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05年,美国《纽约时报》曾发表了著名的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的一篇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写道:

开封,一个坐落在泥沙淤积的黄河古道上、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古城,是公元10世纪时期的“世界之都”。

今日的开封,肮脏而又贫穷,它既不是什么省会城市,也没有小型的飞机场。这个城市败落到如此地步,只会让人们对“风水轮流转”信奉不疑。在11世纪,这个大宋王朝的都城,人口超过了100万,而与它处于同一时期的伦敦市人口只有15000人。

现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小商小贩沿街叫卖,来往人群摩肩接踵;穿越古丝绸之路前来中原的西域驼队,满载货物,在市场上招揽生意;各种茶社、旅店、酒肆鳞次栉比,看得出它们的生意是何等红火。

美国记者把开封这座10世纪的世界之都的衰落作为殷鉴,告知美国人要懂得世事无常,要居安思危。美国记者以为开封由盛转衰的原因有二:一是自宋朝起,重农轻商,缺乏健全的经济政策,抑制了技术创新。二是闭关锁国,认为这个世界上,唯我独尊,不善于向其他国家学习。美国记者所持的是今天世界现代化和经济一体化之后的眼光,其对中国城市历史的阅读理解,充满着生活在发达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的价值判断和居高临下。但用以作为前车之鉴参照物的是七朝古都开封,对中国的读者来说,还是有巨大触动的。

作为古都,开封的衰落,有着社会政治、自然地理诸方面的原因。先说社会政治原因。自秦帝国完成一统后,为古代中国的行政区域奠定了总的格局,即长期存在一个较稳定的中原地区,以中原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地区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中国古代文明最早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农业区发展起来,中原地区自然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中心地区。自汉到明清的中华民族的发展长河中,中原与边疆地区既有经济文化交流,也有政治辖治或战争。宋代之后,中原与边疆的恩怨情仇主要来自生活在北部蒙古高原的契丹、女真民族。蒙古高原的经济以游牧为主,高寒地区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具有在最艰苦条件下生存的能力,作为马背上成长的民族,其来去迅猛,骁勇善战,在冷兵器作战的时代,优势明显。有宋一代,政府虽以“富国强兵”为变法目标,但宋军以步兵、水兵擅长,兵器以刀枪弓弩为主。其长期“守内虚外”的政策,造成国家军事能力的软弱,在对辽、西夏、金、元的战争中,并无优势可言。终于被金夺去北方半壁江山,被元所灭亡。开封作为北宋、金末首都,是兵家争夺之地,饱受战争蹂躏。

在政治地位变化的同时,开封的经济地位也在发生变化。开封作为魏都时,因为鸿沟的开凿,黄淮地区的经济脉络得以连通,大梁遂成为“诸侯四通,条达辐辏”、“大贾小商”常年出入之地。作为北宋首都时,穿城而过的四条河流中,有三条直通漕运。开封因处在连通钱塘、长江、淮河、海河南北大运河的交通枢纽的位置,而成为国际大都市。元代,忽必烈重开运河,复以元大都为中心,从江南运往元大都的物质由扬州、徐州、山东而至通州,并开海运。流经开封洛阳的运河便成为一段盲肠,失去了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据当时的估计,河漕比陆运的费用省十之三四,海运比陆运的费用省十之七八。南北运河的改向,使得朱元璋明朝初建,欲以开封为都时,已觉得漕运不便,而最终选择南京为都。研究古都历史的专家们认为:北宋时期的开封,是我国古代都城由东西向发展转为南北向发展的重要节点。北宋以前,我国历代都城的位置大致是沿着东西向分布的,比如咸阳—西安—洛阳—开封,而在北宋以后,我国都城的位置开始朝着南北向分布,比如杭州—南京—开封—北京。究其原因,一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大汉民族战争博弈、你进我退的选择;同时,农业文明中心、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南北运河的改向,也是上述转移趋势形成的重要因素。

开封作为都市,其在因运河改道失去水陆交通枢纽地位的水利之后,又被去而复来的水患紧紧纠缠。黄河在金朝后期因河水改道逼近开封。有明一代,决溢近百次,淹没城区三次。如果1387、1461年的水淹尚属天灾的话,1642年明军官兵为拒李自成军,扒开黄河,以水代兵的举动,则是不折不扣的人祸。此次水淹,开封城中37万人口,只有3万人死里逃生。此次与公元前225年秦以黄河水攻魏一样,开封城再次化为废墟。清代康熙元年(1662),开封城得到修复。但黄河的惊扰危险仍时时存在。1841年,黄河水围开封城长达八个月之久。赖有军机大臣王鼎和林则徐等人的奋力抢堵,开封才避免了又一场灭顶之灾。常年的垒土筑堤,使开封段的黄河大堤高出城区十余米,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

古代开封运河水上交通的优势失去后,在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开封又逐渐失去陆上交通的优势。1896年,清政府决定修京汉铁路,1900年选址修黄河大桥,如果选择直线的话,铁路桥应在开封境内。但开封黄河跨度大,漫滩长。因为技术与资金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座黄河铁路桥选择了郑州北30公里黄河最窄处的邙山。1905年黄河大桥竣工后,清政府按照京汉支线的标准,修汴洛铁路线。汴洛线向东西方向不断延伸就成了以后的陇海线。1953年,从连云港到兰州的陇海线修成,郑州成为京广、陇海交汇点上的城市,而河南省在京广、陇海即将交汇之前,就未雨绸缪地考虑省会由开封搬迁到郑州的问题。1952年8月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提请中南军政委,正式将省会迁址事宜提交决策层。

从省政府报请搬迁省会,到中央核准,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显现出半军事化管理时期办事的效率和速度。后因为“三反运动”的开展,搬迁延迟到1954年开始进行。开封至此失去作为河南省会的位置。省会搬迁的最充足理由仍是考虑政治与经济因素。

2005年美国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弗的《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往烟云》发表以后,在国内引发了巨大的反响。河南省委从执政能力的高度,提出郑汴一体化的构想,以郑汴合城、打造河南经济核心增长极为目标,促进古都开封的振兴。郑汴一体化对开封来说,是省会搬迁后五十年中最为利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