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基本公共服务状况及其分析
基本公共服务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组织和提供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责和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当前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是在基本公共服务整体迅速发展的同时,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严重的不均衡供给,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2012年7月国务院发布《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详细规定了44类8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立与完善已经成为我国政府行政的重要目标之一。本节着重从基础教育、基本文体事业发展及医疗卫生等方面,探讨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状况与问题。本节所使用数据如没有特殊说明,均来自于2010—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河北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
一、京津冀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整体发展状况
“十一五”以来,京津冀区域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迅速发展,服务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在校学生数与学校机构数平稳发展,公共教育体系逐步完善,京津冀区域居民受教育水平平均年限基本达到9年。以北京市为例,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从2001年年初的99.62%提高到2009年的100%,河北省和天津市也基本达到99.8%以上。公共教育各项基本保障措施,如学生营养工程、教师培训与人才培养制度不断完善,京津冀区域基本公共教育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详见表3—10、表3—11和图3—15。
表3—10 2001—2010年京津冀区域学校总数与在校学生数
资料来源:2002—2011年的《北京统计年鉴》。
表3—11 2001—2010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统计
资料来源:2002—2011年的《北京统计年鉴》。
图3—15 2001—2010年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统计
资料来源:2002—2011年的《北京统计年鉴》。
基本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例如图书馆、博物馆的数目逐年增加,从2005年到2010年公共图书馆数目增加了10座,博物馆增加了122座,文化馆、科技馆等逐步向市民免费开放,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见表3—12)。全民健身活动稳步推进,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增多,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大。
表3—12 主要年份京津冀区域公共文化机构数目统计
资料来源:2006—2011年的《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河北经济统计年鉴》。
基本实现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全部区域,北京市、天津市在2001年年初即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99.99%的覆盖率,河北省在近十年中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也从97%提升到了99%(见图3—16)。
图3—16 主要年份河北省广播、电视覆盖率统计
资料来源:2001年、2006年、2011年的《河北经济统计年鉴》。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免费基本公共医疗项目向农村地区扩展,城乡基层医疗服务措施逐步健全,京津冀区域卫生机构数总体呈增长趋势,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床位数稳步增长(见表3—13和图3—17)。在公共卫生医疗发展的同时,社区卫生医疗日益兴起,社区医疗机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北京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从2001年的35个发展到2010年的1587个,河北省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从2005年仅10个发展到2010年的1172个,部分县市已初步搭建成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以及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协作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表3—13 2005—2010年京津冀区域基本医疗卫生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2006—2011年的《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河北经济统计年鉴》。
图3—17 2005—2010年京津冀区域基本医疗卫生情况统计
资料来源:2006—2011年的《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河北经济统计年鉴》。
京津冀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较快,但供给不足、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存在,京津冀地区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基本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有待完善,区域内部、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北京市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文化资源丰富,体育设施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健全;天津市各个方面发展较北京都具有一定的差距;河北省较两市都有很大的差距。河北省作为人口大省,文化资源总量不及北京市的1/6,文化创意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体育设施不够健全,医疗卫生发展不均衡,覆盖面窄。京津冀区域内公共服务资源流动性差,管理条块分割,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基层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小,同时缺乏有效的问责制度,严重地制约了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京津冀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结合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以及推动京津冀均衡发展的现实需求,缩小河北省在各个方面同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差距。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基本文化体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发展,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推进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建设。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顺应京津冀区域发展趋势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提高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二、基本公共教育事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公共教育事业平稳发展
京津冀区域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要求,基本公共教育必须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北京市和天津市已实现全部学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河北省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也已达到99.7%,初中阶段基本无退学学生,在全国的人口大省中走在了前列。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京津冀区域基本公共教育事业保持了平稳的发展势头。
截至2010年年底,京津冀区域共有学校23200所,在校学生832.7万人,专任教师91万人,其中小学16507所,在校人数627.5万人,专任教师40.8万人,普通中等学校4943所,在校学生467.5万人,专任教师35.9万人,基本公共教育师资力量雄厚;学前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北京市有幼儿园1245所,入园儿童27.7万人,天津市有幼儿园1607所,入园儿童21.8万人,河北省的入园儿童也达到了168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2010年京津冀区域共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151万人,其中河北省113.5万人,教育整体布局与人口分布趋于合理(见表3—14)。同时京津冀区域中小学的游泳馆、篮球馆、操场等设施已经有序向周边社区及学校开放。教育城域网硬件建设工程已经基本完成,进一步完善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资源共享和推动基础教育平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表3—14 2010年京津冀区域基本公共教育概况
注:学校数、在校学生、专任教师下各子项不全。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统计年鉴2011》。
(二)基本公共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学龄前教育资源紧张
京津冀区域优质教育机构比较少,尤其是河北省示范性中学数量比较少,教师队伍中高素质人才的比例有待提高。整个京津冀区域尤其是河北省常住居民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全区劳动力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偏低。
近年来,京津两地学龄前教育的发展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公立幼儿园稀缺、民办幼儿园两极分化、私立幼儿园价格偏高,优质资源趋向“特权化”,幼儿园收费“贵族化”,北京市幼儿园尤为明显。学龄前教育资源缺乏明确的政府投入机制,统计表明,北京市对公办园的财政投入在各类教育投入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2.05%下降到了2007年的1.92%,有的区县学前教育投入仅为80万元,2008年北京十几亿元的教育附加费中,学前教育仅为0.39亿元,占3.1%。此外,近年来住宅用房建设迅速,幼儿园的配备速度远低于住宅建设的速度,例如天津市南开老城厢地区拆迁后建立了大量住宅项目,人口密度大,但是幼儿园的数量却从5所降到了2所,北京市和河北省主要大城市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学龄前教育成为教育行业的“短板”,亟待资源整合与扩展。
(三)优先发展基本公共教育事业,正在打造学习型区域
京津冀区域在不断加强基础教育建设,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实现京津冀区域基础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借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整合区域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学校布局,完善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县(市、区)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建立和完善教师、校长交流制度,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通过提高教育办学质量,深化高中阶段课程改革,适应和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开展新型综合高中实验,不断推进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和融通。探索建立高中和大学的有效合作机制,鼓励大学向高中开放课程、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部分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开辟学习发展的新途径。
制定各项措施保障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通过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统筹管理和规划,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资源整合和专业结构调整,加快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提高全区劳动力素质和受教育水平,努力打造学习型区域。
根据京津两市及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着力普及学龄前教育,河北省力争实现毛入园率达到70%。北京市将不断强化政府学前教育管理职责,加强学前教育统筹规划,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落实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新建和改扩建600所幼儿园,积极扶持社会力量办幼儿园,扶持面向公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幼儿园的发展,充分考虑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建设配套的城镇幼儿园,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三、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事业逐步繁荣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如表3—15所示,截至2010年年底,共有公共图书馆221座,其中河北省165座,公共图书馆藏书达到7540.5万册;北京公共图书馆藏书为4613万册,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北京达到366.41册,天津为144.04万册,比2009年有了长足进步。京津冀藏书总量比2009年增加了707万册。
基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京津冀区域文物保护工作及相关服务发展较为完善。截至2010年年底,京津冀区域共拥有博物馆及其他文物保护机构238座,其中北京156个,京津冀总量比2009年大大增加;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共有艺术馆和文化馆231座,其中河北省177座,天津市相比2009年发展较快,由2009年的19座发展到2010年的34座(见表3—15)。两市一省初步形成了街道、社区各类文化设施与区级设施的互补配套,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群众文化需求,为群众使用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表3—15 2009年、2010年京津冀区域基本文化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河北经济统计年鉴2011》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
在广播电视与新闻出版领域,京津冀区域加强了农村基层广播电视和无线发射台站建设。截至2010年,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京津两市实现100%,河北省达到99.32%,同时无线广播电视服务的质量逐步提高。京津冀区域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扩大免费阅读的范围,出版图书总量逐年增加。如表3—16所示,截至2010年,京津冀区域出版图书总数达到151221种,其中北京市144211种,天津市4747种,河北省2263种,出版图书总印数231006万册,其中北京市210412万册,天津市3774万册,河北省16820万册。与此同时各类杂志、音像出版也逐步繁荣,利用新型科技发展数字网络出版也成为近年来京津冀新闻出版的一大趋势。
表3—16 2010年京津冀区域图书出版基本情况
注:北京市数据为2009年数据,天津市、河北省数据为2010年数据。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和《河北经济统计年鉴2011》。
近年来,在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中,文化创意产业逐步兴起。2006年起,北京市先后公布了四批共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遍布16个主要区县。截至2010年年底,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1697.7亿元,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2.3%,从业人员达到122.9万人。“十一五”以来,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达到50家,产值近700亿元。河北省近年来根据各个地市特点,投资近10亿元,着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大省。
(二)公共体育事业逐步健全
“十一五”以来,京津冀区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建设活动,全民健身工程深入推进,群众体育事业进一步推广和普及,社区体育建设逐步发展。
近年来体育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和后奥运时代市民体育设施的逐步完善。自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承办权以来,京津冀区域尤其是北京市的体育事业发展迅速。2006年,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以奥运会为契机,推动了北京市体育事业产业化。2008年,北京市体育事业的增加值已经占到全市GDP的3%左右,同时积极培育适合市场运行的体育项目,构建完善的体育市场体系,先后建立了崇文龙潭湖、宣武先农坛、朝阳奥林匹克公园、密云云佛山四大体育产业园区,扩展体育服务的领域,积极引导大众消费,开发体育文化市场,满足市民需求。通过举办奥运会,为北京市的体育事业注入了强劲的经济活力,推动了体育事业加速发展。
后奥运时代,京津冀区域掀起了全民体育健身运动的高潮,奥运场馆对外开放,成为市民公共体育活动场所。据统计,从2008年“十一”黄金周国家体育场正式开放开始,一年收入达到2.6亿元,实现了“当年运营,当年盈利”。同时北京市加强了多元化群众体育活动的建设,充分挖掘和运用奥运成果,加快建设国际体育中心。截至2010年,北京市共有体育运动场地6151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市民的比例已经达到49.1%,社区和村庄的体育设施超过1万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突破2万名。
基于奥运经济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天津市与河北省的体育事业也有了长足进步。天津市建成了30个体育公园和1350个城市社区,投入2亿多元体育彩票公益金为2400余个社区和乡村配建了“健身园”,为学校、企业、部队、残疾人、老年人等单位和群体兴建体育设施,走在了全国前列。截至2010年,天津市经常锻炼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8.2%,远高于全国28.2%的平均水平,市民体质总体达标率为88.6%。河北省借奥运契机,加大了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北省的体育发展,此外还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地区特点,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将参观旅游融入民族文化产业中,并着力建设农村体育文化设施,满足农村人口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收效明显。近年来,河北省竞技体育成绩突出,2010年在国际比赛中共获金牌2枚、银牌6枚、铜牌2枚。
(三)区域内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不均衡,市民文体事业发展滞后
以图书资源为例,图书资源主要集中在京津两地,河北省作为人口大省,虽然公共图书馆的数目达到了165个,但藏书仅为1727.5万册,为北京市的37.45%,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为66.13册,为北京的18.05%。区域内部文化事业发展不均衡,文化协同度低,尽管各个地区均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区”,但区域间缺少在资本、人才、管理、品牌等方面的协同合作机制,文化企业之间也多为一次性或者短期合作,缺乏稳定、深入的联系,各地各自为战,文化战略趋同,文化特色未能较好地突出。同时市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文化场馆与资源仍未实现向民众免费开放,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仍有大部分没有享受到基本的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放映、书籍放送等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京津冀区域基本文化事业的发展。
京津冀区域内部体育设施整体规模比较小,体育场馆少,可利用的体育设施不足,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部分大型奥运场馆多承接商业活动,参观门票价格对于普通市民来说相对偏高,制约了市民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部分分布在高等院校的奥运场馆及体育馆,拒绝对公众开放,或收取高额费用,导致社区内体育设施人满为患,居民锻炼无处可去,严重制约了市民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惠及普通民众的公共文化体育事业正在逐步建设
整合京津冀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两市一省及各个地级市的文化优势;通过加大对地方文化特色活动的支持力度,完善文化基础设施,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建立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合理布局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京津冀区域文化繁荣发达。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两市一省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实现公共文化场所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制度化,充分发挥流动文化服务车、流动电影放映车的作用,广泛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社区文化、市民文化,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升市民整体的文化程度,提升城市和整个区域的文明程度。
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健身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培育群众体育组织,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建设一批面向群众、贴近基层的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和灯光球场,不断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促进体育的社会化、生活化。“十二五”期间,重点改善河北省农村体育基本设施条件,实施农民健身工程;加强对高校体育馆维护保养费用的补助,逐步开放部分高校体育馆,降低百姓健身成本;积极探索举办高水平商业体育赛事,大力发展区域体育产业。
四、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
(一)基本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河北省“新农合”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以来,京津冀区域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力度日益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10年年底,京津冀区域共有卫生机构24049家,其中北京6539家,天津2687家,河北省14823家;卫生技术人员总数达到50.3万人,相比于全国水平来说,京津两市远高于全国水平,2010年全国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为4.37人,北京市为13.58人,天津市为7.12人,河北省作为人口大省该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4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北京市为9.27张,天津市为4.88张,河北省为24.97张(见表3—17和图3—18)。与此同时,京津冀区域各项健康指标趋于良好,卫生体系人员素质逐步提升,医疗考核机制逐步完善,药品供应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京津冀区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京津冀区域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日益推进,2011年共有社区医疗中心6266个,其中北京4238个,天津市877个,河北省1151个(见表3—17)。相比于2009年,社区医疗机构发展迅速,2009年京津冀区域共有社区医疗中心(站)3189个,京津冀区域主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与指定的三级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双向转诊及预约挂号关系,初步搭建起了新型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表3—17 2010年京津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和《河北经济统计年鉴2011》。
图3—18 2010年京津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
资料来源:《北京统计年鉴2011》、《天津统计年鉴2011》和《河北经济统计年鉴2011》。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在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状况。在医疗方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逐步扩大,截至2010年年底,北京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7%,领先于全国95%的平均水平;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的河北省,农业人口为3957万人,占河北省总人口的55%,2010年年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5%,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乡镇卫生院1962个,床位5.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1万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96%,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4万人。河北省近年来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发展迅速,成绩突出。“十一五”以来,河北省不断规范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发布了一系列文件,确定了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的发展框架,保证每位参合农民享有平等待遇,构建了参加者享有平等待遇的“普惠”制度,明确指出,不宜对不同人群、不同病种实行有差别的新农合补偿政策,以保证新农合制度的公平、公正性,从而保证了新农合制度的持续健康运行。同时河北省多次发布文件,对新农合发展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规范,例如新农合报销药物目录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农村中小学生应随其家庭参加新农合等,这些都保证了河北省农民医疗的平稳快速发展。
(二)基本医疗卫生资源区域流动性差,亟待整合
当前,京津冀区域公共卫生资源的发展距离满足人民的需要仍有一定差距,尚未实现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如每万人拥有的床位数等有待改善,人均享有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较低;公共卫生资源布局不合理,过于分散,资源分配严重不平均,农村公共卫生设施不健全,村民看病往往需要去很远的乡镇医院。社区卫生医疗尚处于起步阶段,河北省的社区卫生医疗基本没有发展,区域间公共卫生资源流动性差,降低了区域内的综合管理效率和服务效能,河北省新型农业合作医疗覆盖面有待继续扩大,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实现真正全民医疗。区域内部药物价格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基本药品评价体系不健全,尚没有形成完善的药品不良反应检测和发布制度。
(三)京津冀区域全民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全面推行国家的健康行动计划,完善重大疾病监控网络,建立安全卫生监测、预警和监督机制,提高突发安全事件应急能力。在医疗服务方面,完善京津冀区域服务计划,建立两市一省协同发展的公共医疗体系,加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协作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推动医疗卫生人才区域之间的流动,鼓励优秀人才服务基层、服务农村,切实提高区域整体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在药品安全方面,力争实现全区域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完善基本药物价格体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建立区域内部统一标准体系。在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建设一批保障工程,保证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实施。建设全科医生培养计划,通过长期有效的培训建设一批有技术、有知识的基层医生队伍,全科医生深入社区和村镇,促进医疗惠民工程的实现;建设医药卫生信息化工程,充分利用京津冀区域全国领先的科技水平及成果,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实现村镇与城市的远程医疗;建设更为完善的药品监督保障工程,利用区域知识密集型企业多、实验室发展健全的优势,提升药品科学检测的能力,重点增强河北省药品安全监测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