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庆
林文庆,字梦琴,原籍福建海澄,1869年9月5日(清同治八年七月二十九日)生于新加坡的一个华侨家庭。父亲林天尧,当时是鸦片种植园的助理管理人员。林文庆童年入福建会馆附设书院,读“四书”、“五经”,后改入官立英文学校,不久升入莱福士学院学习。1887年,林因学习成绩优异,获得英女皇奖学金,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1892年获得医学内科学士和外科硕士学位。以后,香港大学又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林文庆虽受英国教育,但对汉语也有较深的造诣,并熟谙闽、粤方言。他还精通马来语、泰米尔语、日语等,这对他开展社会活动是很有帮助的。
1893年至1921年,林文庆在新加坡挂牌行医,并一度担任爱德华七世医学院讲师。这期间,他还积极热情地研究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1897年与新加坡著名律师宋旺相合作创办了《海峡华人杂志》,与《天南新报》创办人邱菽园组织“好学会”等社团,开设中国古典文学讲座。林文庆热心于新加坡华人社会和华人教育的改革。早在辛亥革命之前,他就排除众议,劝说一些友好剪掉辫子。1899年,他又是新加坡第一所女子学校——中华女校的创办人之一。他的夫人黄端琼在女校任教。为了在华侨中推广汉语普通话,林文庆首先在自己的家里开办华裔普通话学习班。此外,他还积极参加创办新加坡华人商业银行和华侨保险有限公司,垦殖马来亚的橡胶园。他先后担任过新加坡市政局委员、立法院华人议员、内务部顾问,以及中华总商会副会长等职务。鉴于他对这一英属殖民地的贡献,1918年,英皇特授予他不列颠帝国勋章。
林文庆早年在英国就结识了孙中山,1900年6月,孙中山的日本朋友宫崎寅藏到新加坡为孙中山与康有为的合作进行活动,被当地政府拘捕。孙中山特由西贡赶到新加坡营救,也遭逮捕,经林文庆等人代向英国当局疏通,使孙与宫崎很快获释出境。义和团运动后,列强搬出德皇威廉二世捏造的所谓“黄祸”论,作为侵略中国的口实。林文庆在《新加坡自由报》发表文章,针锋相对地提出“白祸”,并以列国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造成的灾难论据,说明“白祸”比“黄祸”更为可怕。他援引英人托玛斯·杰克逊的话“条约只有平等,才能持久”,指出当外来者(指教会与洋行)终止享有特权,中国人民对他们的仇恨也就随之过去,从而也就不会再有排外的暴动。
1906年2月,孙中山到新加坡组织同盟会分会,林文庆欣然入会。
1911年,林文庆到欧洲游历考察了九个月,对几个主要国家的政治与社会状况进行研究,并作为中国代表,先后出席了在伦敦召开的世界人种第一次代表大会和在德国德累斯顿召开的卫生会议。在伦敦时,林一度担任中国代表团秘书。
1912年初,林文庆应孙中山的聘请,到南京担任临时政府内务部卫生司司长。不久,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政府北迁,林文庆返回新加坡,继续从事医务和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1921年4月,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聘请林文庆当校长。厦大开学后,林文庆亲自对学生进行英语口试,并通报全省各公私中学,对推动福建省外语教学起了积极作用。一直到1937年厦大改为国立,林才辞职回新加坡。他用《大学》中的“止于至善”四个字作为厦大的校训,以培养学生“人人为仁人君子”。学校经常组织尊孔祭孔活动,孔丘的生日被列为重要节日,全校放假,“以示恭视”。他反对学生参加爱国运动,认为学生不应“为爱国运动而抛弃自己的职务”。正如当时在厦大任教的鲁迅所指出的,“校长是尊孔的”,“这里是死气沉沉的,也不能改革,学生也太沉静,数年前闹过一次,激烈的都走出,在上海另立大夏大学了”。1926年,厦大成立国学研究院,林文庆亲自兼任院长,自称“对于国学,提倡不遗余力”。他除了主持日常校务之外,还从事儒家伦理的研究以及其他多方面的著述活动。1929年,林完成屈原《离骚》的英译。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斯(H.A.Giles)认为,该书是外国人研究汉学的佳作,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R.Tagore)曾为之作序推荐。1930年,林文庆兼任上海出版的英文期刊《民族周刊》主编。他的主要著作有《从内部发生的中国危机》、《东方生活的悲剧》和《新的中国》等书。
林文庆又是英国爱丁堡皇家医学会会员,英国医学会马来亚分会会员,比利时根脱医学会通讯会员,日本京都医学会会员。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林文庆已退休在新加坡。日本侵略军占领新加坡后,年逾古稀的林文庆被迫出面组织了“维持会”——“华侨协会”,但他并不积极开展活动,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当局豁免对他的谴责。
由于晚节欠佳,林文庆孤寂落寞地度过余年,于1957年1月1日在新加坡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