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佛洞与石油城
寂寞千年的莫高窟,虽经改朝换代却无法更变春秋代序,虽经劫难沉浮却仍一如千佛一面,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如此圣地,今人却偏要加上“旅游”二字。圣地之所以称为“圣地”,那是虔诚的人与佛耳语用心朝拜的地方,而非纷扰嘈杂的人群品头论足、凑热闹看稀奇的地方。记得1971年,我们油矿宣传队来敦煌演出《海港》后,莫高窟研究院的人热情邀请我们参观千佛洞。那时,窟窟洞开,不要门票。我们跟随着莫高窟的见证者、著名书画家常书鸿夫人走进莫高窟。她从乐尊和尚开凿的第一个洞窟开始讲起,一直讲了莫高窟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她指着那一幅幅精美的壁画,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绝伦的“经变”故事。那时,我们还小,不太听得懂。但我们都在认真地、静静地听,静得能听见洞窟外白杨树叶的“飒飒”细语声……

1971年,作者受莫高窟研究院的热情邀请参观千佛洞。图为作者(前左一)与宣传队的兄弟们在千佛洞前
现如今,莫高窟太热闹了。为解决人流如织,人满为患,听说要在莫高窟对面再修一个仿莫高窟,真叫人不得不佩服今人的“智商”。然而上千年来,有多少僧艺工匠凿洞而息,和衣而眠,粗茶淡饭,几十年如一日,一代又一代,用他们不死的生命创造着人类永恒的飞天梦想。他们把自我全然度外,将人类智慧的神经抽丝剥茧般的一笔一划描绘在金沙结胶的洞壁上;用佛学经典的大精大气大神的纯洁心血,抛洒出这无与伦比的至高精神境界。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莫高窟的创造者,没有在他们的作品里留下自己的姓名,大多名不见经传。是的,至人无己,无己者,无功无名无私无畏,游离于世俗诱惑之外,享有天地之道、乾坤之德。如此大拥有者,才能自然造化出如此全人类拥有的——莫高窟。今人纵使腰缠万贯能铺个金山银山,能找来不受功名利禄诱惑的“至人无己”者吗?难!
解说员也很无奈地对我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瞒你说,这二十年来的人为毁损,比过去两千年都严重得多……”
呜呼,为什么?双目相视,心知肚明,但谁也没说出那个字。如今的莫高窟前,摆满了大摊小贩,人头攒动多于“千佛”。最不能容忍的是,前几年我来时,门票居然分贵宾区和一般区,花钱多的多看;花钱少的少看;没钱的就别看了。佛学的基本理念就是人的平等,地位可以不同,人格平等;财富可以不同,尊严平等。莫高窟不是商品,即使是商品,商品后的利益驱动者如蝇逐利、如蚊吸血、如狗吃屎,其离倒闭也不远了。
我问解说员:“你去过七里镇吗?”
她先摇摇头,又眼睛一亮地说:“哦,听说那里建了一座石油城,非常漂亮。”
我说:“是,非常漂亮。因为那是为了人而建的。”那座城的名片是:石油和天然气。
“南有千佛洞,北有石油城。”这句话是二十多年前我在报社时从局党委书记张德国的讲话里摘出来作为文章大标题的。当时,我只是把它当做一种“乌托邦”式的幻觉,就像骆驼艰难地穿越无垠的戈壁大漠时,渴望绿洲的“飞天梦”。那年,三十多岁的我来戈壁十几年了,受到的教育从来就是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艰苦奋斗;喊的口号是革命加拼命的“一天三顿饭,吃饱了干干干!”那年,也是柴达木石油艰难开拓史的第三十个年头,硬骨头也熬成了老骨头,并拖着儿带着女,每一个生命都需要一辆卡车来供给生活物资。即便是这样,我们也要“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做着我们腾飞世界的梦。当时不但我这个来自北京大城市的人认为这不过是吹牛皮放大炮,还有人站出来激烈地反对:这是制造新的两地分居,这是无形降低收入,这是……然而走出封闭和愚昧,迎接创造文明的智者的必定是一片光明。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到处都在搞纪念征文,再到敦煌石油基地看看吧,那是柴达木石油改革开放的最好的历史见证!当工人们在盆地干俩月告别“风吹一身沙,井喷一身油”,回基地休息一个月,与一家人在现代化设施的楼房里同享天伦之乐时,应对播种下这“飞天梦”的人们说:现在,梦已开花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石油局成立五十周年大庆时,请来了局历届还在世的老领导。老领导们走进局史展览馆,追寻着自己的历史足迹,走过如烟的沧桑、有人欣慰、有人自豪;有人无怨无悔。听说也有人扪心自问:作为领导者,我在柴达木为人民都做了些什么有益的大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