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本书试图建构关于怀旧书写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近百年来现代社会转型语境下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进行整体性系统研究,深入阐析现代社会转型与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之间的关系;全力探寻现代社会转型语境下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发展历程,厘清其历史沿革,并详尽阐释了现代社会转型语境下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主题;最后在对上述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现代社会转型语境下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之文学史地位。
第一章试图建构起关于怀旧书写的理论体系。在厘定“怀旧书写”概念的基础上,对怀旧书写的心理机制、文化渊源、哲学意蕴、历史性本质、审美本质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怀旧书写本质上是建基于审美记忆的历史性书写,历史性与审美性是其最根本的特征。本章认为,怀旧书写作为建基于审美记忆基础上的历史性书写,时间是其最重要的主题,审美救赎是其终极目标。“揭示传统、保持传统并明确地追随传统”的可能性在怀旧书写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
第二章对现代社会转型与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之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其一,启蒙、救亡、消费与审美:现代社会转型与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之间的张力。其二,现代社会转型对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的衍生、发展、嬗变之影响。其三,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对现代社会转型的反动。其四,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对现代社会转型的审美救赎。
第三章对现代社会转型语境下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并对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进行了详尽的个案分析。现代社会转型语境下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主要历经了如下六个阶段:其一,以鲁迅、周作人、沈从文的怀旧书写为代表的20世纪10—30年代对五四启蒙的反思;其二,以现代都会主义作家的怀旧书写为代表的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都市之子对传统的归依;其三,以老舍、萧红、张爱玲的怀旧书写为代表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救亡主旋律下低回的怀旧之音;其四,以诗化哲学引领下寻根派的怀旧书写为代表的20世纪80年代对新启蒙的质疑与反动;其五,以陈忠实、贾平凹、王安忆的怀旧书写为代表的20世纪90年代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多元回归;其六,以陈丹燕、程乃珊的怀旧书写为代表的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时尚怀旧。怀旧书写的创作阵容几乎囊括了中国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不但其发展轨迹历历可寻,而且代有传承,成果丰硕。
第四章从现代人“无家可归”生存境遇下的家园意识、叛逆与归乡两难抉择下的乡土情结、现代生存挤压下意欲重返母体的童年情结、基于修复碎片化生存的个人身份与民族文化重建、消费社会中被置换成消费符号的怀旧情愫五个层面阐释了现代社会转型语境下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主题。
最后是结语部分。该部分对全书进行了总览式概述并重新界定了现代社会转型语境下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之文学史地位,认为现代社会转型语境下百年中国文学的怀旧书写,决定了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的高度,对中国文学的百年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具有举足轻重的文学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