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思想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先秦时期医学教育的不同形式及其特点

据史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官医与民间医两种医生队伍,理应随之产生医官教育和民间医教育。而且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文化思潮争盛的时代影响下,在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宫”出现了讲学式的医学探讨和传承。应该说,中国古代医学教育的三种主要模式在先秦时期都已开始萌生。

一、医官教育及其特点

上古时期,巫医不分,且巫是掌握了一定文化知识的上层人物,甚至大巫就是首领或国王。按照春秋时期“学在官府”的社会文化现象,只有贵族方能掌握文化知识,而且形成了知识家传、职位世袭的社会制度,这其中理应包括医官。现在无史料来明证当时医官教育是否存在,倘若推测不虚的话,最初的医学教育传承应是家传世袭性的医官教育。根据《周礼》有关资料分析,这种医官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内容具有分科倾向

我们现在还不能断言当时的医官教育是专科化的教育,但根据当时四科分治的医疗卫生体制,在教育中具有分科倾向却是毋庸置疑的。医学分科的出现,有赖于医学知识的增加和积累。周代四科分治说明周代医学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另一方面,官办的有组织的医疗队伍和医疗机构也为分科论治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教学目标以疗效至上

周代制定了非常严格的以疗效为标准的医生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医生的俸禄挂钩,“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即使是兽医,亦是如此,“死则计其数以进退之”。这种医疗实践中的目标考核责任制对当时医学教育的影响应当颇大,会引导学医者养成注重实践、专心务实的学习风气。

(三)医疗宗旨强调保养万民

“蕞尔小邦”的周非常轻松地灭了当时力量、文化都极为强盛、蔚为大国的商,使周人思想上产生巨大变化,认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周人除“敬天”之外,非常注重统治者要“有德”,而“有德”就是“保民”。周代非常注重保养万民,其医官教育亦不单单是为上层贵族服务,而是以造福百姓为宗旨。《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

二、民间医学教育及其特点

统治阶层的医官教育明显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因此,民间医生得以产生。民间医生始于何时,目前难以断定。但据史料分析,民间专职医生的出现应在专职性医官之后,是春秋时期打破“学在官府”模式、文化下移现象的产物。与世袭性的医官教育不同,民间医学教育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一)教学内容具有通科倾向

与医官教育的分科倾向不同,出于医疗实践的需要,民间医学教育是以通科为主。比如秦越人,“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当经过虢国都城时,为了抢救处于昏迷状态的虢太子,他还采用针刺术使昏迷病人苏醒过来,可见他又是一个针灸医生。民间医生如此,在授徒过程中,为适应行医民间、病情多样的需要,势必进行通科传授。

(二)医学传授择人慎传

医官教育由于为世袭,基本上不存在择人的问题。民间医学教育虽有家承,但亦收徒。当收徒授医时,教育传承的首要任务就是选择传承者。在选择传承者时,民间医生是极其慎重的。长桑君与扁鹊交往十余年,确定扁鹊“非常人也”,方将医术传授与他。这种对择徒的极其慎重,一是受当时医学神秘的影响,一是出于民间医生的高度责任感,倘若传非其人,不但不能弘大医术,反而会对医学带来不良影响。

(三)教学方法注重实践

《史记》载扁鹊边行医边授徒,在具体的医疗实践中培养弟子的医疗水平。在为虢国太子治病时,“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剂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这种师徒临床授受的教学方式,非常符合医学教育的规律。

三、稷下学宫讲学式医学教育

无论是世袭性医官教育还是民间师承医学教育多偏重于医疗实践,对医学理论进行深入研讨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稷下学宫学派。

公元前4世纪中叶,田氏齐国在都城临淄的稷门之外筑起高门大屋,广招天下贤才来此讲学授徒,史称稷下学宫。其后逐渐形成一个具有思想和学说的学派,后人称为“稷下学”。稷下学宫历经桓公、威王、宣王、泯王、襄王、建王六代,历时约150年,是中国最早、规模宏大又比较正规的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它的创立和办学实践,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即使到今天,仍能给我们以很多的启示。稷下学宫对所有学者均来之不拒,各家各派的主张都可以在稷下设坛讲学,各抒己见,自由争议,自由研究,定期举办的“期会”成为自由辩论的场所。从而形成了各派学者竞相争辩的风气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使得各学派相互吸收、交融、分化、嬗变,促进了思想的活跃和学术的繁荣。稷下学者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研讨的问题范围极其广泛,其深度也超越前人,把中国当时的学术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中医影响最大的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即是稷下学宫黄老之学与阴阳家的主要学术思想。黄老、阴阳家的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天人感应等思想,奠定了中医“气一元论”基础,形成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确立了藏象、经络、中药四气五味的功能模型,为中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石,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 稷下学宫所探讨的内容不仅有医学,还有保养身体之术,当时被称为“卫生之经”,其中还包括有心理卫生、气功等。稷下的医学教育中还将治身、治国相提并论,以治病和治乱象比喻。虽然稷下学宫不是专门的医学职业教育,医学仅是稷下学者探讨的众多学说中的一种,且为“坐而论道”,不以培养医疗职业技术人才为务,但稷下学宫在理论学说上研究探讨的做法和风气不但开启了后世医家学说争鸣的先河,而且对当前的医学教育也颇具指导意义,其容纳百家、学术自由的风气有利于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开启教学科研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