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史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湫渊自古龙居地伏羲女娲留胜迹

华胥氏圣像

沿着潺潺茹河逆流而上,穿越另一时空隧道,让我们一起回到3万年前。

这里不是非洲的大草原,却绿草茵茵,波光粼粼,巨大的犀牛、剽悍的野马、活泼的羚羊各自为阵,悠闲自得地啃食着上天无偿厚赐它们的嫩草。这里不是长白山,却有松柏参天,灌木成片,豺狼窜跃,虎豹啸叫。这片水草丰美、植被茂盛的原生态地域属于六盘山东麓。

岭儿中部遗址

在平坦的红、茹河谷地,眼界很是开阔。一群身裹兽皮的青壮年男子手持尖锐的棍棒和锋利的砍砸石器,悄无声息地来到山间丛林或河边集体狩猎。一些青壮年女子在河边低矮的灌木丛中采摘野果,或低头挖些植物的根茎。另一些中老年男女在一排排山洞口外正用尖状器和刮削器将猎物的皮剥下,将肉块切成小片。一群光屁股的小孩在河边尽情追逐、嬉戏,蓬乱的长发下,闪烁着一双双机敏清澈的眼睛。夜幕降临时,洞口燃起熊熊的篝火,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烧烤食物,火光在他们略显困倦的脸上时隐时现……

日子似乎就要这样一天天艰辛而安然地度过。

一天深夜,料想不到的一场灾难突然降临了。突发暴雨使河水骤然上涨,惊慌失措的“彭阳人”来不及拿走工具,就匆忙撤离了住地。后来,经过长期的河流淤积和地壳运动,将这里的一切深深地封存下来。

这就是彭阳县岭儿旧石器时代遗址。

岭儿村距彭阳县城约1.5公里,三面环山,有两条小河在村西南交汇,然后向东南蜿蜒而下,汇入茹河。经小河常年不断地切割,蕴藏在岭儿沟地下数万年的人类文化珍宝得以重新显露在崖壁上。

2002年7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人员和固原博物馆有关研究员带领美国内华达州考古专家、犹他州地层调查局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人类学系主任、亚利桑那大学人类学系主任等5位专家学者来到彭阳县,从彭阳乡任湾村沿茹河两岸徒步至城阳麻子沟圈,作了全面的考察,并在岭儿采集了石器和动物化石。经初步辨认,这些打制石器的类型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随后,又在附近一处废弃的旧庄院内,发现一层约30厘米厚,类似白灰的东西,从白灰层中发现的遗物判断,远古时期这里应是一处供人畜饮水的湖泊。

刘河遗址

2003年4月1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国际史前及原始科学协会执行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与人文科学国际理事会成员、古人类学研究领域专家黄慰文研究员和他的同事,以及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钟侃、副研究员王惠民等一行10人,在考察完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后,专程来到彭阳,对采集到的石器进行分类。发现岭儿地层和水洞沟遗址地层所表现的形式基本一致。这种水波状的地层是在距今3万年以前,由短时间的气候热胀冷缩引起的。调查人员以茹河流域为重点调查区域,重新确定白阳镇姚河村岭儿2处、立道沟1处,城阳乡刘河村1处以及1处湖泊遗址,均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与宁夏最早发现的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晚期遗址,大致属同一时期,距今2.7万~3.2万年。调查中采集到古人类石制品60余件,同时采集到古脊椎动物化石2件,其有一件动物肋骨呈黑色,明显是用火烧烤的,说明当时人类已懂得用火,生活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一次考察,真正确定了岭儿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文化内涵。

出土的旧石器时代大型动物牙齿化石

彭阳县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固原市境内首次发现如此早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它的发现填补了宁夏南部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开启了固原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先河。将固原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万年左右,在宁夏考古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今后,随着对岭儿旧石器时代遗址进一步科学发掘,人们对固原境内远古人类活动情况的认识会更深入、更全面,最终将揭开彭阳乃至固原地区远古人类活动神秘的面纱。

从彭阳县古城镇古城遗址出发,北行13公里,最后穿越一截间有水流簇簇涌出的河床,便到了海口村马场队的东海子 ——朝那湫。其旷古神秘的历史渊源让人追溯不尽,婀娜柔媚的风姿仪态令人神往。

朝那湫形成及特点耐人寻味。《史记·集解》曰:“湫渊在安定朝那县,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减,不生草木。”《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朝那湫祠在原州平高县东南二十里。”《水经注》卷三载:“高平川水,水发源县西南二十六里湫渊。渊在四山中。湫水北流西北出长城,北与次水合。”元朝学政李诚《重修朝那湫龙神庙记》中说:“开成州东北距三十五里,有湫曰朝那,有山环焉。湫东冈阜上直祠设像,神曰盖国大王。”以上这些记载,都说明了朝那湫所处地理位置的神奇和独特,它的神秘身世还是一个未解之谜,可能是因河流阻塞而形成的高原湖泊。其“冬夏不增减,不生草木”更让人不可思议。“冬夏不增减”中“不减”可能是由于水源供给充沛;“不增”是由于地质构造原因,过量的水沿断层罅隙间遗漏渗走;“不生草木”,可能是与水质或土质有关。关于朝那湫的水质,《汉书·郊祀志上》颜师古注有“清澈可爱,不容秽浊”的描绘。朝那湫在秦汉以前就声名鹊起,成为历代皇家祭祀要地。先秦时代,秦人迷信,五行属水德,迁都咸阳后,以此为中心选择乾方位的“朝那湫”作为理想的祭祀之地。通过朝廷祭祀,凝聚人心,还有向北边游牧民族耀武示威之意,以便安抚后方,专攻东南诸国,加快全国统一。长久以来,形成祭祀规范,历代相沿,不越礼制。早在战国时期,“秦方图楚”,秦惠文王为使伐楚成功,曾献文于朝那湫神:“敢昭告于巫咸大神,以底楚王熊相之多罪。”这就是“投文诅楚”的故事。秦统一六国后,朝那湫被列入四大名川之中,与黄河、长江、汉水齐名,并立祠由朝廷祭官祭祀,其规模不小,地位不凡。公元前220年,始皇首次出巡,取道陇西,由鸡头道穿越六盘山,观览并祭祀了朝那湫。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首巡安定郡,从骑数万。祭祀崆峒山后,穿回中道,来到朝那湫祭祀。史学家司马迁随驾记胜。汉文帝还曾下令增加祭祀朝那湫的祭器,将“圭玉、币帛、俎豆等祭器品与礼器均予等次增加”,祭祀的场所也予以修葺拓宽。东汉安帝、桓帝曾驾临朝那湫祈求湫神。

时序更替,沧桑巨变。气候、地理的变迁,使朝那湫在自然演变中逐渐缩小。唐代,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朝那湫“周回七里,盖近代耗减”,并改称湫渊为湫泉,这是唐人为避李渊讳所致。元朝学政李诚在其《重修朝那湫龙神庙记》中说:朝那湫“汉、唐载在《祀典》,金、宋边臣尝祀于祠,碑志仍存。金末,兵尘荡起,祠无人居……命官划荒芟秽,建庙致祭,颇福其土焉”。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遇地震,“陵谷变迁”“殿宇湮灭”,毁于一旦,但朝那湫的灵气在百姓中的影响是至深的。官民自然重新立祠,“复设堂屋,绘神塑像,俱尽其美”,神曰“盖国大王”,续继香火。开成知州朵儿只“躬率僚吏奉币祝恭,事祠下”,还祭湫祈雨。由此可见,各时期除了百姓的顶礼膜拜,对朝那湫的祭祀仍然是一种官府行为。

到了明代,明《万历固原州志》(简称明《州志》)山川条记:“东海在州东南四十里。泉流有声,广五里,阔一里。东岸有庙,余波入清水河,即古朝那湫。”其时,朝那湫的规模进一步缩小。清《宣统固原州志》(简称清《州志》)沿用了前人“在州东南四十里,流入清水河,或云为东朝那”的记述,现状并不见称,此时湫水是否已“走漏”?清代以前,湫渊处深山中,人迹罕至,被视为“龙之所处”的清静之地,不容秽浊。清初,固原驻军在这里设“提标城守营游击马场”,“湫东冈阜置祠”处成了料马台。此后,又有人在此居住,湫水遂被污染。《民国固原县志》记载则更为简单:“今泉走漏,土人又称干海。”说明此时只有泉水流入茹河,湫水早已不存。从此,朝那湫逐渐淡漠于人们的视线之外。

朝那湫

现在这里景色优美雅致。四周青黛环拱,绿草茵茵,一人工修筑的水坝静静地躺在群山怀抱之中,水波潋滟,清澈鉴人,不染尘秽,幽雅恬静至极;而或朝晖夕映,神秘顿生。依稀让人想象到当年朝那湫的美是多么超凡脱俗,深邃内敛。春来秋去,草木枯荣,所有昔日的神奇和辉煌,一同缄默在脚下的块块秦砖汉瓦里了。

千年古木

据《史记·封禅书》总结秦及三代时国家级祭点,就有“湫渊,祠朝那”的记载,后来《三家注》又对朝那湫的地址和祭祀原因作了补充说明,即“安定郡朝那县,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减,不生草木”。祭祀的祠在“原州平高县东南二十里”。祭祀的原因是“龙之所处也”。由此说明地处六盘山文化圈的朝那湫就是远古以龙为图腾的伏羲氏部落及上溯到华胥氏部落的起源地。

远古的华胥国坐落在六盘山一带的丛林中,华胥氏就是这个女性氏族小国的首领。她是仇夷山氏酋长的女儿,长得漂亮,风姿绰约,惹人注目,常到雷泽(即朝那湫)去洗浴,搅得雷神心绪不宁,于是就有了履大人迹生伏羲、女娲的传说。据皇甫谧《帝王世纪》对伏羲的考述:“太昊帝庖犧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覆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晋代王嘉《拾遗记》中说:“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生伏羲。”说明居三皇之首的伏羲氏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氏的儿子。华胥氏是已知华夏大地上一支母系氏族部落的杰出女首领,其主要居住生活地应该在六盘山一带,有专家称“在中华先祖中,华胥氏生伏羲、女娲,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春秋世谱》中有“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的记载。

追根溯源,华夏族人的始祖母原来是华胥,华胥氏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所以“龙的传人”便又都称自己是“华人”,意即华胥娘娘的子孙。在文字没有出现前,这些口传历史是可信的。前面提到的“雷泽”就是朝那湫,雷泽中的大人应该就是传说中的龙神,雷声是龙神的发音,闪电是龙神的形状。因此,伏羲、女娲就是龙神的儿女,龙的儿女自然生得龙(蛇)身人面,龙身当然要居住在有水的地方,只有朝那湫“停不流,冬夏不增不减”的恒定水源,才是最佳的“龙之所处”之地。

2007年11月发现的一块石碑残片已经证实与长江、黄河、汉水并列的四大名川之一的朝那湫,就是彭阳县古城镇海口村附近的东海子。说明伏羲就出生在这里,并可能在这里长期住牧。因此朝那湫才有资格成为秦汉国家祭祀胜地,很长历史时期内,都是帝王将相和善男信女们拜谒祭祖之圣地。2004年,在距东海子两公里的沟渠处,出土了一棵高7.2米、地面周长2.3米的距今约七千年的松科古木。说明距今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之间的新石器晚期,古代朝那湫周围曾被整片或零星的寒温性针叶林为主的森林草原所覆盖,适合畜牧业的发展。华胥部落在此游牧并孕育了伏羲、女娲。她和子女伏羲、女娲及其后裔,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华胥文化。

千百年来,历代帝王对朝那湫的祭祀经久不衰,就是出于人们对“人文始祖”的崇拜和信赖。从春秋战国至秦朝,朝那湫属于秦的范围,历代秦王利用其得天独厚的祭祀条件,近水楼台先得月,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都获益匪浅。

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相传,他的母亲名叫华胥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泽(即朝那湫)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12年。后来于农历三月十八日生下了一个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

伏羲

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作为人类文明始祖,伏羲聪慧过人,其主要功绩是:一、教民作网用于渔猎,大大地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二、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三、始造书契,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四、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传说伏羲见凤集于桐,于是象其形,削桐以制琴。五、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六、创制古代历法。

但是,伏羲的最大功绩还是创立八卦。

传说在伏羲生活的远古年代,人们对于大自然一无所知。当下雨刮风、电闪雷鸣时,人们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聪慧的伏羲想把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经常隐身于峰峦丛林间,眺望着那林海茫茫的山岭丘脊,仰观着日复一日的碧天晴宇,注视着日月星辰与白昼的瞬息变化,并思考于天地人和阴阳宇宙的万象生机。久而久之,他便根据阴晴圆缺的月轮;根据日出月落的自然规律,依龙马之图画出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内容的卦图,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用它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

八卦可以推演出许多事物的变化,预卜事物的发展。八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宇宙间的一个高级“信息库”。早在17世纪,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创立“中国学院”,研究八卦,并根据八卦的“两仪,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卦”,发明了二进位记数和当地欧洲先进的计算机。八卦中包含的“二进法”,现在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及电子学中。1948年,一位欧洲科学家在谈到八卦的易理被现代广泛应用时,叹为“至为可惊”。八卦中的许多奥妙神奇之处,至今还正在研究和探讨之中。

时代是进步的,文化是不断发展的。伏羲文化正以其固有的创造性和实践性,以其兼容并蓄的人文精神和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感召着一批又一批龙的传人投身祖国的建设发展,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功绩最大、地位最高、最受中华民族爱戴的伟大女神。女娲处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已完成了由“野蛮”向“文明”的过渡。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女娲在生产实践和管理部落时,根据生活需要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为原始社会的初始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的拓荒者、华夏文明的奠基人、人类进步事业的伟大先驱。女娲的主要功绩就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抟黄土作人”。这两项功绩开创了世界,创造了万物,繁育了人类。

在远古母系社会中,远古先祖们遭受了陨石坠落、特大地震、山洪暴发等毁灭性的大灾难。地陷天塌,山崩地裂,大火不熄,洪水泛滥,猛兽吃人,饿殍遍地,人们在灾难面前束手无策。此刻,智慧超群的领袖人物女娲力挽狂澜,在特大灾难面前毫无惧色,想尽各种办法,战胜困难,她用五色石炼补苍天,用鳌足把地的四角撑住,杀掉了吃人的祸害黑龙,止住了到处泛滥的洪水。女娲补天的传说反映了在巨大灾难面前,女娲的大智大勇和力挽狂澜的超人胆量。

女娲造人

在天地开创之初,女娲用黄土捏出泥人,吹了灵气,就造出了人类。后来造人的速度太慢,就用柳条甩出泥点变成了人。在原始社会,人口很少,无法抵御猛兽的侵袭,无法靠个人的力量跟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女娲造人的故事反映了原始先民们希望通过壮大自身实力,来与艰苦的自然环境相抗争的朴实愿望,也在平凡中透出女娲无穷的智慧和博大的母爱胸怀。

女娲作为部落首领,深感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制的种种弊端不利于部落人口的繁衍,带头与伏羲成婚,开创了我国一夫一妻个体婚姻的先例。这种婚姻习俗,

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一个重大变革。实施个体婚姻的重大贡献:使其部落的人口素质大大加强,人口的优生也使部落日益强大,从而加快氏族社会的快速发展。女娲是中国的爱神。她曾祈求天神让她当媒人,使人类男女婚配,繁衍后代,后世人把女娲奉为婚姻之神,女娲还兼管生儿育女,也就是“送子娘娘”,因此人们在各地建立了神庙祭祀她。

女娲,作为掌管部落的最高首领,在人口不断繁衍的过程中,为了方便婚姻和人口的管理,她创造了姓氏。在部落中生儿育女多的女性就是部落的功臣,于是她把她的大臣封为“姬”姓,把长得漂亮的封为“姜”姓,把妖艳的封为“姚”姓,长得可爱的封为“娥”姓……有了姓氏,人们得以区分不同的婚姻集团,使婚姻走向了文明。姓氏又是我国最早的户籍管理措施,使人口的繁衍生息得以有序地发展。

此外,女娲在造字、建筑、舞乐方面,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圣母,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奠基者!

女娲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