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科普教育丛书:中医穴位养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穴位的历史源流

关于穴位起源的传说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我国劳动人民最早运用砭石在病痛局部进行刺激,这也是古籍《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以痛为输(穴位)”。人们在长时间的医疗实践中偶然发现了穴位,当按压或误伤肢体某个部位时,局部会出现疼痛或舒适感,进而使得远离部位的脏器病痛缓解,因而当人们再次出现同样的病痛时,就会有意识地选取这些部位进行治疗。通过人们对肢体表面刺激部位及其相应治疗作用的进一步认识,也对穴位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逐渐形成穴位的定位和命名,并对这些穴位的主治加以归类,将有类似治疗作用及感传路线一致的穴位分经论治,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经穴,而经穴又组成了经络。正确运用穴位才能协调阴阳,抗御病邪,调整虚实。

现代研究表明,穴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所以,可以通过刺激体表特定部位的穴位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穴位特异性的机制非常复杂,一般认为治疗内脏疾患的穴位特异性较为明显。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者为验证朝鲜金凤汉所谓的“凤汉小管”开展了对穴位的组织形态学研究,在否定“凤汉小管”研究结果的过程中,明确了穴位的组织学意义上的有效性。现代研究还表明,穴位具有电学、光学、热学、声学、电磁学等特性。例如,穴位在电学方面的特性研究证明了穴位具有高导电量、低阻抗、高电压等特性,且具有非线性和惯性两大特征;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证实,经络穴位具有发声和导声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