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章 压制外戚扩张
王莽虽是王氏外戚的一员,且尊奉王太后,但他在重返政坛后,并非想要扩张外戚势力,反而对其进行了压制。
就拿王莽的叔父红阳侯王立来说,尽管他此时未担任官职,却因曾经有过骄横奢靡、接受贿赂等行为,王莽担心他会再次挑起权力斗争,于是便让孔光向王太后报告王立的恶行。
王立曾为定陵侯淳于长的大逆之罪辩解,并从中大量索取财物,最终误导了朝廷。他还曾提议让官婢杨寄的私生子成为皇子,这一举动让大家认为这与吕后和少帝时期的操控有相似之处,导致社会动荡。王莽认为,像王立这样的人不宜留在朝廷,必须送往封国。
王太后刚刚从丁傅的打压中松了口气,自然不愿听从这一建议。但王莽指出:“如今汉朝已经衰落,接连几代没有继承人,太后一个人代管幼主,统领政权,确实需要谨慎。但若因私人恩爱而违背朝臣意见,百官将会滋生歪风邪气,国家危机也就会随之而来。”
在权衡之下,王太后最终不得不将王立打发到封国,暂时远离朝政。这一切表明,王莽的所作所为并非所谓的“胁持上下”,而是出于“平治天下”的责任,促使他放弃私人恩爱。可以说,王莽“身在王门,心系国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使他毅然从王门的圈子中走了出来。
即使是被王莽提拔的王家子弟,选拔标准也并非仅凭门第,而是注重才干,像王谭的儿子王闳便因“年少志强”而劝谏哀帝迅速处理董贤,揭露矫诏乱国之事得到重用;而王音的儿子王舜则因“少习儒术,性情温厚、修养谨慎”而得以荐用。
这些王家成员不仅品行端正,而且心地善良,决非为了扩张王家外戚势力。如果仅因王莽任用了几位王家子弟,便断言他是在拓展外戚势力,这种看法无疑是表面化的,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用人标准与目的。
其实,王莽深知,知识分子的关注不仅限于“形而上”的问题,最根本的是“道”。“道”不仅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包含了他对“道”的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对“道”的实践——“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甚至为“道”的牺牲——“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他在承担儒家“入世”使命方面,和其他古代知识分子并无二致。
在清理成、哀帝时期统治集团的弄臣死党时,王莽并未忽视冤假错案的处理。他首先为名儒傅喜平反,王莽请王太后下诏恢复傅喜的名誉,表扬他性格端谨,言论忠直。
尽管傅喜与故傅太后有亲戚关系,但他坚守节操,最终被打压流放。多年后,傅喜如松柏般坚韧不拔,王莽便决定让他返回长安,封赠高安侯宅府,并加衔特进,邀请他参与朝会。傅喜去世后,还被追赠谥号“贞侯”。
此外,王莽还为孙宝平反,他曾在哀帝时期为司隶,多次上书劝诫哀帝,结果被免为庶人。王莽得知此事后,向王太后报告,提拔孙宝为光禄大夫、大司农。王莽还逐步恢复了那些被丁、傅集团排挤的人,并重新任用他们。
王莽的这些“兴绝士、举逸民”的措施,使他一登政坛便光芒四射。尽管王太后仍然掌握实权,但王莽从此不再只是个穿着儒生衣袍的谦谦君子,而是迅速成为了一个深谙权谋、能够左右风云的政治人物。
“朝廷换人,风云变幻”,王莽重回政坛后,另一个关键任务便是重组辅政班子和智囊团。班固称王莽此时的做法为“附顺者拔援,忤恨者诛灭”。哪个朝代的统治者上台后不采取这样的措施呢?
在哀帝末期的辅政班子中,除董贤已死、董恭流放外,彭宣因“老联昏乱,祝事日寡,功德未效”而退休,只剩下了大司徒孔光。65岁的名儒孔光,历经风波,性格愈加“外圆内方”,虽然他依然受王太后敬重,天下人也信任他,但其政治影响力早已大不如前。
王莽看准这一点,尊敬孔光这位前辈,不仅让他成为儒生参政的榜样,还借用他的威望来为自己扫清政敌。每当与哀帝外戚或其他政见不合的对手产生冲突时,孔光便将奏章递交给王太后,王莽的意见通常也能通过太后的批准。
孔光深知自己已成“政坛不倒翁”,对王莽权力日渐膨胀心生忧虑,几度上书请求退休。王莽则建议,孔光这样名儒,最适合担任平帝的老师,于是将他调任为平帝的师傅,仍保留四辅的职位,并给予他特殊待遇——兼任给事中,管理子弟的宿卫、禁中的事务以及御膳的监督,享受着极高的待遇。
“四辅”是朝廷新设的辅政领导班子,由王莽(太傅)、孔光(太师)、王舜(太保)和甄丰(少傅)四人担任。这个“四辅”一词源自古代皇帝身边四位辅佐大臣的设立,早在秦汉时,“四辅”就有了明确的职能和名号,即疑、承、辅、弼,用来配合“三公”制度。
其意义一方面是为了实现上古“三王”时代的“圣道”,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相互牵制,避免权力集中于一人。此外,设置“四辅”还包含了给太子设置师疑、傅承、阿辅、保拂四官的用意,确保帝国的权力体系更为稳定。
甄丰出仕时,经过多次晋升,由京兆都尉起步,最终成为中央官员。他的经历也代表了“四辅”班子的性质,班子成员主要是拥有文官行政能力的儒生,广义上也被称作“儒臣”。
这一班子不仅将知识分子推向了高层,也为当时的“士大夫政治”奠定了基础,将“学者—官吏”或“知识分子—官僚”的双重社会角色融为一体。可以说,这是王莽首次辅政班子的延续。
无论是“三公”还是“四辅”,这些高级官员的核心职能是制定国家政策、议论治国大计,因此他们的身后通常也有一群“谋士”或“策士”,作为智囊团来出谋划策,辅助决策。
王莽的“智囊团”成员可谓星光熠熠,其中王舜与王邑是最为关键的两位。王邑是王商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并因王商曾在王莽困难时伸出援手,二人关系尤为亲密。
甄丰和甄邯则主要负责纠察、弹劾等事宜,甄邯是孔光的女婿,也是儒学出身,曾任邰县令,后升为侍中、奉车都尉。
平晏则负责管理军政机要事务,他继承了父亲的优良传统,精通经术,官至丞相,后来病故,留下了响亮的名声。
刘歆则主管礼乐法度和典章制度,他不仅是刘汉宗室的后代,还是著名学者刘向的儿子,精通古文、天文和目录学。
孙建负责边疆防务和军事事务,靠军功入朝为官。此外,甄丰的儿子甄寻、刘歆的儿子刘棻,以及其他一些贤才也在王莽的培养下脱颖而出,成为了这支智囊团的重要成员。
从这些“智囊”的背景来看,他们有几个显著特点。首先,年龄偏轻,志向远大,除了刘歆已经五十多岁,其他人都在四十岁以下。其次,他们都有较强的学识背景,除了孙建是凭军功入仕,大多数人都受过儒学的深厚教育。再者,他们有过较多的政治经验,部分成员也曾经历过政治风波、遭遇过贬斥磨练,这让他们更加懂得如何应对复杂的政局。可以看出,这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智士”,进入朝廷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本由官僚体制主导的政权格局。王莽借助这些“智术之士”起草并执行了许多改革措施,推动了新法的出台,也使得他们得以在政坛上大展拳脚。
然而,这些“智囊”虽然在王莽的辅佐下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但他们仍然受到王莽的制约,必须依附于这位“尊君”,并且在王莽的指挥下行事。
王莽在历史上的形象常因一些史家对他进行负面描绘而有所误解,譬如王莽常装作谦逊,表现出对自己所制定政策的退让,以此取悦上级和民众。然而,这些都是正史中为了塑造他形象而加以夸张的部分。
实际上,王莽在重返政坛不到一年内,就从迎立平帝到清除外戚势力,再到纠正冤屈、建立核心权力,步步稳扎稳打,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这一系列的政绩,彰显出他作为政治家远见卓识的谋划与深思熟虑,也为刘汉王朝带来了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