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祭祀稷神
《礼记·祭法》:“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
稷神,主掌五谷的谷神,与掌土地的社神合称“社稷”。
是大周王朝常年供奉祭祀的神明之一。
“不过擅自搭建祭台,祭祀神明乃是逾越之举,若是被人告发,那可是杀头之罪。”
李承民思索片刻,准备去问问那些德高望重的老者,看看他们的想法。
在大溪里这个只有不到百户的小地方,这些德高望重的老者,在某些事情上,说话比他还管用。
于是,他先回了一趟家,找到了私藏起来的一坛子好酒,又拿了两个碗。
在月光的照亮下,踩在泥路上。
大溪里的房屋大多都是泥墙茅草屋,胜在便宜保暖。
李承民走了一阵,停步在篱笆墙外,望着院里睡着的鸡鸭,他喊道:
“刘老,刘老!”
李承民喊了两声,就见屋里亮起光,有人影飘动,片刻后房门打开,有人利索的出来。
待靠近一些后,李承民才看清对方的脸。
“刘二狗!快给我开个门,我找你爹有事说。”
“里正大人?”刘二狗揉了揉睡眼惺忪的眼睛,疑惑道:
“这大半夜的您找我爹干啥。”
说着他打开了篱笆大门。
李承民跟着刘二狗进了屋,此时刘大牛身上披着一件衣服,就坐在桌边。
刘大牛抬头瞧了李承民一眼,见他怀里抱着一坛子酒,转头看向自家儿子。
“去,去切盘咸菜来。”
李承民坐下后,一边给碗里倒上酒,一边低声道:
“刘老,您也知道,咱们这田产量不高,每年田税交上去了后,也就勉强够吃,压根存不下多少粮食。”
“所以呢,我想了个法子,您老人家年轻时去过外面,见过世面,就想着找您给我看看这个法子行不行。”
李承民这个里正的奉承让刘大牛很是受用,他微微颔首,端起架子淡淡道:
“里正大人说来听听。”
“我想着把咱们这三百八十多号人聚拢起来,祭祀一下稷神,以求风调雨顺,年丰时稔。”
“祭祀啊……”
刘大牛迟疑了一会,祭祀可不是说来就来的,需要搭供台建神像,还需要祭品。
这祭品可不能含糊,不说牛、羊、猪三牲,但鸡鸭鱼等物总得要。
大溪里本就贫穷,鸡鸭养着都是拿来下蛋的宝贝,谁舍得拿来祭祀给神明?
而且,祭祀神明必须得到官府批准,否则你即便是祭祀了,也不会得到神明赐福。
李承民身为里正,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难道说……
“里正大人,你保证我们祭祀了神明,今年稻谷收成能涨?”
“我保证。”
李承民郑重其事的点了点头,低声道:
“但祭祀神明一事,不可外传,不然恐招是非。”
“这点我自然知晓。”
刘大牛捋了捋胡须,低眉思索片刻,轻声道:
“明日我帮你和其他人说说,问题应该不大。”
“那就谢谢刘老了。”
闻言,李承民喜上眉梢,端着碗就将里面的酒水一饮而尽。
…………
一月后。
云台山后山的一个隐蔽山洞内,出现了一尊泥像,泥像高约一丈,一缕气运加持,让泥像温和而肃然。
泥像上方有字名曰:“后稷神”。
供台上,香炉白烟袅袅,摆有鸡鸭鱼,更有一块野猪肉。
这野猪肉自然是项井河提供的。
当时刘大牛跟着李承民走访各家商讨祭祀一事时,起初大多数人都是不愿的。
毕竟搭供台,塑泥像,摆供品都是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讨得到好处的事。
还是项井河最先同意,并愿意拿出十斤野猪肉当做供品,大家这才渐渐松口。
李承民望着稷神,恭恭敬敬的礼拜,同时看了一眼面板。
【神像:稷神】
【神位:农神、耕神、谷神】
【香火:一阶(389/1000)】
【福泽:时稔(农田产量增值百分之十)】
【气运:一】
“气运加持再加上福泽‘时稔’,这样一来,田地亩产可达二点二石。”
不过农田一事,重在天与民,若是天不愿景,农民本身不勤劳耕种,那即便赐福再多,也毫无作用。
所以接下来李承民准备带人把山上的水渠给疏通一下,让每亩田都能得到灌溉。
“哎,我这样为老百姓着想的官可不多了。”
“不对,压根不算官。”
李承民摇摇头,下了山。
…………
勤劳二字,莫过于日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望着田里涨势喜人的稻穗,大溪里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李承民坐在田埂上,望着一株株粒大饱满,金灿灿的稻穗,心里琢磨道:
“再过几日,就到了秋收时节,等粮食收来了后,就先把那多余的两千八百石粮食藏在云台山后山建的几个粮仓里。”
“然后再把税粮送去乡里。”
县府对各乡各里的田地数目以及产量都有明确的账本。
每年都是由里送去乡,再由乡送去县。
若是税粮少了在一层一层的往下查。
今年大溪里的四千亩农田在气运加持和时稔赐福下,产量大大提升。
家家户户都能有余粮,有余粮,农闲时间大家就无需奔赴远处当散工。
留下来的人就能开垦新田,修整道路等等。
这些都是大政绩。
“里正大人!”
就在李承民在畅想如何大展宏图时,就听项上水喊叫的声音。
“咋,你爹找我有事?”
“不是。”
项上水摇摇头道:
“乡里来了人,说是找您。”
“乡里?”
李承民眉头一挑,大溪里隶属于沣水乡,管着沣水下游这五百多户人。
沣水乡的乡啬夫叫着刘畔水。
“秋收将近,现在召集我们,估摸着是提醒税收一事。”
李承民略微思索,就猜到了刘畔水叫他去的原因。
“走吧。”
回了家,就见院子里坐着一个中年人,他见着李承民的身影,连忙起身拱手,说明来意:
“李里正,我奉啬夫大人之令,让您即刻启程去大沣里。”
大沣里是沣水乡几个里中发展最好的一个里,有一百四五十户人口。
“事不宜迟,我们出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