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河南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社会单纯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盲目向往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增加,使得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无视客观规律,不可避免地要付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沉重代价。河南是人口大省,生态环境状况更加不容乐观,全省生态环境处于低度安全状态。当前,河南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远远低于发展经济的能力,这种高度的不平衡性为今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严重警告,只有深入发现生态环境领域的诸多问题,分析其根源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破解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两难瓶颈,寻求双赢之策。
一、河南生态环境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生态现状及问题
从河南目前情况来看,土地的生态安全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突出表现在水土流失日益增加,水旱灾害发生频繁,风沙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非农业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农用地不断减少等问题。如:黄河断流现象频发,有关专家分析预测,到2020年,黄河下游很可能常年断流并将成为一条污染严重的内陆河。
(二)水生态现状及问题
与东部省份相比,河南水资源非常贫乏。全省地表水多年平均总资源量约313亿立方米,属地表水资源不丰富的省份。但就是这些并不丰富的水资源,由于频繁无序的不合理开发,也已受到很大程度的污染。根据2014年河南省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全省地表水水质级别为中度污染。其中:省辖海河流域为重度污染,淮河流域为中度污染,黄河流域为轻度污染,长江流域为良好。主要污染因子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
(三)大气污染及雾霾危害问题
近两年,区域性大气污染愈演愈烈,河南地处中原,经济发展迅速,不可避免成为“雾霾”重灾区,空气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据监测,2013年,全省省辖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为72.8%,与2012年相比下降16.5个百分点,空气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其中,信阳、鹤壁、商丘等达标率在80%以上,安阳、郑州等在60%以下,而郑州以达标率51%垫底。有资料显示,以郑州为代表的河南大部分地市,雾、霾天气呈逐年上升之势,灰霾日上升的趋势更为明显。近60年,郑州市区每年平均有雾日为184天,大雾日18.5天,灰霾日49天,累计有251天都是云山雾罩的日子。人们注定无法在真空中生活,因此大气污染,雾霾频发,已经严重影响到居民的健康和交通出行。此外,有专家还提醒:如果是浓雾,还将造成停电事故,打手机都要受到影响,在雾霾天气下,我们经常吃的蔬菜也很容易产生霉菌,更严重的是,这种灾害天气还加快了光化学烟雾污染到来的步伐。光化学烟雾会对人体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严重时人们会出现呼吸困难、视力衰退、手足抽搐等现象。
(四)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省份,全省已发现126种矿产资源,其中有73种已探明储量,矿产开发区面积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8.5%。由于采矿业中多采用粗放开发方式,资源低效利用问题非常突出,由此不可避免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其中,生态环境破坏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是规模大、开发强度高、矿山数量多或分布集中的矿山及周边区域,它们一般表现为: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大约60%占用的是耕地,林地占用达到20%;“三废”排放严重,周围土壤、水域和大气,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地貌景观遭到破坏,长期矿产采掘活动必然引起地表结构改变,植被受损,扰乱原生生态系统,加重水土流失等。
(五)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的农村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环顾当下,政府和群众越来越重视城市环境,忽视了农村环境,因而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河南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大量化肥施用不当对水体造成污染并破坏土壤结构;农膜及其残留物污染较为普遍;耕层土壤受到重金属、有机物不同程度的污染;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影响农田土壤的正常功能,甚至导致经济林植被死亡。
(六)城市生态功能退化问题
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相比,河南城镇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和效率明显低下,各个地市的城市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城市河道首当其冲。在很多城镇,生活垃圾形成围城现象,破坏自然生态景观的同时,也导致地下水受到污染。当前,各个城市建设千篇一律,普遍存在人工化现象,城市自然生态功能消失殆尽。这些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已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6]
二、河南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就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河南离生态安全还有很大的差距。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有其复杂的成因,既有自然方面的,也有历史方面的,但更多是人为造成的。
(一)自然灾害频繁,部分地区生态脆弱
如果把生态环境系统比作人的身体,其脆弱性则代表了生态环境系统免疫力的降低、抗拒外界干扰能力的减弱。一个区域内生态系统对各种干扰越是敏感,抵抗扰动的能力越低,表明生态环境愈加脆弱。河南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之间,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气团交替运行,气候特点复杂,因此水资源匮乏,容易出现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导致十分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较低的生态承载能力。总体来讲,河南的浅山丘陵区植被稀疏,水土涵养能力很低,雨季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剧生态退化的程度;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对季风没有有效阻挡,季风灾害一旦发生,危害程度十分严重。
(二)历史兴衰沉浮,自然环境日益恶化
河南在历史上长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战乱不断,加之黄河泛滥频繁,生态环境因此受到严重破坏且难以恢复。悠久的历史,成就了众多的人口,作为中国政治中心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河南在一次次朝代兴衰更替之中,资源被过度开发,森林、矿产、原始植被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黄河几近断流,沃土甚至沦为荒原。近代以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经济发展的内在强大要求客观上又持续加大着资源消耗和环境承载压力,工农业生产中过量排放各种废物,造成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如在矿山资源的开发中,人们只重视不断开采,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重了生产环境的不安全形势。
(三)环保投入不足,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多年来,河南省采取的都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工业结构性污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因此面临很大的压力和困难。河南的生态保护理念落后,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比比皆是。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需要财政资金的有效支撑,但河南在环境污染上的投资根本达不到应有的基本保障水平,政府肩上的环境包袱日益沉重。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更愿意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取舍选择上,地方政府总是倾向于前者,于是为了保护各行政部门的利益和保证地方税源,对于一些纳税大户,即使是重污染企业,也会想尽办法网开一面。而对于大面积或全流域的污染问题,地方政府经常推诿,采取与其管不如不管的态度。环境污染的地方保护,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环境保护事权划分不明确,另一方面则是“政绩观”的唯利使然,但无论原因如何,这种行为都严重损害了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环境公共利益,是导致环境污染加重的一大“凶手”。
(四)制度不够完善,生态法治水平较低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更能保证环保事业的长足发展。现代社会,法律无疑是最有效的制度保证,其刚性约束力可以有效阻止人为干预,把生态文明纳入法治化轨道是解决河南生态环保问题的根本路径。然而,长期以来,河南环保领域的立法工作虽然有了长足成效,但是与建立门类齐全、功能完备的环境政策法制体系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同时,环境执法力度还有待加强,实际执法过程中,打折扣、搞变通的现象依然存在。环境司法方面,公益诉讼法律和程序还不够完善,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和损害赔偿机制也亟需健全。
(五)消费观念落后,生态安全意识不高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炫耀性、奢侈性和过度性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现象比比皆是,由此催生了商品的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严重污染了环境。从现实情况看,河南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和环境容量水平较低。由于消费观念落后、“暴发户”思想严重,不少人热衷于相互攀比,追求奢侈豪华,以示炫耀。生活中,一些人竞相追逐新鲜的、奇特的、高档的、名牌的商品,过度消费比重日益扩大,废弃物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耗减和环境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