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寒凝证脉象的主要原理——寒主收引
李老一直强调,狭义汗法针对的是寒凝证,对于寒邪致病的脉象原理,李老解释得比较详细:“寒主收引凝泣,血脉亦拘紧,乏舒缓之象,呈一种痉挛状态。拘紧之象越著,则寒凝越重,寒的轻重与脉的拘紧程度呈正比。寒闭于表者,脉即沉紧而拘,寒犯于里者,脉亦沉而拘紧。寒闭表者,因正气尚强,其脉沉而拘紧有力,伴恶寒、头身痛、无汗。寒闭于里者,脉沉而拘紧力减,伴疼痛、畏寒。”“寒邪外客,引起脉的蜷缩、绌急。表现在脉象上,则沉弦拘紧,呈一种痉挛状态,此即痉脉。”湿邪之所以也用汗法是因为湿为阴邪(此处是指阴湿,即湿与寒合者)。“若湿邪所犯,湿为阴邪。阴湿者,脉多兼濡软;然湿又能闭阻阳气,故脉亦兼弦紧。阴湿之脉当沉而弦拘之中,兼见濡软之象。湿盛则濡,湿盛则阳微,脉亦可见沉拘紧无力,症多伴酸、沉、胀、僵,头沉,胸痞,畏寒,苔白腻等。”“寒湿郁遏表而恶寒无汗、头身痛重,脉当沉紧而濡或弦濡或濡缓,苔当白或白腻,症当兼胸痞。”“盖湿侵经脉,气血不通。痉乃筋之病,筋之柔,须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濡润。今湿侵经络脉隧,气血不通,筋失温养,故拘急而痉。痉虽与僵麻、酸胀、痺痿不同,但其理一也,皆须化湿疏风通经。”[1-2]
由此可以知道,痉脉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寒邪外袭,寒主收引,血脉收引挛缩,因而脉象出现紧张、拘挛等特征;腠理闭塞,故恶寒而汗出异常,或无汗,或少汗;血脉收引,则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而疼痛,这就是李老强调痉脉、疼痛、恶寒对于寒凝证判断的重要性。湿邪外袭,也必须为与寒相合的阴湿,寒湿外袭,亦可闭阻腠理、血脉,因而出现痉脉(或者紧脉、涩脉)等脉象特征,以及恶寒、汗出异常、疼痛等症状。阳虚阴凝者,虽为纯阳虚无外邪侵袭,但阳虚者,阴必凑之,经脉失去阳气之温煦,同样也可以出现痉脉、恶寒(或者说畏寒)、汗出异常、疼痛。但是,此时的痉脉当为拘紧而少力或者无力。一般表证才会出现汗出异常,那么为什么阳虚寒凝也可以出现汗出异常呢?“阳加于阴谓之汗”,如果阳气不足,不能鼓荡阴津上达于腠理而为汗,也会出现汗出异常。应用狭义汗法意在鼓舞、激发阳气[4],但是也会有因为阳虚而出现汗出不止者,如桂枝加附子汤,大多是由于无汗或少汗伴有恶寒,医家不去辨析脉之有力无力,径用汗法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