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渔村暂居
沈昭心中一动,觉得这或许是个重要线索。
这时,一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阿婆走过来,忧心忡忡地说:“那雾出现的时候,我家那只老母鸡吓得直扑腾,叫个不停,平日里可没见它这样过。我就觉得那雾邪乎得很。”
沈昭又与其他村民聊了起来,从一位老渔民口中得知,每隔几年,在月圆之夜,海面上会泛起奇异的蓝光,持续一整晚,但没人知道那是怎么回事。
还有村民小声嘀咕,说蓝光出现的日子,打渔总是一无所获。
尽管从村民口中得到的信息依然模糊,但这些蛛丝马迹让沈昭看到了一丝希望。
村民们的热情好客也让她心中感到温暖,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她仿佛找到了一丝归属感。
傍晚时分,夕阳如血,将海面染成一片橙红。
余晖洒在村子里,给茅草屋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边。
村民们邀请沈昭到家中吃饭,大家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新鲜的海鲜。
虽然饭菜简单,却充满了家的味道。
沈昭一边吃着饭,一边听着村民们讲述着村子里的家长里短,心中渐渐平静下来。
她知道,想要回去或许并非一时半会儿能做到,但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有这些善良的村民相伴,似乎也没那么可怕了。
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沈昭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找到回家的路,同时,也要解开这个神秘世界的重重谜团。
突然,村子里那间一直紧闭门窗的茅草屋,传出了一阵诡异的声响,像是有人在低声哭泣,又像是沉重的叹息。
沈昭心中一惊,手中的碗筷差点掉落……
沈昭伫立在村口,满心的无助与迷茫如汹涌的潮水般肆意翻涌。她孤身一人,举目无亲,置身于这个全然陌生的世界,着实不知该何去何从。
就在她内心逐渐被绝望蚕食之际,一位面容和蔼的老妇人映入她的眼帘。老妇人身材微微发福,身着一件洗得略微泛白却干净整洁的粗布麻衣,头上裹着一方蓝色头巾,几缕银丝从巾角悄然探出头来,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她迈着蹒跚却沉稳的步伐,缓缓走到沈昭面前,眼中满是怜惜之色,而后轻轻拉住沈昭的手。那双手虽粗糙,却传递出温暖的力量,只听老妇人轻声说道:“姑娘,瞧你这般可怜模样,若不嫌弃,就到我家暂住些时日吧。”
沈昭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仿佛在黑暗中陡然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眼眶瞬间湿润。她紧紧握住老妇人的手,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说道:“大娘,您的大恩大德,我永世难忘,日后定当报答您。”
老妇人微笑着轻轻拍了拍沈昭的手,说道:“说啥报答不报答的,出门在外,谁还没个难处。咱村子虽不富裕,但总能给你一口热饭吃,一个安身地儿。”随后带着她朝自家走去。
老妇人的家坐落在村子西头,是一座典型的渔家小院。小院面积不大,却被打理得井井有条。院子里栽种着几株不知名的小花,粉粉嫩嫩的花瓣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给这略显质朴的小院增添了一抹柔和的色彩。院子一侧堆放着修补渔网的工具与材料,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看得出主人对生活的用心;另一侧则是一个小小的柴堆,柴禾码放得规规矩矩,每一根都像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排列。
三间茅草屋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屋顶的茅草历经海风与岁月的洗礼,略显沧桑,却透着质朴而温暖的气息。茅草的缝隙间,偶尔能看到几株嫩绿的小草顽强地生长着,仿佛在与时光对抗。
老妇人将沈昭领到一间闲置小屋前,轻轻推开房门,屋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陈旧味道,却也夹杂着一丝干草的清香。屋子空间不大,一张木床靠墙摆放,床上铺着一层薄薄的褥子,虽有些旧,但看着还算干净,褥子上的补丁缝得细密而工整,显示出主人的心灵手巧。床边有一张四方木桌,桌上放置着一盏油灯,灯盏上积了些许灰尘,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时光,旁边还有两把略显破旧的椅子,椅腿上有着岁月磨损的痕迹。
老妇人略带歉意地说道:“姑娘,委屈你住这儿了,家里简陋,没什么好招待你的。”
沈昭赶忙回应道:“大娘,您千万别这么说,能有个安身之处,我已经感激不尽了。您瞧这屋子,收拾得多干净整洁,我住着踏实。”
自那之后,沈昭便在这小屋里安顿下来。她本就是个懂得知恩图报之人,每天天还未亮,晨曦的微光刚刚透过窗户缝,她就悄悄起身,轻手轻脚地拿起扫帚开始打扫院子。她将每一个角落都清扫得一尘不染,落叶与灰尘在她的扫帚下乖乖聚拢,仿佛也被她的认真所打动。扫完地后,她又来到柴堆旁,拿起斧头劈柴。起初,她不得要领,斧头时常砍偏,震得双手生疼,虎口都被震得微微发红,但她始终咬着牙坚持。渐渐地,她掌握了窍门,一斧下去,木柴便应声而裂,随着“咔嚓”一声脆响,木柴整齐地断开,每一块都大小均匀,码放在一旁。看着那码放得整整齐齐的柴堆,沈昭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额头上的汗珠在晨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光芒。
白天,沈昭跟着村民们学习各种渔家活计。织网之时,她的手指常被网线勒出一道道红印,红印处微微泛白,隐隐作痛,可她一声不吭,眼睛紧紧盯着村民们的动作,认真模仿着每一个细节。
一旁的渔家女看到沈昭如此努力,忍不住说道:“沈昭妹子,你歇会儿吧,这织网的活计急不得,慢慢练。你刚来,手指哪吃得消这般折腾。”
沈昭笑着摇摇头,说道:“没事儿,姐,我多练练就能跟上大家的速度了。你们平时这么照顾我,我也想快点能帮上忙。”
补帆的时候,海风呼呼作响,吹得帆鼓鼓的,仿佛要将她手中的针线夺走,她费了好大劲才把补丁缝好,海风将她的发丝吹得凌乱,可她顾不上整理,专注地完成手中的活计。村民们见她如此努力,纷纷过来帮忙,并耐心地给她讲解技巧。在大家的帮助下,沈昭的手艺日益熟练,从最初的笨手笨脚到后来的动作娴熟,村民们对她的称赞也越来越多,她与村民们的关系愈发亲近,仿佛已经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劳作之余,沈昭最爱听村民们讲述那些奇闻异事。这天午后,阳光暖暖地洒落在村子里,金色的光辉给整个村子披上了一层梦幻的纱衣。村民们齐聚在村口的大榕树下乘凉,榕树的枝叶繁茂,像一把巨大的绿伞,为大家遮挡住炽热的阳光。一位胡子花白的老者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烟锅里的火星一闪一闪,缓缓开口说道:“你们晓得不?在那深海之处,住着鲛人。鲛人擅长纺织,能织出入水不湿的龙绡,更神奇的是,它们的哭声能化为珍珠。那珍珠圆润剔透,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据说能照亮黑暗的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