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第四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林文

闻少华

林文,黄花岗烈士之一,字广尘,初名时塽。福建侯官(今闽侯)人。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生林文的生年没有直接记载,他死于1911年,《林文传》的作者天啸生说他这时二十五岁。据此推算,去掉虚岁,他应生于1887年。。幼年丧母,靠姐姐抚育长大。父林晸是个举人,曾在浙江做过官。林文十五岁随父到浙江,进了学堂,能诗文,善书法。在校中和林尹民(黄花岗之役另一烈士)最友好,后林文赴日,使林尹民“有失侣之感”。

1905年,林文到日本留学,开始进成城学校学军事,后改学法科。他到日本后,受革命思潮的影响,痛恨清廷的腐败,决心参加革命,挽救祖国的危亡。8月,同盟会成立,他参加同盟会,积极工作,担任同盟会福建分会会长,还参加《民报》的经理工作。林文自参加革命后,和黄兴、赵声等人往还密切。因他身材魁梧,力气过人,在革命党人中,大家都称之为“林大将军”。林文二十岁后,有人劝他娶亲,他曾说:亲爱的祖国就要遭到瓜分了,人民也快要当奴隶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什么理由追求小家庭的幸福!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高尚情操。

同盟会发动的武装起义,林文多半参加了。他频繁地往返于南洋、香港之间,做了大量的革命工作,深为孙中山所器重。

1909年,汪精卫由于多次起义的失败,对革命前途丧失信心,决计到北京冒险行刺摄政王载沣,林文不赞成这种行险侥幸的活动,曾“极力谏阻”,无效谭人凤:《石叟牌词叙录》,《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3期,第40页。

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林文住在香港,因经济来源断绝,和黄兴、赵声等人“佣耕自给”天啸生:《林文传》,朱执信、邹鲁等编《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广州1923年版,第8页。。以后他同赵声等返回日本,日本警吏知道林文是革命党的重要分子,非常注意他的行动,但他满不在意。同年夏,谭人凤、赵声、宋教仁等初步提出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组织中部同盟会进行革命的主张,林文很赞成这个意见,参加了酝酿。

同年11月,孙中山从美国到槟榔屿,召集同盟会重要骨干黄兴、赵声等人开会,号召革命党人不怕失败,继续斗争。会上,决定筹集巨款,集中力量,挑选革命党五百人组织“选锋”(敢死队),在广州举行一次大规模起义。当时,林文在日本正生病。第二年春接到黄兴、赵声等人来信,要他集合留日同志前往广州参加起义;林闻讯感奋,于3月5日同林觉民、陈可钧、陈更新等人一道赴香港。临行,他对同志们说:“我辈行军,志在‘吊民伐罪’,慎勿戮及无辜。”即使对满族人,他也主张“亦仅当歼其抗我者”天啸生:《林文传》,朱执信、邹鲁等编《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广州1923年版,第8—9页。

起义日期统筹部原定于4月13日,不料4月8日发生了温生才刺杀署广州将军孚琦事件,敌人加强了戒备,加上起义准备工作也未就绪,急需的军械款项又未能完全运到,因而起义时间一再变动,林文等于4月23日才得以潜入广州。

原定起义队伍分十路进攻,临时又改成四路:第一路由黄兴亲自率领,进攻两广总督衙门。第二路,由姚雨平率领,进攻小北门,占飞来庙,接应巡防营新军进城。第三路,由陈炯明率领,攻巡警教练所。胡毅生则率领第四路起义军,把守南大门。由于种种原因,有三路起义队伍未能及时发动;所以,实际行动起来的只有黄兴领导的一百多人的队伍。4月27日下午5点20分,起义开始。林文随同黄兴率领队伍,自小东营出发,他左执号筒,右挟小枪,身怀炸弹,腰佩短剑,走在最前列,杀了路上的巡兵,攻到总督衙门,和战友们一起用炸弹炸死门前守卫数人,攻入督署。黄兴率领十余人也由侧门攻入,他们由投降的清兵引路,直入内院,总督张鸣岐已闻风逃遁,没有捉住。于是黄兴、林文等就放火烧总督衙门,又从里边冲杀出来。接着,起义军到了东辕门,遇上水师提督李准的卫队。林文曾听赵声、姚雨平等人说过,李准的部下有很多是革命党人。他就上前去打招呼,高喊:“我们大家都是同志,不要打,不要打!”胡国梁:《辛亥广州起义别纪》,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1页。不料话还没有喊完,头上已中了敌人的子弹。这位年青的革命党人就这样英勇地牺牲了。那时,他还不足二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