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的学生都成了朝堂大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藏书阁中,再遇奇才

搞定了张铁柱这条武力线,苏文的心情大好。

系统奖励的500教化点,如同充足的弹药,让他底气十足。

当然,他也没忘了仪制清吏司那摊子事。

王主簿依旧每天给他布置任务,但苏文现在处理起来,已经得心应手了许多。

这日,王主簿又扔给苏文一个任务——去国子监查找一些关于“藩属国朝贡礼仪”的典籍资料。

这任务不算刁难,但也颇为繁琐。国子监藏书浩如烟海,想要找到特定内容,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

不过,苏文对此倒是颇为期待。

国子监,乃大夏王朝最高学府,也是天下读书人向往的圣地。

那里不仅藏书丰富,更是人才汇聚之地!

或许……能在那里发现新的“璞玉”?

怀着这样的心思,苏文拿着礼部开具的公文,前往了位于皇城东南角的国子监。

国子监建筑宏伟,古朴庄严,处处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来往的监生们大多身着统一的青衿服饰,或行色匆匆,或三五成群地低声讨论着学问,整个氛围肃穆而又充满活力。

苏文亮明身份,说明来意,负责接待的监丞倒也客气,查验公文后,便准许他进入藏书阁查阅资料。

国子监藏书阁,共分七层,规模宏大,里面收藏着经、史、子、集各类典籍数十万卷,堪称大夏文化的宝库!

苏文需要的“藩属国朝贡礼仪”相关典籍,被归类在“礼”部的藏书区,位于藏书阁三楼。

踏入三楼,一股浓郁的书墨香气扑面而来。

一排排高大的书架直抵屋顶,上面密密麻麻地摆满了各种线装古籍,令人望而生畏。

不少监生正安静地坐在书架间的桌案后,埋头苦读,整个楼层只听得见偶尔翻动书页的沙沙声。

苏文不敢打扰,放轻脚步,开始在一排排书架间寻找自己需要的典籍。

这里的藏书虽然浩瀚,但分类还算清晰。

苏文花费了一些时间,总算找到了“邦交礼仪”类目所在的书架。

正当他准备抽取一本《诸藩职贡图考》时,眼角的余光,却被角落里一个身影吸引。

那是一个靠窗的位置,一个身着洗得发白的青衿服饰的年轻书生,正全神贯注地埋首于一卷古籍之中。

他坐姿端正,脊背挺得笔直,侧脸轮廓干净清秀,只是眉头微微蹙着,似乎遇到了什么难题,眉宇间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郁结之气,与周围那些意气风发的监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但最吸引苏文注意的,是他身上那种独特的气质——一种纯粹的、沉浸在知识海洋中的专注与宁静,仿佛外界的一切喧嚣都与他无关。

苏文心中一动。

直觉告诉他,这个人,不简单!

他悄然靠近了几步,目光状似无意地扫过那书生正在阅读的书籍——竟是一本颇为冷僻的《前朝水利考略》!

研究水利?这在以经义策论为主流的国子监里,可不多见。

苏文心中好奇更甚,毫不犹豫地动用了【洞察之眼】!

【叮!消耗教化点10点,探查目标:李墨(国子监监生)】

【关键天赋:过目不忘(顶级)、文思敏捷(高级)、格物之心(中级)】

【当前能力值:政治(35/100,潜力极高)、武力(10/100)、智谋(75/100,潜力巨大)、忠诚度(对大夏王朝70,对个人暂无)】

【性格弱点:清高固执、不善交际、理想主义】

【隐藏信息:寒门出身,其父曾为地方水利小吏,因直言上官弊政被罢黜,郁郁而终。李墨立志治水安民,却因性格和出身,在国子监屡受排挤。(需更高权限解锁详情)】

顶级【过目不忘】!高级【文思敏捷】!中级【格物之心】(这天赋怕是和理工科有关)!

智谋潜力巨大!政治潜力极高!

苏文的心脏再次不争气地加速跳动起来!

又是一块绝世璞玉!

而且是智囊型的顶级人才!

虽然性格弱点明显——清高固执,不善交际,还带着点理想主义,这在官场上简直是寸步难行。

但这些缺点,在苏文看来,反而是可以利用和改造的优点!

清高固执,意味着一旦认可了你,轻易不会动摇!

不善交际,意味着更容易掌控,不容易被外界干扰!

理想主义,意味着心中有信念,可以引导和塑造!

更别说他那特殊的家庭背景和“治水安民”的志向了!

这样的人才,若是放在合适的位置,稍加打磨和引导,将来绝对是经世济国的栋梁之材!

甚至……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之才!

苏文的呼吸都变得有些急促起来。

必须拿下!

只是……

看着李墨那副生人勿近、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模样,苏文知道,想要打动这位性格别扭的才子,恐怕比搞定张铁柱要难得多。

直接上去说“我看你骨骼清奇,跟我混吧”,怕是会被当成疯子赶出去。

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用智慧和真诚(或者说忽悠),让他心甘情愿地……上钩!

苏文的目光再次落到那本《前朝水利考略》上,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突破口,或许就在这里。

苏文并没有立刻上前打扰。

他先是在书架上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几本关于“藩属国朝贡礼仪”的典籍,然后抱着书,不紧不慢地走到李墨旁边的空桌坐下,也装模作样地翻阅起来。

他在观察,也在等待时机。

李墨依旧全神贯注地沉浸在那本《前朝水利考略》中,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提笔在随身携带的草纸上快速写画着什么,完全没有注意到旁边多了一个人。

这份专注力,让苏文愈发欣赏。

大约过了一炷香的功夫,李墨似乎遇到了一个极大的难题,他停下笔,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眉宇间的郁结之气更重了。

时机到了!

苏文放下手中的书,拿起自己刚刚“恰好”翻阅到的一页,状似自言自语,又确保声音能被李墨听到:“咦?这前朝治理黄河泛滥,采用的‘束水攻沙’之法,看似巧妙,却似乎忽略了下游河道淤积改道的风险……长此以往,恐非治本之策啊。”

他这话,并非信口胡诌。

前世的他,虽然是文科生,但也看过不少关于黄河治理的纪录片和文章,对“束水攻沙”的利弊略知一二。此刻结合这个世界的背景,稍加修饰,便成了一句看似不经意,却直指要害的点评。

果然!

听到这话,一直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李墨,猛地抬起头,锐利的目光如同冷电般射向苏文!

他刚才苦思冥想的,正是这个问题!

《前朝水利考略》中对“束水攻沙”大加赞赏,但他隐隐觉得不妥,却又说不出具体的症结所在。苏文这不经意的一句话,如同醍醐灌顶,瞬间点醒了他!

“这位兄台……”李墨的声音略带沙哑,似乎很久没有开口说话,“你刚才所言……‘下游河道淤积改道的风险’,可否详细说一说?”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和探究,原本拒人千里之外的气场也消散了不少。

苏文心中暗笑,鱼儿上钩了!

他转过头,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惊讶和友善的笑容:“哦?这位兄台也在研究水利?失敬失敬。在下苏文,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今日奉命来此查阅资料,偶有所感,胡言乱语,让兄台见笑了。”

他先自报家门,表明身份,降低对方的警惕心。

李墨却顾不上这些,追问道:“苏兄不必过谦!方才之言,切中要害!小弟李墨,国子监监生,正为此事困惑不已,还请苏兄不吝赐教!”

说着,他竟起身对着苏文郑重地行了一礼!

足见他对这个问题有多么看重!

“李兄客气了。”苏文连忙起身回礼,“赐教不敢当,你我共同探讨便是。”

他顺势坐到李墨对面,开始就“束水攻沙”的利弊,结合自己有限的前世知识,与李墨深入地交流起来。

李墨听得如痴如醉!

苏文的许多观点和术语,他闻所未闻,但细细想来,却又觉得无比精妙,直指问题的本质!

尤其是苏文提到的“建立水文观测体系”、“流域综合治理”、“以工代赈疏浚河道”等概念,更是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不知不觉间,两人竟就水利问题,滔滔不绝地讨论了近半个时辰!

李墨看向苏文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探究,变成了由衷的敬佩和……一丝困惑。

这位苏主事,明明是礼部的官员,为何对水利之事如此精通?而且见解如此深刻独到?

讨论暂告一段落,苏文见火候差不多了,便状似无意地将话题一转:“李兄对水利格物如此痴迷,想必将来定能成为国之栋梁,造福一方百姓。只是……”

他话锋一转,拿起李墨放在桌案上的一份手稿,随意翻看了几页,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皱。

李墨注意到他的表情,心中一紧,问道:“苏兄可是觉得小弟这文章有何不妥?”

苏文放下手稿,沉吟片刻,斟酌着说道:“李兄此文,见解深刻,文采斐然,论及兴修水利之利弊,可谓鞭辟入里。若单论文采和见识,实乃上乘之作。”

李墨闻言,脸上露出一丝喜色。

他的文章,在国子监中向来不被那些专攻经义的教授和同窗看好,难得遇到知音。

然而,苏文接下来的话,却如同一盆冷水浇了下来。

“但是,”苏文语气变得严肃,“恕我直言,李兄此文,恐难入上官之眼,更别说被朝廷采纳了。”

李墨脸上的喜色瞬间褪去,眉头紧锁:“苏兄此话何意?难道小弟所言有误?”

“非也。”苏文摇摇头,“李兄所言句句属实,切中时弊。但问题在于……太实了!太直了!”

他拿起手稿,指着其中几处措辞激烈、直指官场积弊的段落:“李兄你看,这些地方,言辞过于锋利,虽然痛快,却也容易刺伤旁人,尤其是那些手握权柄之人。他们看到这样的文章,第一反应不是反思,而是愤怒和抵触!”

“治水安民,固然是千秋功业。但想要实现抱负,首先要让你的声音被听到,被采纳!光有一腔热血和才华是不够的,还需要懂得……为文之道,为官之道!”

苏文目光深邃地看着李墨:“李兄可知,同样的意思,换一种更委婉、更‘中听’的方式表达出来,效果或许会截然不同?比如,将批评改为建议,将指责化为担忧,将锋利藏于恭敬之中?这便是所谓的……‘寓教于上意’。”

“寓教于上意?”李墨咀嚼着这几个字,眼神中充满了挣扎和困惑。

他出身寒门,父亲因直言获罪,他从小受到的教育便是要刚正不阿,仗义执言。苏文这番听起来颇有些“同流合污”、“投机取巧”的“歪理”,与他一直以来的信念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他本能地想要反驳,想要斥责这种“媚上”之举。

但是……

他想到了父亲的遭遇,想到了自己空有才华却屡屡碰壁的困境,想到了那些真正关乎百姓疾苦的水利问题,若不能被朝廷采纳,终究只是纸上谈兵!

苏文看着李墨脸上阴晴不定的神色,知道自己的话已经在他心中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涟漪。

这就够了。

思想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

他微微一笑,起身告辞:“今日与李兄一番畅谈,苏某受益匪浅。公务在身,先行告退。李兄若有闲暇,改日你我或可再聚,探讨学问。”

说完,他抱着自己借阅的书籍,潇洒地转身离去。

李墨看着苏文离去的背籍,又低头看了看自己那份被批为“不合时宜”的手稿,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苏文说的是歪理吗?

或许是。

但……或许,也是现实。

他的文心,第一次,因为这些“歪理”,而微微晃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