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美学七问(阮义忠谈艺录II)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摄影的透明性

:能不能试试看,再举个例子谈谈,有什么看待摄影的新观点。

:巴特曾对摄影的见证性,有很精辟的看法。他认为摄影要能忠实表现对象,那本身就要完全透明才行。也等于说,你要完全觉察不到摄影的存在,那影像才会完成忠实的传达任务。摄影由于其忠实复制性,使得影像紧密贴合在被拍摄、呈现的对象上而使得摄影之意见(Signifant)变得透明,甚至被忽略、遗忘。从语言学观点来说,此种极端之模拟图像让被指称物介入(以影像方式)符号系统内,进而决定系统的一切意义产生。此种“邻接”被指称物之特性阻扰了摄影作移转、隐喻的可能,也即是摄影创作在先天上已被局限(科技物理之局限外,又一内在的压制);如何运用“想象秩序”来套换上述的诸种“象征秩序”之无形、透明的倾轧将是摄影者的一重大问题。当他给人看一张照片时,他不会说“这是我‘女儿’的照片”,他会说“这是我女儿的‘照片’”,或是“这是我‘女儿的照片’”。

摄影的特质是“曾在彼方”,它记录的是“已发生过的事”。虽然如此,它所展现的现在—过去的特有经验时空形式,则是影像最迷人的所在。

尤金·阿杰特在1899年拍摄的《载货工》和他留下来的大批二十世纪初的巴黎街头影像一样,充分传达出摄影“把过去式再现”的独特魅力。

:这种说法,是不是指半透明或不透明时,就是所谓的个人风格的加入了。

:不透明是不大可能的,正如同完全透明是不可能存在的一样。我们先由摄影的光学、化学条件来说好了:焦距不准、曝光不足就是反透明性,但是只有你完全不使底片感光,才会是绝对不透明性呀!而这时摄影行为根本就没有产生。倒过来看,焦距再准,曝光十足正确,这是追求纯透明性的努力,但是镜头和底片的物理性有它的极致,谁也跨越不了。完全透明是不可能达到的。不过尽管是这样,我还是要朝追求透明性的努力走下去的,这正是摄影的方法之一呀!

:这种透明性的追求,是不是就是摄影以服膺对象为前提?

:没错。不过,我们先要有个认识,因为没有“绝对”这回事,“绝对透明”是追求不到的。我们如果过度去追求透明性,反而变成了唯心主义。事实上,透明性正是“失落的起源”,因此摄影一直处于半透明状况。

:为什么你在此处提到“失落”这两个字?

:当你拍一个东西时,你已把它从“现在时”推向“过去时”,而透明性就是想要把失去的时间再现,这就会让人失落了。“失落物”是摄影给予被拍摄物的一新意义。我们以影像取代实物置于身旁,而当我们面对照片时,我们要唤出的并不是摄影影像,也不是被拍摄物的形象或物体,而是我们想象中的对方,借着照片来重建,它是一经想象秩序再造的形象。此形象是注定失落,不存于经验世界之中,不具定形,每次观看照片所召唤出的形象都是一再更动、移变。对照片的观点,或许只是对失落经验、失落物的追想之重复而已。此时,我就会想到本雅明一再提到的“氛围”了,这种由对象内在射出来的光线,就是让过去和现在有一个沟通的管道,使存在物在失去的时空中放射出“现存”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