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媒介浅层记忆周期
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某些特征多次重复出现,其连续两次出现所经过的时间叫“周期”。个人记忆中的浅层、短期记忆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程,它可能仅仅维持几秒钟,也可能稍长,但无论如何它与遗忘相伴。这种与感知直接相联系的记忆基本上是转瞬即逝的,绝大部分的信息在这个阶段就已经被大脑筛选剔除了。正如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在实验中发现的,人们在学习与记忆之后遗忘现象便开始出现了,并且人类遗忘的过程并不是均匀线性的。短期记忆的遗忘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大部分信息在被大脑接收的一个小时后就从记忆中消失了,只有20%左右的信息可能被大脑长期保存。根据实验结果,他将其描绘成人类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它给媒介记忆研究的启迪是:不同性质的材料有不同的遗忘曲线,符号和媒介都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记忆曲线,受众是个性化的,因而也是可以细分的;注意(阅听)次数越多则理解效果越好,记忆越好则遗忘越慢。
一、媒介浅层记忆的影响因素
人的大脑有三层记忆回路:侧头叶记忆回路、海马记忆回路以及超记忆回路。人的浅层记忆发生在侧头叶记忆回路中的语言区,深层记忆发生在海马记忆回路。海马是“记忆信息的管理塔”,是记忆的中枢,负责采集、整理、综合和选择信息。虽然海马不是记忆的最终贮藏所,但从侧头叶到海马的这一段神经却是记忆最重要的回路。
媒介浅层记忆是一种“低速记忆”和“劣质记忆”,是媒介记忆的初始生产过程,媒介记忆也有不同的遗忘周期。仅以报纸为例,每天数以千万计的报纸印刷发行,但在阅读之后绝大多数就已经被扔得不知去向,而一些被称为“地铁报”的免费报纸,它们的生命周期可能仅仅只有几站路。而广播、电视更是被称为一种转瞬即逝的媒介,即使图书这种我们惯常认为可以久远保存的媒介,当其数量巨大的时候,它可能也符合某种遗忘曲线的规律。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媒介的浅层记忆并不是指媒介信息在个体感知中的呈现过程,而是外部信息刺激下媒介空间中编码、存贮、提取与重现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并不是伴随着媒介符号的形成就长期固化的,它也不可避免地与遗忘相伴。
媒介浅层记忆的周期也符合一些记忆遗忘曲线的规律。当然,媒介浅层记忆周期有着与个体记忆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媒介组织毕竟不同于大脑有机体(有着一个自然的信息更替过程),媒介浅层记忆还要受到媒介产品的生产周期、媒介议程设置周期、受众兴趣周期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压缩或延展媒介浅层记忆的周期或曲线(见图3-4)。
图3-4 媒介浅层记忆的影响因素
二、媒介生产周期
媒介浅层记忆周期会受到媒介产品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的影响。就媒介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而言,它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的更新与更替过程,报纸不可能两天刊载同样的新闻信息,广播电视也不可能无限期重播相同的节目内容。媒介产品短暂的“保质期”促使媒介产品的生产过程控制在严格的周期之内,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媒介浅层记忆的转化周期。媒介产品具有从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的一个S型生命周期曲线,而不同媒介产品的生命周期也会长短不一,特点各异。但不论不同媒介和不同媒介产品之间的生命周期与生产周期有多大区别,它们都遵循从进入媒介视野到逐渐淡出媒介视野的S型生命周期曲线。而这一曲线恰恰是媒介浅层记忆的第一层影响因素,也是决定性因素。媒介的生产周期决定媒介记忆的保留周期。日报每日一期的全新内容,杂志则每周或更长周期完成内容和记忆的全面更新过程,广播电视媒介时段的变化与内容的更替也是一个记忆的刷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刚刚生成的媒介记忆就迅速地被新进入的信息记忆所替代。网络新媒体中的信息传播与接受虽然没有强制性的退出机制,或者说没有像传统媒体那样鲜明的周期曲线和更替机制,但是为了保证对受众长期的和持久的吸引力,网络新媒体在网站首页的记忆代谢速度和频率显然比传统媒体更为快捷和高效。
可见,日渐高效的媒介生产机制、日渐快速的媒介传播能力以及人们对信息时效性越来越严苛的要求,使媒介浅层记忆的周期不断被压缩,记忆的更新与更替也越来越紧迫。
三、议程设置周期
议程设置的时间周期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说媒介产品的生产与生命周期是媒介浅层记忆周期的客观因素,那么议程设置就是媒介浅层记忆中的人为因素。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指出,议程设置的作用就是媒介通过对新闻的筛选、编辑、编排来影响公众对社会与政治议题的关注,而日复一日重复某个议题,正是其具有重要性的最有力证明。从媒介记忆的角度来理解,议程设置形成最大效果的重要途径,就是人为地调控哪些信息在媒介浅层记忆中可以停留更长时间和停留在怎样显著的位置之中。
议程设置的过程其实就是一场零和博弈。媒介浅层记忆在时间与空间上是相对有限的,报纸上的空间有限,广播电视的时间有限,网站虽然在表面上拥有无限容量但同样受到受众注意力维持时间与公众拥有的空间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媒介的浅层记忆中某些信息被记忆或记忆的周期被人为地延长,同时也就意味着另一些信息被忽视或被选择性遗忘了。
设置议题是从幕后走向台前的过程,是从浅层记忆走向深层记忆的一个路径。即使媒介可以人为地设置议题和决定浅层记忆中信息的停留时间,但对受众的影响程度或者说议程设置的效果终究要经历一个逐渐降低的过程。Wayne Wanta和Y.Hu调查了5家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后得出结论:媒介公共议程能够产生最佳效果的匹配时间范围为1~8周,平均时限也不过3周。在整体上,它符合“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的规律,即人为的议程设置在媒介浅层记忆中的影响同样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同时所带来的是另一些媒介记忆的选择性遗忘。
当然,这里我们是借用了新闻学中“议程设置”的例子来阐述所有媒介浅层记忆中的人为因素。如果以电影来举例,我们或许可以用制片商和院线如何安排电影档期来分析,电影行业是如何人为地改变媒介浅层记忆的周期,以及如何使其走向深层记忆的。但显然,在无法突破媒介浅层记忆时间和空间上限的情况下,通过媒介从业者的主观因素去影响媒介浅层记忆的周期效果是相对有限的,毕竟这是一场零和博弈,对某个记忆周期的延长,意味着对其他记忆周期的挤占甚至替代。
四、受众兴趣周期
受众的兴趣可以决定媒介浅层记忆周期的长短,我们习惯于忽略那些我们不感兴趣的内容,而对那些我们喜爱的内容抱以更大热情。类似地,一遍遍地重读那些经典著作,不断重温那些曾经感动我们的老电影,甚至花时间去研究探讨,这些都无疑是对媒介浅层记忆周期的延长。但如今,受众对媒介信息喜好或关切的兴致或情绪在不断地迁移,纷呈的媒介信息与产品使受众的兴趣不断转移,兴趣周期正在逐步缩短,信息记忆的新陈代谢或更替变化的速度在加快。
关于网络偶然性事件的研究表明,从受众开始自发地关注某一信息到兴趣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同样遵循着S型曲线的规律,这与艾佛雷特·M.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颇为类似。受众对信息的关注从缓慢递增到快速递增,再到缓慢递增,直至越来越少的成员加入采纳者的行列。不同的是,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兴趣的转移与更替速度之快更加惊人。在研究的案例中,对偶然性事件的关注,在快速增长期仅仅持续两天就进入了缓慢递增阶段,随之开始逐渐远离受众视野。在进一步的针对网络舆论运动的研究当中也发现,虽然媒介信息中矛盾尖锐、热点纷呈,但即便如此,网络舆论运动依然呈现出一种类似波浪运动的特征,在持续数月的媒介关注之下,受众的情绪与兴趣也如同波浪一样,一旦没有新的信息刺激,受众兴趣就急剧衰减。因而,舆论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起伏特征,随着新的舆论热点的加入,旧的记忆信息随即迅速回落,紧接着是新一轮的起伏。在新媒体信息周期的研究中,学者们更有惊人的发现,当新媒体信息发布后,其效用价值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达到最大值,然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逐渐衰减,趋近于零,而这个较短时间平均不到两个小时。
总之,上述三组研究都从不同侧面证明,媒介的浅层记忆周期与受众兴趣的衰减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媒介可以人为调控受众浅层记忆的关注时长,但是没有新信息的介入,在经历了短期关注之后,受众兴趣的转移或更替仍然直接导致媒介寻求新的热点。随着新媒体的介入、碎片化传播方式的使用、信息干扰和快速更新,媒介的浅层记忆周期变得越发短促。
五、政治、经济与文化因素
没有一个媒介系统可以脱离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独立存在和运作,媒介记忆是媒介有机体对外部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而政治、经济与文化因素显然是外部环境刺激的主要来源。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因素是影响媒介记忆的主要因素,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和政府作为媒介控制者的角色出现,即通过制定媒介法律、法规和政策来控制和保障媒介记忆的质量和数量,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目标等服务。同时,政治的影响力还可以决定媒介记忆信息的遴选过程,决定哪些信息可以进入媒介的浅层记忆当中,以及存在的时长和周期。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和政府是媒介记忆规则的制定者与监督者,决定着媒介记忆的运行机制。二是国家和政府直接作为媒介内容的提供者和传播者出现,政策法规、政府工作报告、日常管理文件、新闻通稿、新闻发言人的宣告和问答等都是媒介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来自于政治信息的刺激强度与持久度必然决定媒介浅层记忆的时间周期。
经济因素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或缩短信息在媒介浅层记忆中的停留时间。譬如,企业可以通过广告形式购买有限的媒介时间或空间达到自己的宣传目的,也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封锁某些不利消息的传播,使其在媒介浅层记忆中尽快消失。
文化因素对媒介浅层记忆的影响则更多体现为一种“软力量”,这种软力量往往来源于社会的伦理道德、文化习俗、民族情感等,以主流舆论的形式来施加影响,改变媒介浅层记忆的原有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