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研究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说明
1.研究文献综述
研究乡绅所将涉及的文献较多,有正史类、政书类、笔记小说类、明清地方志、文人文集、民间文书如族谱等。
正史类即以二十五史为主,这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文献,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都在这二十五史中。对于本课题而言,《明史》和《清史稿》是特别所倚重的材料,明清时期的基本史况在这两部正史中。
政书类基本的史书是《明实录》和《清实录》,其中既有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史料,也有一些全国各地的具体的状况。此外,还有地方政书,如康熙年间的文书汇编《西江政要》(江西省图书馆藏)、道光三、四、五年的文书汇编《西江政要》(江西省图书馆藏),其中记载了诸多地方施政措施和当时社会状况,有许多涉及宗族和乡绅,是研究明清宗族和乡绅的重要史料。
明清时期有许多文人所写的笔记小说,其中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但笔记小说主要作品多为长三角的江南一带文人所写,多为反映江南一带的社会状况,其中也有涉及江西的状况,所以也是研究明清乡绅所倚重的史料。
地方志是必不可少的文献,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中记载有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比如科举名录,是研究乡绅产生的重要文献;人物传,是研究乡绅事迹的重要文献;艺文志的文章,记载了县域内方方面面的情况;学校志,记载了官办学校教学情况及学校的兴办与乡绅之关系;书院志,反映了乡绅办书院的情况;几乎地方志的方方面面的内容都牵涉到乡绅,所以,地方志是研究乡绅最重要的资料。目前,国内所存明代江西方志主要是天一阁藏本。天一阁现存明代江西11部县志,9部修于嘉靖,1部修于正德,1部修于隆庆;存有14部府志,7部修于嘉靖,5部修于正德,1部修于隆庆,1部修于弘治。已从天一阁散出的7部县志和两部府志中,也是除两部县志分别修于永乐和嘉靖年间外,其他5部县志和两部府志都修于嘉靖年间。另外,林庭所撰《江西通志》(已散出,见四库存目丛书)及王宗沐所撰《江西大志》也都是撰修于嘉靖时期。此外,还有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日本藏罕见方志丛刊》中有万历年间刊本《吉安府志》和万历年间刊本《南昌府志》。现存清代江西的地方志较多,有300多种,汇聚在台湾成文出版社版《中国地方志丛书》中;也有未收入此“丛书”者,如光绪二十五年刊本的《江西通志》(后收入凤凰出版社《中国方志集成》),道光三年《宜春县志》,藏江西省图书馆。此外,还有1982年江西省博物馆整理印刷的、民国年间江西学者吴宗慈修纂的《江西通志稿》。这些都是研究明清乡绅必不可少的文献。
文人文集中的文章中,有大量记载人物事迹的“墓志铭” “行状”等,既讲述了个人事迹,还往往会讲述到其祖上迁徙情况,所以,既是研究乡绅的重要史料,还是研究移民和宗族形成的重要史料。在元明清文人文集中还有大量的族谱序,对研究宗族的形成和乡绅的宗族背景有重要史料价值。现存宋元明清江西文人文集主要保存在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和续修四库全书中,为研究乡绅重要的依据资料。
民间文书,主要是族谱,记载了一个宗族的世系即人口传续状况,同时,记载宗族这一群体的状况。明清时期,宗族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单位,所以,族谱对于研究社会史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是如何运转的,反映在族谱中;而宗族的运转又与乡绅分不开,所以,通过族谱资料可以研究乡绅与社会的关系、宗族与乡绅的关系,乡绅的产生等。江西在明清时期是一个宗族兴盛之区,各宗族都修有族谱,但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之后,许多族谱被毁,但在江西民间仍然存有大量老谱;20世纪90年代曾兴起过一股修谱热潮,又纂修了许多族谱,这些新谱中存有许多老谱资料。在江西省图书馆存有300多部清代江西的族谱,以赣西萍乡、宜春地区的居多。在上海图书馆存有500多部清代江西的族谱。在江西各市县档案馆和图书馆都保存有一些清代的族谱。这些以族谱为代表的民间文书,是研究明清乡绅的重要资料。
2.研究方法说明
史论结合法。本课题将主要依据史论结合的方法来展开研究,将展开爬梳二十五史、明清政书、明清笔记小说、明清江西地方志、清代族谱等,将与明清江西相关的资料,尽可能多地找出来,进行分析论述明清江西乡绅的各种相关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总结。此方法也可称为实证法或文献研究法。
田野调查法。为收集民间文献,如民间所存族谱,及为了寻找宗族个案进行分析,本课题将进行一些田野调查,到民间去搜集有关宗族与乡绅的相关材料,特别是选取一些有代表的宗族和村庄进行田野调查,如安义千年古村、“千古一村”乐安流坑、万载县辛氏宗族等。
计量分析法。本课题将对明清江西的各区域的进士、举人、贡生、监生等进行一些计量分析,以说明乡绅的产生与地区间的分布。本课题还将选取宗族个案(如万载县辛氏宗族)在明清时期所产生乡绅进行有代表性的分析,既比较明清两代乡绅的产生,也比较乡绅的种类等。
比较研究法。本课题将对明清江西的乡绅和国内其他一些地区的乡绅的特点进行比较,以更好地说明明清江西乡绅之特点。对江西区域内明清两代乡绅也将进行一些比较研究。
[1].日本学者寺田隆信在1981年的“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论文《关于“乡绅”》中谈道:“‘乡绅’一词,在宋代的文献即已出现,然而,作为固定史料用语则是明代,特别是明代中期以后的事。”对于“乡绅”一词出现在宋代何种文献,该作者未提及。见《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年版,第258页。
[3].(清)吴玉搢:《别雅》卷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2册,第725页。
[4].(清)吴玉搢:《别雅》卷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2册,第725页。
[5].(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注疏》卷四三《杂记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册,第196页。
[6].(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年版,第99页。
[7].载《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1期。
[8].(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七四《史可法传》,第8573页。
[9].《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35册,第661页。
[1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2册,第24页。
[1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2册,第383页。
[1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4册,第385页。
[1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4册,第259页。
[1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2册,第502页。
[1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2册,第194页。
[16].《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4册,第319页。
[17].《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08册,第412、492页;第509册,第479页。
[18].《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5册,第198页。
[19].《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04册,第110页。
[2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2册,第347页。
[2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30册,第255页。
[2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63册,第181页。
[2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7册,第580页。
[2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09册,第528页。
[2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45册,第494页。
[26].《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58册,第410页。
[27].《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8册,第302页。
[28].《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84册,第599页。
[29].《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30册,第321页。
[3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8册,第190页。
[3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0册,第374页。
[3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5册,第467页。
[33].转引自《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2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14页。
[34].《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2页。
[35].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6页。
[36].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9页。
[37].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23页。
[38].《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62册,第105页。
[39].《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2册,第91页。
[4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2册,第349页。
[4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23册,第271页。
[42].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6页。
[43].《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2册,第349页。
[44].《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16册,第385页。
[4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53册,第44页。
[46].《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6册,第320页。
[47].《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51册,第360页。
[48].1940年日本学者本村正一在《史渊》第24号上发表了《关于清代社会绅士的存在》一文,率先以绅士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绅士的构成、政治立场、经济地位等,来解读中国地方社会,从此,日本学术界出现“绅士研究热”。根岸佶、佐野学等一些学者随后或出版专著或发表论文,以绅士为切入点分析中国社会;到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术界由绅士的解读过渡到了乡绅的解读,对中国社会中乡绅这一群体及其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展开了很多的论述。参见巴根《明清绅士研究综述》,《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
[49].载《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
[50].载《清史研究》2004年第4期。
[51].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52].载《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53].载《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54].对于这些问题的具体研究,可参见郝秉键《日本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清史研究》2004年第4期。
[55].主要研究成果可参见常建华《日本八十年代以来明清地域社会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
[56].巴根:《明清绅士研究综述》,《清史研究》1996年第3期。
[57].载《清史研究》2007年第2期。
[58].具体的观点见郝秉键《西方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清史研究》2007年第5期;及巴根《明清绅士研究综述》。
[59].《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明清与近代史组)》,台北:“中研院”1989年版。
[60].载日本版《明代史研究》第27号。
[61].费孝通:《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62].费孝通:《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9页。
[63].历史研究编辑部编:《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1987年版。
[64].分别载《求索》1989年第1期,《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65].载《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66].载《求索》1992年第3期。
[67].参见吴佳佳《绅士的内含》,《安徽文学》2006年第8期。
[68].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9].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0].载《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71].载《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72].贺跃夫:《晚清士绅与近代社会的变迁——兼与日本士族比较》,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3].贺跃夫:《清末广东士绅与辛亥革命》,载《辛亥革命史丛刊》第九辑,中华书局1997年版。
[74].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页。
[75].秦文:《传统视角下士绅群体的法律人角色与民间自治——以浙江士绅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76].《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7].王先明:《乡绅权势消退的历史轨迹》,《南开学报》2009年第1期。
[78].载《文史知识》1993年第2期。
[79].载《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9期。
[80].载《研究生法学》2009年第10期。
[81].载《文化学刊》2007年第5期。
[82].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83].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1期。
[84].载《法学家》2010年第6期。
[85].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86].任昉:《明代的乡绅》,《文史知识》1993年第2期。
[87].王善飞:《明代江南乡绅与政治运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1期。
[88].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法学家》2010年第6期。
[89].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90].可参见施由明:《论乡绅与地域社会秩序——以明代吉安府为中心的考察》,《农业考古》2012年第2期。
[91].(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巻三〇《墓表·族弟仲穆墓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9册,第54页。
[92].(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巻三九《墓表·止斋陈先生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9册,第179页。
[93].(明)王直:《抑庵文集》后集卷二七《墓表·郭公子齐墓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2册,第96页。
[94].(明)王直:《抑庵文集》后集卷二七《墓表·义民胡有初墓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42册,第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