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图式与时空观念比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1 西方绘画时空图式的视觉特点

谈到西方绘画图式的视觉特点,似乎是不言自明,毋庸赘言的事情,但若要条理清晰地辨析一下它的来龙去脉,何以成为如此这般,却又思绪纷纭,并非易事。好在涉及有关领域方方面面的论作甚丰,拨冗就简,谨在此尝试一种更为简易的方式,或许能直接体验一下它之所以成为其然的原委——那就是依据人们的视觉习惯,回到观察事物的自然过程上来,诸多的繁缛即刻会变得十分简单。

人们静态下的观看,大致会有这样几个过程:①视线所及,空间顿时扩展;②物象渐次“现身”,并遵循着一定的潜在秩序规则;③各物象材质、体量、形色特征相应辨别清晰。当然,这一过程的表述有点像放缓无数倍的慢镜头,或许这一过程各环节带有共时性的可能,但大致如此。其实西方传统绘画所呈现的,正是这种“自然之眼”观察时所呈现的真实景致,而满足人们视觉真实的几大元素,无非就是以上所述:空间体积、形色光影、质感、量感诸项,这也正是西方绘画图式在视觉表现上最为关注也是最为强势的几个方面。当然,如阿恩海姆所言,视觉不是机械录制刺激材料,它实际上是通过创造一种与刺激材料性质相对应的一般形式结构来感知眼前的原始材料的活动,并且,它不仅具有选择性,还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想象力,并包含某些联想活动。冯能保:《眼睛的潜力》,10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况且,画家的眼睛,是经过训练的眼睛,各取所好,由此呈现出的风格样式之千差万别自不待言,西方绘画图式,正是基于静态下的观看、并由此描画出客观真实视象而展开的一系列创造性想象和联想的产物,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实验,逐渐发展、成熟、完善起来,最终成为一整套完整有效的形式语言结构系统,这正应和了贡布里希“先制作,后匹配”的理论,这一理论在此基本可作这样的解释:艺术家通过观看唤起了无限的想象,随之便为想象之物寻找“匹配”方式,而这个方式便是人们所创造的绘画图式。由此可见,在不同时空观念下形成的不同绘画时空样式的华彩姿容,也就是各寻其道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下面,我们把以上归纳的三个过程分头简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