国在卡斯蒂利亚国王的授权下征服加那利群岛一举成功后,生意再度兴隆。[3]
15世纪最活跃的探险者当数葡萄牙人,被誉为“航海者”的恩里克王子(1394—1460年)则成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又称大航海时代)坊间故事中名过其实的主角。恩里克并不是那么高瞻远瞩的人物,能将落后的欧洲引领到全球前现代化阶段。15世纪的现实是,葡萄牙人对大西洋探险的兴趣早在恩里克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葡萄牙的水手和舰船早已频繁地在西欧和北欧拥挤繁忙的港口现身。不过,恩里克在大西洋水域的多次探险活动的确代表一种更广泛的趋势,而几十年后造就哥伦布的世界海洋活动正是由这种趋势打下了基础。
当时的大环境中有一点最为突出,即明显唯利是图,为了获利使用暴力亦在所不惜。强烈的宗教情感,亦即“圣战”的概念,与侠义骑士的理想给他们织就了一张以流血换取财富的画毯。早期的大西洋探险者,不论是恩里克王子还是日后哥伦布带领的团队,都绝非前往遥远未知水域寻找新知识的大胆无私的探险家。他们的世界是暴力与生意的世界,是宗教战争与竞逐利润结伴而行的世界。
这就是最终让哥伦布崛起的大西洋冒险世界的一大特点:恩里克王子以侠义骑士自居,对于击败穆斯林的热情不亚于十字军。而同时他又是目光敏锐的投资人,凡有潜在的赚钱机会,他都会插一脚。他有前往大西洋闯荡的浓厚兴趣,而这正好与他对利润的渴望不谋而合。恩里克家中有一大群对他个人效忠的追随者,这些人并非他的王室直系亲属。恩里克的家业成了这类交互往来活动的孵化器,是这张营利投资网的中心,而网络的外围则与商人、船主、金融家和贵族相连。[4]
通常针对穆斯林的海盗行为也是其中一个赚钱的买卖。它是恩里克麾下的骑士和一般葡萄牙贵族的暴力宣泄口,同时也让他们收获满满。这就是人们所称的“海盗行业”(corsairing),西地中海经常出现这种微不足道的战事。海盗对打劫对象并不挑拣:基督教国家的船也可以下手,只需硬说这些船与穆斯林搞贸易就行。
至于是否真有其事,那也是他们说了算。比如在1426年,一个叫弗雷·贡萨洛·韦柳的船长驾驶着恩里克王子拥有的一艘船,就曾企图打劫另外一艘基督徒的商船。贡萨洛·韦柳本人不但是基督徒,还是军事——宗教组织“基督骑士团”(Order of Christ)的一员。韦柳最后打劫失败,他和手下海员悉数被捕,被带到了巴伦西亚港。可最后,除收到阿拉贡国王的一封严厉谴责的信外,韦柳和恩里克王子都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可见只要能捞点外快,众人对公海上的暴力行为并不介意,所以早期大西洋的航海历史上此类事件才层出不穷。它是这个动荡不安时代的基本组成部分。[5]
同样,与穆斯林相遇时的那套骑士和十字军运动的话术,又可以用来给抢夺加那利群岛提供借口:恩里克家中的一些人曾带领一支全副武装的远征军,号称要让加那利的异教徒“皈依”基督教。他的传记作者彼得·拉塞尔写道:“在恩里克的话语中,‘皈依’与‘奴役’这两个词是通用的。”这种把新遇到的非基督徒既当成传教对象又当成潜在获利来源的做法,在刚刚被发现的大西洋世界中产生长久的灾难影响。70年后,哥伦布在新大陆对待当地人时,这种态度再次显现。[6]
就在恩里克赞助的征服加那利群岛的努力屡遭挫败之时,他的海盗行为依然继续,他麾下的其他远航船队仍沿着西非海岸不断南行。西北非似乎一望无际的撒哈拉沙漠的沿海地带构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摩洛哥南部偶尔还能见到的房屋聚落和巉岩突兀的海湾,全然消失于无形,一重接一重的沙丘一直延伸到海边。阵阵炽热的疾风忽地吹起,随时可能会将轻帆船直接刮到凹凸不平的岩块和礁石上,一旦船体被拉出大口子,船员只有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坐以待毙。
1435—1436年,由恩里克直接出资、家族企业其他成员领导的多次航行都负有双重使命,一方面是谋取利益,另一方面是绘制这片荒无人烟地区的海岸线。多次航行除了通过穆斯林中间人买了奴隶外,并没有多少直接利益。让他们锲而不舍的是他们一直有的黄金梦。
当时的欧洲人有一个模糊但基本正确的认识,即黄金应该来自非洲大陆的更南端。之所以说模糊,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非洲的模样,而基本正确是因为到达欧洲的黄金绝大部分确实来自撒哈拉沙漠另一端的西非。黄金在什么时代都值钱,在15世纪上半叶尤其如此。欧洲正逢长期的贵金属短缺,尤其缺少黄金和白银。欧洲的矿藏已开发殆尽,与东方的贸易又产生了居高不下的贸易逆差,造成严重的贵金属短缺。[7]
当时的西欧在经由中亚和中东的商路与非洲、印度洋和东亚进行交易的长途贸易网络中,还处于落后地位。它没有可供出口的贵金属或值钱的香料,它批量生产的布匹在世界另一端需求不大,伦敦和巴黎并未出现大量卡利卡特(今称科泽科德)和撒马尔罕的商人。这就是西欧轻帆船竞相前往(对他们来说的)未知水域而同样或更好的中国帆船或印度的单桅三角帆船不会前去西欧探险的最主要原因。
恩里克麾下的葡萄牙人向南挺进的主要驱动力就是寻找黄金,想一夜暴富。他们沿海岸线徐徐前行,就进入了早已与地中海,特别是与位于马格里布和埃及的伊斯兰国家联系颇深的、先进而复杂的商业世界。当地的商贩对于从马里到摩洛哥、开罗甚至更远的商路沿线所能交易的各种东西——包括布料、铁、铜、玛瑙贝等货物及贵金属——都进行了保护。还有一项已行之数百年的大宗买卖,就是贩卖人口,葡萄牙人很快意识到,眼前唾手可得的商品不是黄金,而是人。[8]
早年贩卖奴隶的利润让他们得以在15世纪40年代和后来不断投资,恩里克因此获得了撒哈拉地区沿岸有名的海岬博哈多尔角以南的贸易垄断权。恩里克麾下的一人曾领导一支远征军进行劫掠,在抓捕并奴役非洲人时,发现了塞内加尔河的河口。15世纪50年代,进一步的远征基本上都承包给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冒险家,他们继续南行,曾抵达今日的几内亚比绍。[9]
以后几个世纪,恩里克的声名享誉欧洲,基本上就是因为他在15世纪50年代曾请人给他写了一部编年传记,其中几乎将他比作圣徒。“王子大人,堪比神明!讴歌善行,责无旁贷,然走笔纵横,或有不逮,尚请海涵。”作者这番话就给整个文章定了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葡萄牙航海的规模和野心都是在恩里克于1460年死后才迅速膨胀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