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读图如读史”是近代史学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已引起学术界广泛重视。
宋代史学家郑樵(1104—1162)在《通志略》一书中就提到“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像于图,索理于书”。他认为治学的“要义”是图、书并读,特别强调“图史”的作用。章太炎先生在《驳看康有为政见书》中也提出“图录有征”,强调“图录”作为史证的可靠性。20世纪30年代,郑振铎先生《插图本文学史》的问世,开启了中国文学“图史”研究的先河,科学地实践了“读图如读史”的探索,从而,使中国的版本学、插图学,包括民间木版年画、民间美术诸方面的研究,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近年来,许多学人在研究明、清戏剧史时,对历代版本的插图、绘画、木版年画和早期的老照片、商业广告画、民间工艺美术品方面有关戏剧内容的搜集与研究工作,同样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本课题《清代戏曲禁毁与管理研究》策划时,笔者刻意提出了增加《禁戏图像存录》的建议,目的是想从视觉图像角度,阐述清代戏剧管理中所谓“禁戏”的大致面目。同时,通过图画试图说明当时的“禁戏”之所以“禁而难止”,“屡禁屡萌”,是因为这类戏剧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得以在民间广泛流传。
我国古典戏剧从形式上基本可分为“案牍戏剧”和“舞台戏剧”两大类。所谓“案牍戏剧”,大多数尚停留在纸上,只供文化阶层阅读欣赏,从未搬上舞台演出过;而表演于特定场合(歌台舞榭、茶楼酒肆、露野草台)的“舞台戏剧”,很多处于民间艺人的“幕表”状态,并未形成完整的剧本。清季刊行的《缀白裘》和市井《唱本》,也只是大量民间戏剧中被记录下来的一小部分。很多“不入流”的民间戏剧并没有流传下来。
自元以降,很多传奇、话本和戏剧出版物,大都配上了木版印制的插图,使“案牍戏剧”大沾其光。一些从未搬演过的剧目出现了生动的艺术形象;更使一些搬演过的“舞台剧目”,在纸上也“活动”起来。这些木版图画为戏剧的声、色表演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给戏剧的推广和普及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清代末年,戏剧题材也进入了绘画艺术领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升平署戏剧人物扮相谱》。这是一批精细的戏剧人物画,不仅脸谱、穿戴锱铢无误;就是人物所穿“行头”褶、帔、氅、靠上的游龙团凤、八宝插底,折枝花卉,祥云立水等装饰图案,也画得写实严谨,着墨之处,如织如绣,巧夺天工。朱家溍先生根据昔日《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的记录考证说:“这些画作是清宫大内的藏品,一直收藏在慈禧皇太后的寝宫——寿康宫中的雕花紫檀大柜里,是爱看戏的慈禧太后平时赏玩的物件。”这些画作不仅艺术品位很高,而且对中国戏剧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这批画作产生于咸丰末年,是在升平署的指导下,由如意馆的画师们绘制而成。民国初年,这批画作从宫中散佚民间。笔者从不同的渠道共搜集到七十八出戏的剧中人物肖像三百三十幅,编成《清宫戏画》一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去年经友人介绍,笔者又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搜集到一百幅同类作品,足可见其规模。当年这些画作是供皇帝、太后、嫔妃们养眼之物,平民百姓是根本无缘问津的。
如果说早期的戏剧绘画、戏剧插图,仅限于为上层统治者和知识阶层服务的,那么,清季中、后期出现的民间木版年画,则给广大市民、农民、贩夫走卒、劳苦大众打开了一幅绚丽的大门。戏出是木版年画的重要内容,人们把戏出年画买回家中,贴在厅堂、客室、卧房、炕头,一贴就是一年。画上的戏出便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重要谈资,戏剧故事也就不胫而走地进入了千家万户,经久不息地流传下来。
到了清季末年,外国资本的侵入,欧风东渐,西洋文化开始扣响紧闭的封建大门。摄影术在光绪初年传进中国,先入宫廷,很快传到民间。戏剧也是当时摄影题材之一,这类现存为数不多的照片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我国早期的戏剧形象,给今人留下了宝贵的可视性资料。
与此同时商业广告随着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纸卷香烟首当其冲地开始争夺中国市场。原本在欧美风行一时的香烟广告——烟画“改装易服”,把国人喜闻乐见的民间戏出印到小小的画片上来,随烟附赠。就这样,成千上万的“戏出画片”便如水银泻地一般,流向大江南北的城镇、农村。在印刷术尚未普及,人们的视野尚未开启的年代,这些精美的小画片便成了人们争相传看的“爱巴物”,影响所及,至为深远。
除此之外,数不清的民间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如剪纸、皮影、瓷器、刺绣、木刻、竹雕、屏风、装饰品等,也有着丰富的戏剧内容,这类作品饱含民间艺人对戏剧的热爱,而且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的融汇在一起,使人耳濡目染,刻骨铭心。
以上所说的这几类传媒在传播戏剧方面,可谓其功伟矣!清代政府历次严厉施行的禁书、禁戏政策,查封禁毁的传奇、话本、戏剧、唱本不计其数,使许多剧目弃之沟壑,荡然无存。不少有关禁戏内容的书籍插图、戏出图画也在劫难逃、销毁殆尽。但是在有心人的呵护之下,仍有许多珍版书籍、戏出年画、老照片和民间工艺美术品保存了下来。
编辑《禁戏图像存录》,首先要搜集和明确清代的禁戏剧目,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老一代学者如袁寒云、周志辅、齐如山、王大错、张次溪、吴梅、周贻白、傅惜华、王芷章、张大夏、苏少卿、吴晓铃、王利器诸先生,他们从前代的史书文献、政府政令、地方志书、乡约社守、家规族训及晚清报章笔记、轶闻杂说中得来的资料,各有研究著述。拢在一起、集腋成裘,勾画出清代禁戏剧目的基本轮廓。但是毕竟资料有限,很难做到彻底全面,百无一漏。另外,前代的传奇、小说中的故事多是后代戏剧的原形,后代被禁的戏目又多与前代禁书有着关联,二者很难准确切割。加之,清季民间剧种繁多、剧名繁杂,一剧多名、司空见惯;剧中人名、情节亦多滥用,往往移花接木,节外生枝,衍生新戏,也不胜枚举。因此,本《禁戏图像存录》仅以个人所知所闻酌定,其中有不少存疑、孤证,还有待详考,仅供方家参考。
一、根据《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附录历代政府戏曲管理的史料;丁淑梅著《清代禁毁戏曲史料编年》和李德生著《禁戏》等书所辑清代禁戏剧目;
《万金记》《钧天乐》《表忠记》《西厢记》《红梅记》《桃花记》《玉簪记》《绿袍记》《三元记》《长生殿》《牡丹亭》《渔家哭》《后白兔》《翻千金》《如是观》《牡丹亭》《浣纱》《窃符》《投笔》《绣襦记》《还魂记》《桃笑记》《乾坤鞘》《全家福》《红门寺》《金雀记》《鸣凤记》《千金记》《种玉记》《草地》《拜金》《笔歌》《滚楼》《铁莲花》《香联串》《销金帐》《卖胭脂》《桂花亭》《锁云囊》《铁弓缘》《桂花亭》《葫芦架》《双麒麟》《乌金记》《目连救母》《琵琶记》《西厢记》《寻亲记》《目连戏》《荔镜传》《梦中缘》《界牌关》《浔阳江》《跳墙》《庙会》《卖胭脂》《桃花影》《七美图》《八美图》《碧玉塔》《碧玉狮》《梧桐影》《姣红传》《鸳鸯影》《桃花艳》《载花舲》《反唐》《闹花丛》《文武元》《倭袍》《摘锦倭袍》《双珠凤》《摘锦双珠凤》《同拜月》《绿牡丹》《皮布袋》《弁而钗》《芙蓉洞》(即玉蜻蜓)、《唱金瓶梅》《乾坤套》《紫金环》《八段锦》《奇团圆》《岂有此理》《清风闸》《更岂有此理》《丝涤党》《何文秀》《三笑姻缘》《花灯乐》《凤点头》《怡情阵》《两交欢》《一片情》《同枕眠》《巫梦缘》《金石缘》《灯月缘》《锦绣衣》《一夕缘》《锦上花》《一夕话》《五美缘》《月月环》《万恶缘》《云雨缘》《天豹图》《梦月缘》《天宝图》《邪观缘》《蒲芦岸》《七义图》《何必西厢》《唱金瓶梅》《姣红传》《七美图》《八美图》《紫金环》《牡丹亭》《载花舲》《闹花丛》《倭袍》《摘锦倭袍》《同拜月》《皮布袋》《弁而钗》《奇团圆》《清风闸》《八段锦》《文武元》《双珠凤》《摘锦双珠凤》《绿牡丹》《芙蓉洞》(即《玉蜻蜓》)、《碧玉塔》《碧玉狮》《锦绣衣》《乾坤套》《岂有此理》《换空箱》《双凤奇缘》《白蛇传》《荆钗记》《逼宫》《惨睹》《借茶》《裁衣》《斋饭》《晋阳宫》《打樱桃》《瞎子捉奸》《淤泥河》《换妻》《大红袍》《卖胭脂》《挑帘裁衣》《茶坊比武》《来唱》《下山》《翠屏山》《海潮珠》《晋阳宫》《梵王宫》《关王庙》《巧姻缘》《瞎子捉奸》《双钉记》《双摇会》《截尼姑》《五福堂》《洞宾三戏白牡丹》《来唱》《送灰面》《翠屏山》《双钉记》《巧姻缘》《双望郎》《拔兰花》《杀子报》《仍还报》《冤还报》《孽缘报》《善恶报》《瞎子算命》《打斋饭》《百花》《双沙河》《杀皮》(即《万安情》)、《赠剑投江》《巧洞房》《崔子杀妻》《青纱帐》《错杀奸》《小上坟》《月中情》《金镯记》《火烧第一楼》《水火报》《大闹天津府》《大闹杭州府》《大闹嘉兴》《万法扫北》《八蜡庙》《赵家楼》《青枫岭》《浔阳楼》《武十回》《三上吊》《绿牡丹》《鸳鸯楼》《杀嫂》《刺媳》《盗甲》《劫狱》《荡湖船》《明末遗恨》(即《铁冠图》)、《大别妻》《打斋饭》《来唱》《巧洞房》《割发代首》等,以和装关羽诸戏装孔子及关羽诸戏。
此外,清季收缴销毁了数不清的小本“淫词唱片”,其中,不少曲目已发展成民间小戏,如《拷红》《妙常操琴》《拾玉镯》《送花楼会》《志诚嫖院》《王大娘补缸》《文必正楼会》《小尼姑下山》《哭沉香》《刺马传》等等,这些小戏亦在禁演、禁唱之列。
【以下文字所辑剧目与以上有相同或雷同者不再复录】
二、王利器先生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一书谈到,明代刊本的诸多戏曲传奇、小说,在清代被列入禁毁或部分禁毁之列的为数可观。其中,许多书籍在民间流传极广,书中的故事情节多被民间艺人编成戏曲,以不同剧名演于民间舞台。如《水浒传》《金批三国》《红楼梦》《金瓶梅》等这类大部头书中的故事,就演绎出《杀惜》《杀嫂》《刺婶》《小宴》《撕扇》《送酒》《葡萄架》等无数所谓色情、凶杀戏。这些戏则多被清廷禁毁。仅择录部分有影响的禁书、禁戏名目如下:
《封神榜》《平妖传》《隋唐》《水浒传》《金批三国》《红楼梦》《金瓶梅》《倭袍》《四声猿》(包括《狂鼓吏渔阳三弄》《女状元辞凰得凤》)、《双珠凤》《绿牡丹》《弁而钗》《拍案惊奇》《玉蜻蜓》《乾坤套》《九美图》《空空幻》《文武香球》《蟫史》《十美图》《五凤吟》《龙凤金钗》《二才子》《百鸟图》《刘成美》《绿野仙踪》《换空箱》《一箭缘》《真金扇》《鸾凤双箫》《探河源》《四香缘》《锦香亭》《花间笑语》《盘龙镯》《琇球缘》《双玉燕》《双凤奇缘》《双剪发》《百花台》《玉连环》《巫山十二峰》《万花楼》《金桂楼》《钟情传》《合欢图》《玉鸳鸯》《白蛇传》《牡丹亭还魂记》《绣襦记》《丹桂记》《西楼记》等。
三、王芷章先生《中国戏曲漫谈》(中国戏曲学院资料室藏油印本)中亦谈到,清代禁毁书籍中有很多明代的戏剧故事、传奇,其中不少故事被民间艺人编成戏曲搬演,亦成为禁戏:
《槐阴记》(即《董永遇仙记》或《双麒麟》),《琴心记》(即《琴挑》),《娇红记》《白蛇记》《灌园记》(即《秋翁遇仙》)、《玉玦记》《红蕖记》《题红记》(即《宫墙流红》或《红叶题诗》)、《包龙图断歪乌盆传》(即《乌盆计》)、《红梨记》《梁山伯祝英台》等。
四、周志辅先生著《几礼居杂著拾遗》(加拿大温哥华华人图书馆藏手写复印本一册,系其女儿捐赠)中提到他所见过的一些明、清刊本戏剧传奇的书目,如明刊《绣像传奇十种》《一笠庵四种曲》《锦曲大全》《大雅堂杂剧》等等。这些丛书和一些单本传奇曾遭清代禁毁。(但文中所谈泛泛,并无明确依据。)现择录如下:
《绣像传奇十种》(含《荷花荡》《凤求凰》《喜逢春》《长命缕》《四大痴》《鸳鸯棒》等),《一笠庵四种曲》(含《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三报恩》)、《石点头》《小青娘》《一捧雪传奇》,《锦曲大全》(含《和尚弄尼姑》即《思凡下山僧尼会》)、《大雅堂杂剧》(含《五湖记》《高唐记》即《云雨巫山》)、《吴骚集》《鹦鹉记》《还带记》(即《裴度还带》)、《玉玦记》《投桃记》(即《投桃报李》)等等。
五、赖咏先生编《明清善本禁毁小说大系》所收篇目均为明、清禁毁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以世情小说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为主,不少故事情节曾被民间班社搬演,少不得杂以色情荒唐的表演,而被列入禁戏。
《隋炀帝艳史》(含《问病逼宫》)、《醋葫芦》(即《醋海波澜》)、《空空幻》《国色天香》《欢喜冤家》(即《巧姻缘》)、《风月鉴》《玉娇梨》《十二楼》《玉楼春》《两交婚》《生花梦》《玉蟾记》《飞花艳想》《肉蒲团》等等。
六、丁汝芹老师著《清代内廷演戏史话》(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提到:清宫演戏剧目大致分为应节戏、万寿戏、喜庆戏、传奇戏、外邦朝拜戏和宫本大戏、玩笑戏、民间杂剧等等。剧本多出于翰林院之手,为宫中专有剧目,只限宫内搬演,不得外传,民间班社更不得滥演,否则罪为潜越。晚清时节,宫外艺人要想把个别剧目移到宫外搬演,是要得到内廷特别恩准方可(见王瑶卿《请宫演戏点滴》)。因此,对民间来说宫中剧目无异禁戏一般。如下择录部分宫本剧目:
连本大戏《劝善金科》(即《目莲救母》)、《升平宝筏》《鼎峙春秋》(即《三国演义》)、《昭代箫韶》(即《杨家将》)、《忠义璇图》(即《水浒传》),《锋剑春秋》(即《隋唐演义》)、《封神天榜》(即《封神榜》)、《楚汉春秋》《阐道除邪》《征西异传》《铁骑阵》《佛旨度魔》《兴唐传》《天献太平》《天花集福》《寿祝万年》《玉女献盆》《古迹岗》《神虎报》、单本戏《贾家楼》《乔打扮》《思凡》《小妹子》《玉堂春》《界牌关》《西游记》《混元盒》《盘丝洞》《蝴蝶梦》《普天乐》(即《铡判官》)、《花鼓》《逢人说拐》《懒妇烧锅》《铁公鸡》《八大拿》(即《蚆蜡庙》《鄚州庙》《薛家窝》《殷家堡》《河间府》《东昌府》《霸王庄》《落马湖》)等。
七、田淞先生《“京剧汇编”工作拾遗》(手写日志残篇)记载:1956年,傅惜华、吴晓铃、阿英等人曾将数十部珍藏明刊本戏剧传奇,借给编辑部整理旧剧参用。田淞先生《日志》中有手抄《目录》一份,其中有前代禁书、禁戏名目如下(可参看傅惜华著《明清传奇提要》一书):
明万历博古堂刊《元曲选》(含《钱大尹智宠谢天香》《调素琴王生写恨》《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淮河渡波浪石尤风》)、明万历顾曲斋刻《古杂剧》(内含《望江亭》《对玉梳》《香囊记》等),《李丹记》《笔花楼新声》《一见赏心》、明万历刊《瓶笙馆修箫谱》《红树梦荫》,明万历刊本《鸳鸯绦传奇》《怡春锦》《弁而钗》《写风情》《双莺传》《风流冢》《不了缘》等。
八、王大错先生《戏考》(UBC大学亚洲图书馆藏1932年中华图书馆印行)剧评中谈及,《三杀》《三小》《三打》诸剧在清末屡遭地方禁止:
《三杀》(即《杀惜》《杀嫂》《杀山》):《三小》(即《小上坟》《小放牛》《小登科》);《三打》(即《打花鼓》《打面缸》《打砂锅》);《三双》(即《双沙河》《双背凳》《双别窑》)及《十二红》《蝴蝶梦》《五更天》等等。
九、胡沙先生《评剧简史》(中国戏剧出版社出1960年版)称:自评剧在光绪末年诞生之初,它的很多剧目屡遭地方禁演,如;
《花为媒》《通州奇案》(即《油坛记》《杀子报》),《王少安赶船》《王定保借当》《珍珠汗衫》《独占花魁》《黄氏女游阴》《大劈棺》《马寡妇开店》《枪毙小老妈》等。
综上所述,系笔者集录的一些清代曾遭禁止的戏剧(或禁书),不足全貌,相信日后会有更多的发现。
本书所辑“禁戏图像存录”由六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历代珍本中的木版插图;择取内容为清代禁毁的戏曲、传奇、话本、唱本中的剧目。
第二部分,为清季民间刊行的、曾被政府明令禁演(包括傍及的)剧目的木版年画。
第三部分,则是本人搜集到的《清宫戏画》。择取内容,一为严禁民间搬演的宫本大戏,二为部分民间禁演而宫内不禁的剧目。
第四部分,是本人收藏的国内、外烟草公司在清末民初出版发行的,有关禁戏内容的香烟画片。
第五部分,系清代末年及民国初年拍摄的、有关禁演剧目的老照片。
第六部分,为清代有代表性的、上面绘有禁戏内容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全书共录入单色、彩色图画约计一千幅。
在搜集这些“图存”的过程中,笔者得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简称UBC)亚洲图书馆代理副馆长刘静女士的大力帮助,她将该馆珍藏的珍本、善本图书,以及傅惜华、吴晓铃珍藏戏剧史料的影印件全部取出,供笔者选择拍照。有些善本插图十分珍贵,尽管对其“曾在清代遭到禁毁”的论断尚为孤证或有争议,笔者亦不忍割舍,特在前文简单说明依据,将插图录入存案,以备日后方家细考。
我的师友出版家、台湾汉声出版社总编辑黄永松先生知道我正在搜求禁戏史料,遂将他的精心之作——《戏出年画》慷慨寄送。本课题的召集人、四川大学丁淑梅老师为了支持《禁戏图像存录》工作,组织了她的学生在当地图书馆搜集了许多木版年画资料。本人亦从自己收藏的清末民初国内、外出版的香烟画片、戏曲老照片和本人编纂的《清宫戏画》中,选出部分精华编入。
民间工艺美术品资料相对好寻一些,所以,只选一些代表性的剪纸、皮影、刺绣、木雕等作品辑入。草成这部《禁戏图像存录》,一方面作为《清代戏曲禁毁与管理研究》课题的图注;同时也可以为清代“禁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必要的佐证。
当然,因笔者的视野所限,所编《禁戏图像存录》必有许多不足和疏漏,深望专家、同好予以教正和补充。在此,特向中国书史、版画史专家周心慧、陈坚、马文大及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史专家王树村诸先生的研究,致以诚至的感谢。
李德生
写于温哥华寓中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