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波”8604部队本部机构和驻地
关于“波”8604部队本部机构情况,1939年至1943年在该部队服役的老兵丸山茂在1993年撰文回忆说:
当时我是广州“波”8604部队第一课细菌检验班的班长……
“波”8604部队本部的编成,设置有总务课,是后勤保障、人事、财务管理部门,由熊仓卫生少佐任课长。
第一课,是细菌研究课,由沟口军医少佐任课长。本课下设庶务班、研究班、检验班、培养基班、消毒班和动物班,共约80人,其中将校官10人,中国劳工7人。
第二课,从事防疫给水研究,江口(丰洁)军医少佐任课长。
第三课,从事各种传染病治疗的研究,由小口军医少佐任课长。
第四课,从事鼠疫菌培养和病体解剖,渡边军医少佐任课长。该课是用铁丝网围起来的,禁止与外部人员一切交往。食住等一切生活都在里面进行,很可怕,只有晚上点灯时才能看到里面的一些情况,里面的棚子里挤满了煤油桶。有时从外面运来很大的行李,连哨兵也不能看到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第四课地下室有很多用福尔马林浸的尸体,第四课课长每天都进行解剖。
第五课,是器材供应部门。[15]
由上可知,“波”8604部队本部下辖6个课,各司其职。显然,第4课即“从事鼠疫菌培养和病体解剖”的课,其地位在“波”8604部队内较之其他各课更为重要,警备森严,更加神秘。应当说这与日军各细菌战部队都将鼠疫菌作为细菌战的主要武器有直接关联。
“波”8604部队最初的也是最终的驻地应当是在广州市内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内,有若干资料证明这点。
广东本土学者沙东迅说,“波”8604部队的“大本营设在原广州百子路中山大学医学院(当时该大学已迁往后方),即现在的广州中山二路74-76号中山大学医学院及附属一院里”。[16]日本糟川良谷先生提供的日文的《华南派遣军波字第8604部队战友名簿》中也说,进入广州市后,“在中山大学医学院设置本部”。[17]
日军占领广州后,之所以把中山大学医学院校址作为“波”8604部队的大本营驻地,是因为那里是十分合适的地方。该校有现成的实验室、化验室、解剖室、教室、宿舍等基本设施,而该校当时已迁往后方,校内非常空虚,交通方便,离市中心不远,条件优越。[18]
广州本土另一位学者谭元亨说:“波”8604部队在广州的大本营是中山大学医学院,“没有比用一所现成的医学院更驾轻就熟的了。一切设备均可以利用,而医学院的格局,又可以用医学实验把任何罪行掩饰下来”。[19]
“波”8604部队士兵丸山茂回忆当年的情景,提供了一幅本部的平面草图(见图1-2)。
“波”8604部队进驻中山大学医学院后其内部是怎样布局的呢?中国国内最早开始研究“波”8604部队细菌战罪行的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郭成周、廖应昌研究员认为是这样的:
该部队本部和1课(细菌检验科)驻中山大学医学院图书馆。该图书馆处于该校中心地带,两层楼,有地下室。部队长宿舍也在此楼,占用了我国知名教育家前中山大学校长邹鲁先生的宿舍。图书馆西侧是“波”8604部队第5课(供应科)及士兵宿舍(丸山茂的住处),这是原中山大学医学院微生物教室。当时中山大学医学院微生物科是广州唯一的疫苗制品所,它有大量生产细菌的条件,也是“波”8604部队选择此处的原因之一。图书馆东侧有病理解剖室(原“波”8604部队士兵井上睦雄证言提到此圆形阶梯教室,还有地下室,储存尸体、标本等)。专门研制细菌武器(大量生产鼠疫跳蚤和进行人体试验)的第4课在何处?应当在中山大学医学院东侧隔一条马路的东面,距部队长宿舍约500米左右,是一块高地,即现在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病房大楼处。距离本部较远,比较安全。那么第4课饲养大量老鼠和跳蚤又在何处呢?应当是在北墙外隔马路的北侧小土丘上的一座三层楼房(目前已加高至五层,加长两倍,是一肿瘤医院)中,楼前有一木杆上曾挂过“波8604部队”的牌子。[20](见图1-3)

图1-2 “波”8604部队本部驻地平面图(丸山茂提供)
图片来源:沙东迅:《侵华日军在粤细菌战毒气战揭秘》,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5页。

图1-3 广州伍汉持纪念医院旧址(后为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图片来源:沙东迅:《侵华日军在粤细菌战毒气战揭秘》,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9页。
这是郭成周研究员在1995年亲赴广州,与沙东迅教授、丸山茂等一起实际踏勘,并采纳了中山大学医学院一些知情者的访谈资料后对“波”8604部队原驻地各机构平面布局的复原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