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上篇 族群分布格局的演进
战国秦汉是西南地区中古大一统王朝国家层面上族群分布格局的奠基时期。在这一时期,西南区域族群演进的自在阶段结束,进入了自觉演进阶段。而在此过程中,随着大一统王朝国家疆域的不断外推,北方群体的不断进入,逐渐构型了“巴蜀—内蛮夷—外蛮夷”的族群分布格局。族群分布格局的演进是民族地理观调整与嬗变的基础。本篇集中于族群分布格局的演进方面,族群分布格局演进引起的民族地理观的调整与嬗变问题则留待下篇来讨论。
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区域族群演进态势具有明显的族群性和区域性特征。族群性方面,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区域存在一些遍居西南区域的群体,如汉族、叟人,其分布格局的演变会对西南区域整体性的族群演进产生明显的影响。聚居性的族群,也有其族群演进的自身特征。区域性方面,《史记·西南夷传》所区分的“魋结,耕田,有邑聚”、“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俗或土著,或移徙”、氐类等族群类型,以及汉族群体,其分布区域并不相同,生计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得族群演进在具有族群性的同时,区域性也非常明显。
就族群分布格局演进方式来说,族群迁徙与族群融合是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区域族群演进的主要方式。族群迁徙方面,北方群体的迁入,秦定巴蜀后蜀国族群的南迁,两汉时期昆明族的东迁和南迁,都引起了族群分布格局的变化。特别是,北方群体的迁入,使巴蜀地区逐渐华夏化,并最终构型了西南区域的“巴蜀—西南夷”族群分布格局,其影响不可谓不深。族群迁徙往往伴有族群融合,北方群体迁入巴蜀地区引起的巴蜀地区群体华夏化,是促进巴蜀地区华夏化的重要因素。迁入益州地区的北方群体、僰人、叟人,则与魏晋时期形成的爨蛮特别是西爨白蛮群体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