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楚国风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章 随国季梁,你到底来自哪里

楚军大获全胜,物资军器收缴无数。熊通命打扫战场,全军稍作休整,准备全面攻城。

但斗伯比表示了反对。

斗伯比认为,此次伐随,出兵理由是因为随国不参加沈鹿会盟,伐随目的在于教训随国,而不是灭了随国。

再说,随国虽然新败,但城高墙坚,一时恐难以攻下。

如果楚军再行攻城,势必给随国以一种巨大的压迫感。在国家即将被灭的强大压力下,随国上下士气被激发,誓死守城。

如果此时汉阳诸姬来救,楚军危矣。

“依令尹看,不谷接下来该如何?”虽然有些遗憾,但斗伯比的分析是正确的,熊通当然采纳了斗伯比的意见。

“随国必定遣使求和,臣建议与随国订立盟约。汉阳诸姬,以随为大,只要随国服从我们大楚,其他诸侯谁敢不从?”斗伯比道。

熊通微微点头,他真的非常欣赏自己的这位叔叔辈的令尹。

其实,雄才大略的熊通更清楚,斗伯比之所以不乘胜灭随的隐忧:随国贤臣季梁尚在,随国暂时是灭不了的。

斗伯比对熊通继续道:“主公,留着随国对咱大楚尚有大用。如果随国求和,主公务必与随国订立盟约。”

此时的随国可谓是乱成一团,随军新败于速杞,上卿少师战死,楚国大军随时攻城,随国可堪大用的帅才也就季梁了。

此前,季梁曾劝谏自己勿与楚军交战,而应向楚国认错服输。毕竟,楚国与随国两年前订立了盟约,楚国佬确实不地道,瞒着随国搞什么沈鹿会盟。

既然两国是盟国,无论如何也是要参加这个会议的,结果随国自认为是老大而故意不参会,这就给楚国创造了伐随的借口。

但要化解楚国伐随,当时只需要一个面子上的损失即可,也就是向楚国认个错的事。

如果楚国在随国认错的情况下还要讨伐随国,那楚军便师出无名。

随国则因辱而激发将士士气,更占据了道义制高点,可以迅速获得各诸侯的支持。

但随侯没听,而是听了那个少师的话,结果导致楚随速杞之战的爆发。

退一万步讲,哪怕是这次战役在战前能够听取季梁的话,结果可能也不会如此。

论战斗力,随军与楚军相比,可能是差了些。但只要策略正确,便可以弥补,哪怕是败,也至少不会败成现在这个鸟样。

事实证明,至少少师那种强攻楚军最精锐的左军这种硬碰硬的打法,是完全失败的。

那说明季梁提出的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之薄弱的策略,可能是对的。

现在,楚军很有可能挟得胜之兵威而攻城,随侯只能找季梁商议了。

随侯向着季梁痛心疾首了一番后,对季梁道:“寡人无德,致损兵折将。如今国家危亡之际,唯望大夫力挽狂澜啊。”

季梁道:“主公,既然败了,那就败了吧。败而不乱,此乃当务之急。臣有三策,供主公参考:

第一,主公遣使赴楚营,与楚订立盟约。

第二,加强城防建设,动员全城,作好守城准备。

第三,立即联络汉阳各诸侯,请求各国救援。”

随侯哪还有意见?

全部照办。

于是,随国一边加强城防建设,一边分派使者赴各国,要求各国紧急救援随国。

最难的便是出使楚营求和,这样的高难度任务,自然是交给季梁了。

于是,季梁作为随国求和使者,赴楚营求见楚国国君熊通。

季梁,随国季氏家族宗主,随国卿大夫。季氏在随国的渊源,可能要从周武王的兄弟季随说起。

随国始封君为南宫适,但随国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别名,曾国,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编钟应该出自这个曾国。

按理,武王分封诸侯,季随这样的亲兄弟应该会有一个封国,至少会有一个封爵。

所以,虽然现在普遍认为,随国始封君为南宫适,但极有可能随国始封君为季随!

曾国在历史上与随国是两个相邻的诸侯,南宫适可能受封于曾国。

但大周王朝从总体战略考虑出发,尤其是后来周桓王亲征荆楚而崩于汉水后,为集中统一汉东诸姬之力,以更好地钳制荆楚各部族,遂将曾、随两国合二为一,曾国并入随国,并刻意扶持随国成为江汉诸侯之长!

如果是这样,那一切都好解释了。

随国国君由南宫适后人世袭,原曾国国君季随后人在随国世袭执政上卿,这便是随国季氏的渊源。

相当于一个是国家元首,如某国女王,一个是首相,如某国首相。

世袭诸侯国执政上卿,在大周王朝是有这个惯例的。按周制,一个诸侯国的卿大夫是有明确编制的,大国可设三卿,小国可设一卿。

但这个卿,指的是经周天子册封过的。至于诸侯国内自己搞一套卿大夫系统来,随你设多少个卿都没关系。

但诸侯国自己任命的卿,与周天子册命过的卿,其地位是完全不一样的。

周天子册命过的卿,是可以世袭的,这便相当于各国诸侯一样。

如齐国,姜子牙受封齐国后,姜子牙后人中便有国氏、高氏世袭齐国上卿。

后来,齐国相国管仲因功劳甚伟,被周天子册命为齐国卿大夫。又如晋国大夫士会也曾被周天子册命为卿大夫。

所以,随国的季氏极有可能是因为大周王朝为强化对荆楚一带的监控、压制战略考虑,将原来的曾国并入随国后,原曾国国君季氏世袭随国执政卿大夫。

当然,也有可能是随国本就是季随之封国,因为季随本就是姬姓、随氏,受封随国顺理成章。

所以随国始封君不是南宫适,可能史料记录有误。

季随受封随国,其后人以随为氏,则成为随国公室大宗。当然也可能以季随的季字为氏,成为随国公室的小宗。

所以,季梁极有可能是随国公室大夫。

这些,我们只是猜测而已,之所以要去花时间对季梁的季氏渊源追根究底,那是出于对季梁这位随国贤大夫的尊敬!

季梁,真的是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前辈!

本来,季梁作为随国卿大夫,在楚国的春秋风云中是一笔带过了,毕竟他不是楚国人士。

但楚国的这段历史,楚国与随国之间的关系真的非常有意思!

尤其是到后来,楚国第三次伐随,最后楚文王居然还死于伐随征途。

再到后来楚昭王时,随国冒着灭国之危险,将已经被吴军追得无处可逃的楚昭王给保护了下来。

直到战国时期,随国才消失于历史。

但楚国在这漫长的历史行进过程中,南征北战,从封国五十里到后来五千里疆域,成为春秋史上最大的诸侯,不知灭了多少国,为何偏偏让随国一直存活了下来?

也许,只因为一个人,就是季梁。

关于季梁,我们以后再讲。此时,我们是看看季梁这次出使楚营之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