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5辑·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美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读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有感

阎国忠

对于一个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党,文学艺术的地位与评价标准是确定了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重申了我们党在文艺工作上一贯的立场和大政方针,这就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将人民当作文艺表现的主体,将爱国主义当作主旋律,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不过,由于时代不同了,文艺所肩负的使命也不同了,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突出地强调了“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深化、强化了这样一些观念:第一,由于经济大潮的冲击,文艺界一些人迷失方向,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了偏差,这是当前制约文艺繁荣发展的主要问题。讲话一针见血。“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个老问题?为什么一些人还会迷失方向?因为没有经得住市场的诱惑,做了市场的奴隶,自己首先陷入低俗、欲望和感官享乐中。所以为什么人的问题不仅事关文艺的发展繁荣,而且事关文艺工作者自身的修养和品格。第二,讲话强调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表达了党对文艺工作者的崇高期望。文艺工作者不应降低身价,成为卖艺者,成为游乐场上的混混和赌徒,而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历史的先行者和引领者。而这样,文艺工作者就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做他们的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艺观。一个视野不能超越自己和自己那点私利的人怎么可能去做灵魂的工程师呢?第三,所以要强调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艺观,是因为一些人正是在这些方面迷失了方向。我们有五千年之久的辉煌历史,有历经苦难而不屈的民族,有正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奋进的国家,我们的文艺不应该没有骨气,不应该没有底气。但是,不幸的是,我们的某些文艺工作者,就是没有骨气和底气,在他们的笔下,历史常常是被颠倒了,民族常常是被丑化了,国家常常是被践踏了。记得一位大腕在一次讲演中,竟将全部历史描述成富人与穷人争夺财富的斗争,忘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亿万人参加的轰轰烈烈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一次以“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为根本目的的伟大的社会变革。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正确地书写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和肩负起文艺工作者的责任?第四,文艺工作者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艺观,去发现和描写一个真实的、合理的世界,而且要将真、善、美当作永恒价值去追求,去揭示和彰显自然美、生活美和心灵美。真、善、美是三位一体的整体,自然美、生活美、心灵美是世界的几个侧面,能够从整体上和联系中去追求是需要一种思想和道德修养的。古罗马文艺批评家贺拉斯说:如果你要感动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普洛丁说:如果你要欣赏太阳,必须有一双能够欣赏太阳的眼睛。文艺工作是崇高的、神圣的,因为它所面对的是崇高、神圣的事业,能够描述这个事业的必然是那些具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心灵的人。第五,基于这样的道理,讲话突出地强调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问题。什么是中华美学精神?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一个课题。我理解是指渗透在中华文化中,包括政治、经济、道德、宗教、习俗中的美学精神。对于文艺来讲,首先就是“文以载道”或“文以明道”的精神。道,既是“泛爱众而亲仁”之道,也是“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之道;既是“游方之内”之道,也是“游方之外”之道;既是“充实之谓美”之道,也是“空无”“虚静”为美之道;既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道,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道。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不可以没有当代价值观念的支撑,同时不可以没有中华美学精神的涵养。

显然,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是针对文艺工作的,也是针对美学的。“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既是文艺工作者的任务,也是美学研究者的责任。美学如何融入现实生活中去?这是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讲话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方向,而且做出了示范。美学必须具有当代性,将宣扬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自己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必须具有批判性,将那些背离我们时代,玷污我们国家和民族,抹黑我们历史的作品送上美学的审判台;必须具有理想性,将真、善、美当作自己的最终追求,高扬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同时,美学必须在宏扬中国文化精神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中汲取营养,并充当它的发掘者、阐释者、推动者。我相信,讲话为美学步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