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解码新质生产力:企业如何判断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引发了企业家群体的密切关注。然而,要将这一概念在企业中具体落地,企业家们仍有很多困惑:企业怎样形成新质生产力?企业一般的创新和改进是新质生产力吗?如何判断哪些是传统生产力,哪些是新质生产力?
企业要形成新质生产力,首先要准确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然后才能结合自身的战略布局和经营管理策略发展实施。为便于理解,先来看两个例子,一个是人造太阳,另一个是以ChatGPT和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
2024年4月,韩国宣布了一条消息,其超导托卡马克先进研究装置 (KSTAR)成功将等离子体环路加热至1亿摄氏度并维持了创纪录的48秒。通俗地说,就是韩国的人造太阳在实验室加热到1亿摄氏度的高温下持续了48秒。相比之下,中国的人造太阳——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的纪录是403秒,这是历经了12万多次实验方才达到的实验结果。不管韩国还是中国,都指向了一个很酷的未来产品,那就是——人造太阳。
什么是人造太阳呢?
简单来说,人造太阳就是模仿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利用可控核聚变技术造出一个“太阳”。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寻找一种永不枯竭的清洁能源,人造太阳就是实现这个伟大理想的一种解决方案。这项技术模仿恒星内部能量的产生过程,通过在极大压强和极高温度下使氢原子聚合成氦原子,将物质转化为光和热,实现巨大的能量释放,同时不会产生温室气体或长寿命的放射性废料。这与传统核电站通过裂变方式释放能源的同时会产生放射性废料的技术路线完全不同。
虽然这项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终极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但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核聚变竞赛,科学家们70多年来一直都在尝试进行可控核聚变技术的试验。试想,如果能造出一个太阳来发电,就会带来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人类就有望实现能源自由,传统的水电、火电甚至太阳能光伏、风电、核电、地热电都可能被替代,现有的配电输电系统也可能获得根本性的改变,引起整条产业链、大量电网从业者的深度变革,实现能源生产力的极大飞跃。这种能够带来清洁且无限供应的电力生产力,就可以看作新质生产力,也是未来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这么来看,新质生产力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会对传统生产力形成高度替代。当然,人造太阳离我们尚有一段距离,但另一项技术却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巨大的替代威力,这就是以ChatGPT和Sora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
2024年初春的一个下午,一位设计公司的负责人跟我们讲了公司过去一个月的巨变。这位负责人因为要参加一个设计项目投标,于是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了一个设计方案,同时带上了手下7名优秀设计师的方案。不承想,最后人工智能的设计方案中标,其他人的设计方案折戟沉沙。回来之后,他就裁掉了公司70%的设计师,公司员工从原来的100人变成了30人,“传统设计师不是不好,但效率低,还不好管理,人工智能出图的效率高、质量好,还听话,我为什么不裁员呢”。
无独有偶,2024年Sora横空出世,只需要简单输入一段需求描述,很快就能由人工智能生成一段符合要求的视频,这让人们纷纷惊叹,未来短视频和电影行业将被颠覆,原来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精力制作视频的高壁垒瞬间被打破,设计生产力大大提升。通用人工智能正是在未来三五年内能看到巨大应用落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
你有没有发现,无论是人造太阳,还是人工智能,都在将整个人类和社会发展引导到一个新的质变阶段,其背后就是新质生产力提供的强力支撑。
那么,作为企业家和管理者,应该怎么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呢?我们可以把新质生产力分解为“新”“质”“生产力”,从这三方面来理解。
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是指强创新,而非一般的小创新、小改进。
什么是强创新?全新领域的创造、颠覆性技术的应用、发展模式的深度变革、企业的高端化转型升级等,就是强创新。一旦强创新出现,整个行业的形态和运行规则都会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比如,智能手机的出现,在短时间内让传统功能手机几近销声匿迹,并形成了全新的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产生了过去几十年传统功能手机都不曾有过的便捷、稳定、超强的通信生产力。而传统功能手机尺寸的变化、功能的丰富、重量及厚度的变化,都只是小改进、小创新,不是强创新。
新质生产力中的“质”是指质变,而非量变或一般意义上的质量提高。
什么是质变?革命性技术的持续应用、创新模式的深度落地、生产要素的创新组合等,在累积突破一个阈值后,就会引起企业在生产方式、业务结构、产品性质、劳动者技能等方面的本质变化,要么从0到1,要么从1到100,这些都是质变的内涵。比如,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技术在企业中的持续渗透、迭代优化,会让制造业企业在制造流程、数据管理、产品结构、工人技能等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形成智能化的新型工业形态。
新质生产力中的“生产力”是指先进的生产能力,而非传统的生产能力。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先进性,二是生产能力。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含量高、质量好、效能佳、低能耗可持续,是更先进的生产力。此外,生产能力的内涵广泛,不只包括传统的生产数量(产能),更是指企业的生产效率、效能、效益。先进的生产能力能带来企业的“提质降本增效”。
综上所述,企业可以将新质生产力理解为“通过强创新引发质变形成的先进生产能力”。凡是不符合强创新、质变和先进的生产能力这三个标准的生产力,就不能算作新质生产力,而只是传统生产力。为加深理解,下面通过一个电路巡检实例的对比分析,说明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本质区别。
所谓电路巡检,是指为了确保电力系统正常运行,通过对电网线路和变电站的巡查、检测、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和解决电力设备故障或安全隐患的活动。比如,春节前后,湖南和湖北两省很容易出现电线积冰的情况,必须及时清除冰块才能确保线路安全。以前电路巡检的主流方式是人工巡检,而如今无人机AI巡检已经逐步替代人工巡检。从人工巡检到无人机巡检,生产力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不妨先看一家电力公司的巨变。
2024年3月,云南省首批621座变电站开始应用无人机AI巡检,这些变电站分布于16州(市)海拔500~3000米的地区,以往需要5小时的全套巡视任务,现在不到5分钟就能完成了,智能化运维累计节省支出1.8亿元。更重要的是,变电站的巡维、操作效率在应用无人机AI巡检后分别提高了33%、60%,班组的业务承载能力最多提高了82%,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真不是一星半点。
传统的人工巡检由维检工人携带工具进行线路巡逻和检修,“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是工作常态,效率低、精度差,工人体力消耗大;无人机AI巡检由工人携带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进行控制以及数据传输与分析,“远程操控、数据决策”是主流操作,效率高、精度好,工人脑力消耗大。如果从生产力的角度分析,两者的区别如下。
一是科技含量不同。无人机AI巡检采用了大量高科技手段,包括自动导航技术、机载传感技术、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等;而人工巡检主要依靠工人师傅的经验判断,科技含量低。
二是劳动者不同。无人机AI巡检工人是熟练掌握了无人机操作、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的知识和技术型劳动者,多数是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是一种新型劳动者;而人工巡检的劳动者是从事简单重复动作的传统工人。
三是劳动工具不同。无人机AI巡检工人凭借无人机、操控平台和分析软件等先进的工具手段对电力线路进行巡检,他们使用的是新型劳动工具;而人工巡检使用的是落后的传统专业工具。
四是劳动对象不同。无人机AI巡检不再凭借人工经验对变电站和线路进行分析决策,而是依靠计算机算法以及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复杂处理,劳动对象变为数据,相比人工巡检,是一种新型劳动对象。
五是生产能力不同。无人机AI巡检的效率和精度大幅度提升,相比人工巡检,巡检生产力暴涨。
这么来看,无人机AI巡检是一种通过强创新手段,使巡检工作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最后大幅提升巡检效率、精度和产能的新质生产力。
也许有人会说,无人机AI巡检是一种服务,没有实体产出。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把目光移向实体领域,看看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是什么样的。
这是一个关于种植番茄的故事。
我注一直喜欢种菜,已有十几年的种菜经历,但种植番茄的成果却很糟糕。2023年夏天,我花了整整四个月时间,最后6棵粗壮的苗只结了半个番茄。之所以是半个番茄,是有一天下雨,几只蜗牛吃了另一半。
注:本章的“我”指代本书的第一作者——蔺雷。
所以,我的生产力是0.5,可以称之为原始生产力。
我有个朋友在北京郊区经营农场。农场的老师傅们会搭建半露天的塑料棚,采用滴灌技术,进行田间管理,所以番茄的产量较大。但这种种植方式依然受到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水肥和老师傅经验等各方面的影响,雨灾、虫害等问题难以根治。2023年夏天,北京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连续多日,紧接着又是多场暴雨,导致这个农场的番茄产量不稳定,口感和品质也不稳定,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弊端没有克服。
这种由传统农场提供的生产力,可以称之为传统生产力。
下面来看一家具有超强产能和先进生产力的番茄种植企业。
凯盛浩丰是青岛一家现代设施农业企业,它最独特的地方在于配备了玻璃温室大棚、自主攻关的高端种苗,采用无土栽培、物联网控制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不需要土地,只需要空间就能实现全年52周、每周7天不间断连续供应番茄,每天产量为25吨,而且它种植的番茄有我们小时候吃过的番茄的纯正味道。
凯盛浩丰所代表的生产力,就可以称为新质生产力。
那么,凯盛浩丰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下面仍然从强创新、质变和先进的生产能力三个标准加以分析。农业靠天吃饭是几千年的传统,凯盛浩丰却在用科技手段颠覆这一传统。
首先,凯盛浩丰从澳大利亚引进了连栋玻璃温室技术,而非采用传统的塑料温室大棚,以此来精准控制番茄的生产过程。为了提高温室透光率,凯盛浩丰还与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合作,研制出了超白减反无影玻璃,不仅将温室的透光率提高了6%,还将射入的阳光均匀散射,避免局部高温和叶面灼伤,减少了番茄灰霉病的发生。
其次,凯盛浩丰引进了国际领先的水肥一体化设备、环控设备和RO反渗透净水设备,实现了雨水收集利用和水肥循环使用,与传统农业相比,节水率达95%以上。加上喷雾系统、新风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二氧化碳补充系统、补光系统、地源热泵、天窗系统、幕布系统等,番茄生长的整个环境不再是传统农业“脏、累、差”的环境,而像一座五星级酒店,解决了传统塑料大棚环境不可控、植株土传病害、重金属超标、土地盐渍化等问题。
再次,我国农业被国外“卡脖子”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种子种苗。为解决番茄的种苗问题,凯盛浩丰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双头双花智能育苗工厂和育种研究院,开展育苗技术攻关,突破了国际高端种苗“卡脖子”技术,可年产双头双花、三头三花大苗500万株以上,智慧玻璃温室内设置了846个传感器和1130个控制器,监控种苗的每日变化,实时采集数据,可以帮助种植端提前两周采收,产量提高5%以上,种子成本节省了50%~70%。
最后,凯盛浩丰利用数字化手段实施了番茄销售的O2O运营新模式,创造了数字化产能预测采摘方法,提前30天开始预测,到当天精准采摘,做到日产日销零库存,彻底解决了传统农业一到丰收季就出现供大于求、大量新鲜蔬菜水果烂在地里的问题。另外,凯盛浩丰还设立了针对高端、中端和低端的三类区隔化品牌,形成了全新的物流和销售模式。
通过突破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核心技术,凯盛浩丰使番茄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发生了巨变,公司位于青岛莱西的210亩智慧玻璃温室,虽然只有寥寥几个工人,但每天产出40多吨,产量是传统温室的6~8倍,产能和劳动生产率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实现了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率的目标。
这种通过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形成的生产力,如果不是农业的新质生产力,那又会是什么呢?
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正是生产力分析的三要素(以下简称“三劳”)。表1-1对我个人的原始生产力与凯盛浩丰的新质生产力的“三劳”进行了对比。
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企业在分析生产力时,都要进行“三劳”分析:一方面是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是要通过“新三劳”的升级、优化与组合,不断发展新质生产力。
表1-1 我个人的原始生产力和凯盛浩丰的新质生产力对比

更重要的是,表1-1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地理解生产力演进的思路。从我个人的原始劳作,到传统农场的塑料大棚,再到凯盛浩丰的智慧玻璃温室,恰恰代表了生产力从1.0到2.0,再到3.0的跃升。
在1.0阶段,像我这样的个体劳动者,通过使用传统农具、购买种子进行劳作,虽然乐趣无穷,但生产力着实低下。
在2.0阶段,像传统农场里的农民师傅们,借助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田间管理方法,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明显提升,但仍不稳定。
在3.0阶段,像凯盛浩丰这样的现代农业企业,引入了革命性的信息技术、玻璃温室和无土栽培技术、新型管理方法,用知识型员工代替农民师傅,从田间劳作转向大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对各类农业生产要素实现了创新性配置,并实现了农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农业生产高端化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阐释,我们可以总结出生产力从1.0到3.0各阶段的公式。
生产力1.0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生产力2.0 =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生产力3.0 =(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
任何企业的生产力,无论是哪种形态、处于哪个阶段,都包含在上面三个公式中。事实上,与凯盛浩丰一样,每家企业在当今科技极速发展、市场变幻莫测的时代都要回答“灵魂三问”。
一问:如何重新定义产品?
二问:如何应用颠覆性技术?
三问:如何重构商业模式?
凯盛浩丰用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方式,回答了“灵魂三问”,成功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一旦企业按照传统的生产力发展模式,通过大规模增加人力、占用更多土地、投入更多资本、消耗更多能源的简单扩大再生产方式,最终只会走上高能耗、低产出、低效能、低效益、缺乏竞争力的死路。
当然,还必须说明,新质生产力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比如,早期的会议速记员采用人工速记的方式,效率虽然较普通人记录的要高,但准确率较低、收费高昂;后来出现了录音笔,成本较低,人们可以反复听取,但问题是不能自动转换成文字;再后来又出现了智能录音笔,可以在录音的同时即时转换成文字,但无法区分不同人说的话;如今又出现了像飞书妙记这样的专业App,不仅可以在录音的同时将声音转换成文字,还可以识别出不同的音源,在录音结束后进行智能化编辑,标出每个人的发言内容,关键是几近免费。
此外,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之间并非0或1的选择、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是形成了“替代-并存-升级”的关系。一方面,传统生产力大部分被替代;另一方面,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长期共存,有一部分传统生产力还会升级。比如2024年诺基亚推出了一款手机——全新诺基亚3210 4G,这款手机不是智能手机,只是传统功能手机的升级版。为什么诺基亚会推出这样的老式手机呢?因为始终有一批人,尤其是老年人,他们更喜欢使用传统功能手机。
上面介绍了这么多例子,无论是人造太阳、人工智能,还是无人机AI巡检或凯盛浩丰的现代农业,它们都向企业家和管理者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企业要打造新质生产力,首先必须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判断标准:强创新+质变+先进的生产能力,这三个标准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构成真正的新质生产力,而不至于把一般小创新的生产力提升与新质生产力搞混淆。
搞清楚了判断标准,我们再回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对新质生产力内涵的阐释: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这段定义的核心要义告诉我们,新质生产力前端有催生的动力机制,中间有“新三劳”的优化组合过程,最后有明显的结果标志,因此新质生产力可以从“催生-过程-结果”三方面来理解,如图1-1所示。

图1-1 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催生-过程-结果”示意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在“三劳”方面,以及传统生产关系与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区别,具体见表1-2和表1-3。
表1-2 传统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的“三劳”对比

表1-3 传统生产关系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对比

资料来源:作者研究梳理提出(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