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初中毕业后的出路
初中进的是特殊班,白天就可以放心地把彻之交给专门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管了。我真切地感到,把孩子放进特殊班,家长的身心是如此的放松!犹如享受到今人所谓的喘息服务(Respite service)一般,在时间上和精神上,我都得到了缓冲的余地。
于是,我得以脱身考察许多机构,参加研究会的讨论,学习了不少社会福祉方面的知识。我在考虑:有障碍的彻之要在地域社会过上自立的生活,有哪些生活模式可供选择?
在充分调查现状之后,再选择适合彻之的道路吧。如果无路可选的话,我们就自己开辟一条道路出来。现在看来,彻之在初中的时期是我思考他的将来、学习地域福祉和劳动就业相关知识的重要时期。
彻之一进初中,我就开始考虑其初中毕业之后的出路。
此前一直为实现孩子在地域社会的融合教育而相互砥砺的家长朋友们此时却产生畏难情绪:“对有障碍的孩子来说,进高中不太现实,只能进辅读学校高中部。”大家一个接一个地放弃了让孩子升高中的念头。
看到这番情景,我不禁悲叹初中毕业以后前路的狭窄。到了彻之毕业的时候,能否多争取几条道路供我们选择呢?能否升入高中呢?
现在想来,进辅读学校还是进高中其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真正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将来既能通过劳动赚钱养活自己,又能按照自己的意志独立自主地生活下去。
参观过辅读学校,看看正在读辅读学校的老家长的子女,我总觉得当时的辅读学校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意愿、劳动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辅读学校毕业的孩子,要么去合作社或日间托养机构(“通所设施”),要么进全天寄养的福利院(“入所设施”)。
在雇用问题研究会上听辅读学校的老师说,到一般企业求职的都是些障碍程度较轻的毕业生,障碍程度重的连实习的机会都没有。看来,以彻之的水平,根本没他什么事了。这样的话,还不如去高中呢——在那里,尽管没有特殊教育老师的专业指导,但有许许多多的普通孩子给彻之做榜样,那样更容易培养他的劳动意愿,将来参加一般劳动就业的可能性也更大。
综合起来考量现状,定时制高中(即夜校高中,相对全日制高中而言)开始进入我的视野。在夜校高中,应该有许多白天打工、夜晚上课的同学吧。彻之进去以后,也可以利用白天时间到某个单位实际体验工作。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确保彻之“白天活动的场所”了。还是找那位大门先生商量,他给我介绍了本地区的一个合作社“幸之会”。从1985年12月起,我每周去“幸之会”做一次义工,后来还客串非全勤职员。这段经历使我更加坚信:彻之初中毕业以后最好的出路就是进夜校高中,晚上去上学,白天在合作社干活。
与“幸之会”的伙伴们在横滨中华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