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济民 和合至美: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本科教学改革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6.4 信息网络化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6.4.1 适应国际化发展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了金融业改革开放步伐,特别是2018年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尽快使金融开放政策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等要求,金融管理部门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领域推出多项改革开放措施,我国金融业进入新一轮的深度开放期。40多年来,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国金融业开放的步伐与节奏从未改变。沿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道路,将自贸区、特区等作为金融业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积极尝试,小心求证,在部分领域已取得突破性进展。2018年以来的新一轮金融业对外开放,既是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的延续和深化,也是我国新时期统筹考虑国内外环境的主动而为、顺势而变。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最新数据和著名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毕马威(KPMG)2018年公布的一项分析报告表明,信息网络技术引领下的社会经济国际化发展,使国际市场对具有跨文化教育背景的人才需求在近十年以平均每年超过7%的速度持续增长。尤其是那些具有本科以上教育背景的跨文化技术人才,在国际就业市场上所显示的竞争力,使其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的2010—2020年中长期金融人才发展规划显示,我国金融行业紧缺的三大类人才分别为:从事经济、风险分析预测的高级专家,金融分析、国际会计、保险精算、证券投资等领域的专业分析人员,金融机构总部和管理部门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预计到2020年对这三大类人员的需求将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增加约54.5万人。而国际化人才队伍在金融从业人员中的比重从2015年的4.9%提高到2020年的10%。照此推算,我国金融行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届时将达到51万人,在所预计2015年的人数基础上还要增加2倍以上。

从目前我国高校金融教育看,在国内学金融的同学,往往擅长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多个方向,且国际金融多以研究国际收支、汇率等问题为主。与国外的金融学相比,我国的金融学科更偏向经济学范畴,是非常宏观的。在国外学习金融的同学,学习的课程比较细化,他们以学习微观金融学为主,学成后个人金融专业性更强。当下的国内金融市场中,中资、外资银行都在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政策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和提供的金融服务。在我们看来,银行业应该把握以下变化趋势:一是银行要解决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同时更多地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二是要配合国家要求积极整治各种乱象,也相应降低自身的发展风险;三是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技术来提供金融服务。因此,学校在培养金融人才时,要适应这些新变化,加强微观金融的学习。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个体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其技能得到了提高,因此,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比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优势的竞争地位。经济现代化加速了劳动力在各个产业之间的移动,改变了就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对金融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金融专业教育不断地调整和改革。市场经济的主要功能就是用市场来配置和调节各种资源。在生产力不发达的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金融专业教育是培养“精英”的,只有少数具有特殊天赋的人才能受到金融专业教育。因此,那时的金融专业教育层次简单、规格单一,社会对金融专业教育的需求也是有限的,金融专业教育的质量也很少受到质疑。当今,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产品结构的多样化要求以往的人才结构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按照一种模式、一种要求来培养人才的观念,已经严重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金融专业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加快课程结构改革的步伐,新增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等课程,以此培养与国际化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金融专业专门人才。

近年来,西南民族大学金融专业发展较快,每年的毕业人数在230人左右。由于其有较明确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与经济结构调整联系紧密,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在95%以上,为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培养了一大批职业性、技能性金融人才。然而,在国际化发展水平提高的影响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却相对下降。尤其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传统本科培养人才的模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劳动力市场需求既是决定金融专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前提和动力,又是判断不同层次的金融专业教育是否具有生命力的根本标准。

6.4.2 适应产业结构转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经济逐渐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要求必须破除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我国从过去强调需求侧改革转变为突出供需两端改革。

从目前产业结构形态的变化来看,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新兴产业占比上升。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金融业增加值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上升较快,贡献度较高。从金融业增加值占比来看,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左右,发展到2018年的6.6%,其间2015年达到最高,为8.4%;在这14年间,我国的金融业增加值占比将近翻了一番,对金融人才需求量迅猛增加。另外,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加速上升,由2008年的2.4%上升到2018年的3.6%(见图6-1);特别是近3年,信息服务业发展速度远超过其他产业。2018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速达到30.7%,是唯一一个增速达到两位数的行业。

图6-1 2008—2018年我国金融业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比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8年)。

在信息网络化的影响下,传统的金融人才供给出现明显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业中低端人才供过于求,人才同质化现象严重,银行柜台人员的需求量大幅减少。二是金融科技型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金融风险管理、精算管理等领域,人才不够用、不适用问题尤为突出。人才的供给已经跟不上互联网金融扩张的步伐,据统计,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缺口超过300万人,复合型人才“一将难求”,风控岗位的人才需求尤为突出。高校办互联网金融专业大体有两个方向:一是金融学院办学,从金融细分领域切入,主打“金融+互联网”模式;二是计算机学院牵头,与其他相关学院共同办学,倡导的是“互联网+金融”模式。这两种方向充分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双重属性,各有侧重。例如,以计算机专业闻名的电子科技大学在2016年进行教学试点,集7个学院之力,共同承办了“互联网金融”新专业。基于在互联网领域的先天优势,电子科技大学提出了“科技+金融”的办学定位,更加强调科学技术在金融方面的运用,培养复合型精英人才。这必然要求高校改变传统的人才供给方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互联网金融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网络信息技术、金融业务和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更需要以独特的互联网思维指引相关工作,应当是将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大数据思维以及迭代思维等思维模式与新型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从民族高校来看,对新产业、新业态所需人才的培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滞后。客观上,民族高校人才培养与专业设置有直接关系,专业结构的调整和设置必须经由国家批准才能进行,较难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另外,人才必须经过3~4年的培养期才能进入产业领域,其间产业的变化又会给人才培养带来新问题、新要求,往往导致人才培养的被动适应或新的不适应。主观上,一些民族高校对新兴产业的功能定位认识不足,在人才培养的方式和路径上习惯于陈旧套路。这就要求民族高校金融专业转变发展思路,减少中低端人才培养、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力度。建议民族高校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协同育人,建立实体性平台,着力解决人才供给结构性失衡问题。

6.4.3 适应创新创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十三五”规划提出,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根据《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金融专业应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打造“五育平台”,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对金融专业教育而言,如何切实增强创新型人才供给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应积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完善相关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具体来讲,一是增加原始创新型人才供给。原始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地区长远竞争力的人力资本基础,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科学研究为人类认识和探索自然规律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对世界本质的原始创新发现,那么技术开发将成为无源之水,更不可能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来满足人类社会需求。麻省理工学院的团队探测到引力波之后,其校长拉斐尔·赖夫致信全校时表示,“我们今天的发现体现了基础科学的悖论:它是辛苦的、严谨的和缓慢的,又是震撼性的、革命性的和催化性的”。如果没有基础科学,设想就无法得到改进,“创新”只能是小打小闹。只有基础科学进步,社会才能进步,而研究能力是原始创新型人才提供的重要力量。

二是提高大学生职业发展通识课程供给能力。高校人才供给质量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根本保障。人才供给质量越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才会越强,未来职业发展就会越有潜力,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才会迎刃而解。在复杂多变的职业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之间架起理性与人性的桥梁,是大学生职业发展通识课程的使命。从金融专业教育发展趋势看,一方面加强大学生融入社会的核心素养观培养,另一方面强调大学生个性化发展,这表明金融专业教育承担着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融入社会的重任。在就业市场风云变幻的当今时代,以处理不确定性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职业发展能力受到各国高校的普遍重视。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职业发展能力的高低对毕业生融入社会的质量与效率、对毕业生的人生幸福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全程覆盖、系统科学的职业发展通识教育来实现。

三是增强创新创业教育供给能力。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具有多领域交叉的能力结构和思维视野,成为技术革新和综合集成的能手。传统的金融人才只注重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关注的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活动;而信息网络化下的金融人才则更注重综合、集成、创新能力,善于在多种利益、多个目标和多条途径中做出选择,能将科学理论、工程技术、管理手段、经济效益、环境伦理、文化价值进行综合。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只有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科学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供给能力的切实增强让想创业、能创业的大学生迸发创业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而使创新创业成为进一步扩大就业的动力。

6.4.4 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金融专业是就业的热门专业,由于市场需求旺盛,深受各大高校的喜爱,各大高校陆续新增开设了不少金融相关的专业。一方面,我国金融、经济等专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每年的招生人数也在节节攀升,但与美国、英国等国外老牌金融国家的后备人才相比,国内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在光鲜的金融行业背后,有一部分其实是“金融民工”,处在金融行业底层,缺乏过硬的资质认可及更强的竞争力,因此并不占优势。反观金融行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年薪上百万元的不在少数,阶层之间的差距较大。

长期以来,民族高校的金融专业学生将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缺少在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工作所需的实操技能,实践能力较弱。在信息网络化背景下,毕业生实践能力缺乏,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为人所诟病的一个重要方面。拥有较强实践与实操能力的金融专业毕业生,在毕业求职以及今后的工作中将比别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正因为人才的衡量标准已逐渐从理论导向转向了实践导向,国内一些领先的财经教育领导品牌,如高顿财经,根据信息网络化下新型人才要求推出了“大学生投行菁英计划”系列产品,着重关注金融专业人才实操、实训、实习、实务方面的培养,让金融专业人才不仅具备有竞争力的简历,更收获了强有力的实践技能。

因此,民族高校金融专业应推进实践教学,增强实践育人效果。学校应以着力培养学生具有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为建设思路,构建以基础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创新实践模块、社会实践模块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现行的金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专业类型的不同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标准。同时,大力推进金融专业实验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方法的改革,在实验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实验学时在25学时以上的要独立设课,对于未独立设课的要确定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合理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