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黑暗:塞西尔·罗得斯殖民事业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绪论

一 本书的研究旨趣

本书的研究内容在学科范畴上隶属世界史学科下辖的非洲史领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史的研究和教学在我国学界属于冷僻学科,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历经前辈学人半个多世纪的无私奉献和筚路蓝缕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较之世界史学科中其他地区史的研究,我国非洲史的研究仍然可以说非常薄弱。[1]例如,虽然自1980年就成立了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在全国一些高校历史系也陆续开设了非洲史课程,有的学校还专门设立了非洲史硕士点乃至博士点,但总的来看研究方面还面临着许多不足之处。首先,该领域一些学者的着眼点较为宏观,这就导致了本学科研究领域中通史类著作和作品较多的状况的出现,而国别史、专题史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薄弱。其次,对于在非洲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的专题研究则不多见。再次,不少学者在研究上还出现了向热点靠的趋势。诚然,从研究内容上看,研究热点问题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不容否认的是,在当前我国非洲史学科的研究现状下,这种氛围对非洲史的研究和发展是不利的。它使我国非洲史学界本来就有限的人力和物力倾斜于某几个领域,这势必对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非洲史的全貌和进程造成不利影响。非洲史本是我国世界史学科中的一个薄弱分支,因此更需要我们从事非洲史研究的学者和同行们把工作做得更加扎实,下苦功、下大力气打好基础研究的平台,尽快缩小与国外同行的差距。

塞西尔·罗得斯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在南部非洲殖民事业的主要策划者和领导者之一,也是在近现代南部非洲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历史人物,曾受到当时英国王室和政府的高度褒扬。英美学界围绕此人的研究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出版了许多研究成果。现在,英国牛津大学还有以其名命名的纪念馆和奖学金,有许多学者仍然在研究他。但是,我国非洲史学界至今还没有一部著作对此人进行过系统研究,在已出版的期刊上针对此人的研究论文也很少。因此,笔者认为通过对塞西尔·罗得斯其人及其殖民经历和殖民思想的深入研究,并将其置于19世纪中后期南部非洲宏观的历史图景下进行观照和考察,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英国殖民者在南部非洲的殖民历史与殖民后果,剖析英国政府的殖民政策,研究其殖民政策与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了解不同阶段的资本主义所采取的殖民政策之间的异同。通过这个微观的个案研究,笔者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更好地理解我国学术界目前关于殖民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命题的讨论,譬如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说”以及在探讨殖民主义的历史负面作用是属于“殖民主义也夹杂着一些消极的东西”还是殖民主义的本质决定等问题上发挥绵薄之力,为我国非洲史的研究和殖民主义史的研究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希望能够以史实为基础,客观地、充分地展现塞西尔·罗得斯这个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复杂性,力争用比较客观和公允的态度来评判其行为。笔者认为,在分析历史人物时任何极端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因为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大师狄德罗所言:人是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现代文学和伦理学都早已注意到这个命题,即人性往往是善恶的组合,承认一个人往往具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任何人都是善恶组合的矛盾体。正是以此为认识基础,本书力戒对历史人物善恶判断的主观随意,而是以事实为依据,把动机和后果统一起来,力争在对塞西尔·罗得斯的评价问题上不流于形式。

二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标

本书通过对塞西尔·罗得斯殖民事业的个案研究以期丰富我国非洲史,特别是非洲殖民主义史的研究成果。扩大研究的视域,摆脱以往的研究思路,即重宏观层面叙事、重通史写作的状况,而把注意力投向个人,以期通过个人的生活、经历、精神活动来反照所处时代的大历史背景,找到二者互动的线索和规律。把目光投向个人,关注具体的人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境遇与命运,将宏大历史建构细化或碎片化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生活史、心灵史,凸显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是我国当代史学工作者的任务和使命。因为,历史毕竟是由人来谱写和塑造的。

(二)研究内容

本书以塞西尔·罗得斯作为研究对象,但并非一部个人传记。而是把殖民主义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范畴,努力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整体结构中,去阐明“中心”国家的发达与“外围”国家的不发达的关系,以南部非洲地区为重点观察对象,研究殖民主义因素对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本书主要以1880—1900年塞西尔·罗得斯在南部非洲的经历为线索,力图在解读和梳理原始材料和其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寻其经济殖民行为与政治殖民行为背后的深层动因,考察二者的互动关系。另外,挖掘塞西尔·罗得斯与英国政府、阿非利卡人、非洲土著部落,以及其他在南部非洲拓殖的国家等的多边关系。此外,还对塞西尔·罗得斯的殖民思想进行了分析。争取梳理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出来,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出塞西尔·罗得斯的殖民经历,探讨其政治理想与实践和在该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正面与负面作用。最后,以此为基础对其做出恰如其分的客观评价。

(三)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书是关于非洲殖民主义史的个案研究,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以塞西尔·罗得斯这个人物作为突破口,以期拓宽我国殖民主义史的研究领域和视野,丰富研究内容,发掘研究深度,为我国非洲史学科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此前,关于塞西尔·罗得斯的专门研究,在国内还是空白。国外的研究中关于其人的传记类书籍较多,但从史学工作者角度进行的综合性研究成果还不多,而且观点上的分歧也较大。本书在解读和梳理原始资料和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努力还原塞西尔·罗得斯的殖民经历,公允评价其事迹和行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分析原始资料的基础上,首次比较系统地剖析研究了塞西尔·罗得斯的殖民思想,并以此支撑对罗得斯的整个殖民事业和经历的诠释,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创新之处。

三 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对塞西尔·罗得斯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研究学者主要集中于英、美两国。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主要如下。

1.资料类

(1)Vindex出版的《塞西尔·罗得斯:其人的政治生活与演讲集1881—1900》(Cecil Rhodes:His Political Life and Speeches,1881—1900,1900)。该书的主要特点是搜集整理了1881—1900年塞西尔·罗得斯的主要演讲文稿,这些文稿比较清楚地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和诉求。在当前塞西尔·罗得斯的信件与文件尚未得到整理与出版之际,显得非常珍贵,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与生活的重要的原始资料。(2)罗得斯生前挚友、英国著名报人W.T.斯蒂德编辑出版的《塞西尔·约翰·罗得斯的最后的遗嘱》(The Last Will and Testament of Cecil John Rhodes,1902)。该书收录了罗得斯最后的遗嘱以及部分罗得斯的信件、演讲内容、谈话和手书内容,因此对于研究罗得斯其人提供了比较珍贵的第一手资料。(3)在牛津大学的罗得斯纪念馆的附属图书馆(the Library of Rhodes House)尚保存有一批涉及罗得斯的文件、书信等原始资料,有的已对外公开。

2.传记类

关于塞西尔·罗得斯的传记种类较多,比较知名的有:(1)李维斯·米切尔著《尊敬的塞西尔·约翰·罗得斯的一生,1853—1902》(2卷本)(The life and times of the Right Honourable Cecil John Rhodes,1853—1902,1910),该书内容广泛,主要基调是对罗得斯事迹的颂扬;(2)菲利普·朱丹著《塞西尔·罗得斯》(Cecil Rhodes,1911),此书作者朱丹曾长期担任罗得斯的私人秘书,对罗得斯十分忠诚。因此,本书的主旨是对罗得斯的颂扬。同时,另一个目的是反击所谓对罗得斯的“不公正、极为邪恶的错误评价”。由于作者与罗得斯的特殊关系,所以在材料的使用上有许多人所不及之处。书中对罗得斯的家庭生活、旅行、与友人的谈话和讨论以及其慷慨与同情心,都有详细与非常熟悉的描写。通过对罗得斯私生活的了解和掌握,朱丹试图探究这位伟大领导者的性格。这本书中的一些材料比较翔实,对于其他的研究者具有十分有益的帮助作用,但书中流露出的浓厚的主观情绪和溢美之词,也是我们阅读该书时必须注意的。(3)巴兹尔·威廉姆斯著《塞西尔·罗得斯》(Cecil Rhodes,1921),该书被认为是有关罗得斯的传记中写得比较好的一部,有一定的学术水准。(4)萨拉·米林著《塞西尔·罗得斯》(Cecil Rhodes,1933),该书是一本典型的传记作品,内容简单,适合读者对塞西尔·罗得斯进行初步了解时阅读。(5)威廉·帕拉莫著《塞西尔·罗得斯》(Cecil Rhodes,1933),这是一本篇幅较小的通俗作品。(6)菲力克斯·格鲁思著《非洲的罗得斯》(Rhodes of Africa,1957),该书出版后有学者指出其在研究上存在错误,作者态度有时怀有敌意,并且在某些解释上牵强附会。(7)洛克哈特和伍德豪斯合著《塞西尔·罗得斯:南部非洲的巨人》(Cecil Rhodes:The Colossus of Southern Africa,1963),该书的特点是采用了一些罗得斯的文件和许多新材料,被认为是比较好的研究塞西尔·罗得斯的著作。(8)约翰·福林特著《塞西尔·罗得斯》(Cecil Rhodes,1976),这本书的特点是作者对以往其他著作中的针对罗得斯的传奇进行了祛魅,他试图对关于罗得斯的传奇进行严肃的评价,尽力客观地揭示这种神话膨胀的原因。以前,人们对罗得斯身上兼有的商人角色与帝国扩张者的角色存在争议,即两者之间孰为目的、孰为手段呢?在该书中,福林特认为,扩张帝国才是目的,而赚钱只是手段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已。他明确对经济决定论者和反帝国主义论者关于罗得斯的论点提出了异议。这一点可以看作是这本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此外,福林特在书中还对罗得斯的性格做了分析,并对他的性格与其事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罗得斯的性格兼备了强烈的自负与自私的双重因素,罗得斯对于留名青史的兴趣异常强烈。福林特进一步分析认为,所谓罗得斯的为白人事业的奉献仅仅是为满足他的私欲服务的。总之,这本书的特点在于破除罗得斯作为一个“伟人”的神话。(9)赫伯特·拜克著《塞西尔·罗得斯先生:其人与其梦》(Sir,Cecil Rhodes:the man and his dream,1977),拜克是罗得斯的朋友,也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师,曾为罗得斯设计别墅。因此,这本书的主观倾向明显,但可作为研究参考。(10)布赖恩·罗伯兹著《塞西尔·罗得斯:不完美的巨人》(Cecil Rhodes:flawed colossus,1987),该书力求对罗得斯在商业与政治领域的活动进行公正的评价。(11)罗伯特·罗特伯格著《建立者:塞西尔·罗得斯及其对权力的追求》(The founder:Cecil Rhodes and the pursuit of power,1988),这是一本内容广泛的作品,其突出特点是作者倾向于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理解主人公的性格。为此,作者还特邀心理分析专家、哈佛大学教授马尔斯·肖进行合作。因此,这本书在方法上是比较新的,另外书中还向读者提供了许多新鲜有趣的细节和材料。(12)苏联学者阿勃伦·戴维逊著《塞西尔·罗得斯与他的时代》(Cecil Rhodes and his time,1988),该书的特点是出自一位社会主义国家学者之手,在分析方法上具有不同于西方学者的特点。因此,此书可与其他有关塞西尔·罗得斯的传记作品共同阅读,对于把握传主的完整形象是有好处的。该书还有一个特点是,作者查阅并引用了许多维多利亚时代的出版物作为素材。

3.内容涉及罗得斯的专题研究类书籍

(1)亨德利·希尔佛斯著《德比尔的故事》(The Story of De Beers,1939)。(2)兰格著《南罗得西亚的反叛:对非洲人抵抗的研究1896—1897》(Revolt in Southern Rhodesia:A Study in African Resistance,1896—1897,1967)。(3)威廉·盖尔著《一个男人的幻想:罗得西亚的故事》(One man's vision:the story of Rhodesia,1976)。(4)阿瑟·琼斯著《罗得斯与罗得西亚:白人对津巴布韦的占领,1884—1902》(Rhodes and Rhodesia:the white conquest of Zimbabwe,1884—1902)。该书篇幅很大,接近700页,时间跨度从1884年英国人来到贝专纳兰开始到1902年罗得斯逝世及英布战争结束为止,作者详细描述了津巴布韦被白人殖民占领的过程和细节。该书的一个特点和长处是,作者不遗余力地首次揭示了许多英国南非公司过去不为人知的内幕。(5)约翰·凯布里斯著《皇冠与特许状:早期的英国南非公司》(Crown and Charter:The Early Years of The British South Africa Company,1974)。该书的特点是主要叙述了英国南非公司最初四年的历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认为公司最初四年充斥着政治与外交事件,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6)沃哈斯特著《1890—1900年间英葡在南非与中非的关系》(Anglo—Portuguese Relations in South and Central Africa,1890—1900)。(7)杰夫·韦特克洛夫特著《兰德大亨:南非矿业巨头的开发与探查》(The Randlords:The Exploits and Explorations of South Africa's Mining Magnates,1986)。(8)南非黑人学者本·武·姆恰利著《罗得西亚:冲突的背景》(1967)。该书的特点是由一位黑人学者(祖鲁族)从黑人民族主义的立场上对罗得西亚(津巴布韦)从19世纪末白人殖民主义者入侵到1965年11月白人种族主义者单方面宣布独立这段历史作了扼要评述,对于我们了解黑人学者对罗得斯及英国南非公司的态度具有参考价值。该书中译本197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9)斯蒂芬·坎弗著《钻石帝国——戴比尔斯公司百年风云录》,该书由新华出版社1998年翻译出版。(10)廷德尔著《中非史》(1970),该书主要叙述了津巴布韦、赞比亚和马拉维的历史,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这三个国家沦为英国势力范围的整个过程。由于作者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从英国殖民地开拓者的角度来写这本著作,因此其部分观点应予以批判阅读。该书中译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

4.论文类

针对罗得斯的比较重要的研究论文有以下几篇:(1)杰夫·布兰尼著《失去的理由:论詹姆逊的袭击》(Lost Causes of the Jameson Raid,1965)。这篇文章对1895年12月29日发生的詹姆逊袭击德兰士瓦的事件进行了研究。文章提出一个问题,罗得斯推动该事件发生的动机到底是什么,是经济原因还是政治原因呢?杰夫区分了当时的两种主要类型的金矿开采公司,一种是开采露出地面矿层的公司,另一种是深层挖掘的公司。杰夫认为后一类型的公司支持袭击行动而前者反对,罗得斯的公司属于后者,因此他认为罗得斯支持袭击活动的原因是经济。(2)费米斯特的论文《罗得斯、罗得西亚和兰德》(Rhodes,Rhodesia and the Rand,1974)。在文章中,较之上文作者杰夫·布兰尼,费米斯特把研究时段拉得更长。他认为罗得斯是以资本家面孔出现的,在许多方面他利用了英帝国主义为其在非洲的私人经济行为牟利。他认为罗得斯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是经济方面的,完全是一个资本主义者的天性使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与我们前面提及的一些学者观点是有分歧的。(3)哈佛教授、心理分析专家马尔斯·肖的论文《塞西尔·罗得斯和他的理想》(Cecil Rhodes and the Ego Idea,1979)。这篇论文的特点是试图从分析罗得斯的心理与性格入手,进而理解其行为。这篇文章的意义还在于在方法上对以后从事罗得斯研究的学者有一定的启示。

(二)国内研究状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殖民主义史在我国学术界基本是一个空白。即使是对外国学者所撰写专著的翻译,也是很少的。就整个国际学术界而言,这个领域的研究也相对落后,过去主要是西方殖民宗主国作过一些研究,大致集中在三个方面:殖民(移民)史、帝国史、海外扩张史,其论点大多是为殖民主义做辩护。因此,开拓这个研究领域,是我国世界史学术界一项迫切的重要的任务。令人欣慰的是,这已逐渐成为一种共识。当前在国内的非洲史研究中,殖民主义在非洲的统治史是对非洲进行研究的几个重点之一。个案研究方面比较薄弱,专门研究罗得斯的著作和论文几乎没有。内容上有所涉及的主要有艾周昌、舒运国、沐涛、张忠祥四位学者合著的《南非现代化研究》一书,在探讨南非现代化的催生剂——矿业革命时,该书对罗得斯在南非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一定研究。何丽儿著《南部非洲的一颗明珠——津巴布韦》,在介绍津巴布韦历史时,对于罗得斯及其英国南非公司对津巴布韦的侵略和殖民统治有过论述。同时,该书也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介绍津巴布韦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著。其他对罗得斯在南部非洲的殖民扩张有所介绍的,主要是郑家馨主编的《殖民主义史(非洲卷)》、艾周昌和郑家馨主编的《非洲通史·近代卷》以及杨人楩著《非洲通史简编》等。此外,内容主要探讨和研究非洲殖民主义并对本篇论文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重要著作和论文还有:

1.高岱、郑家馨著《殖民主义史(总论卷)》,该书内容包括五百年殖民主义的历史进程、西方学术界研究殖民主义的史学概况、殖民主义的分期、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与构成、殖民主义经济特征分析、非殖民化及其影响等。这是一部重要的提纲挈领式的著作。

2.王助民、李良玉等著《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1415—1990)》,对殖民主义在非洲的问题也有比较系统的论述。该书作者认为,殖民主义是西方列强对非西方世界的一种侵略政策,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掠夺财富。

3.李安山著《殖民统治与农村社会反抗:对殖民时期加纳东部省的研究》,该书视角独特,在我国有关殖民主义史的著作中显得很有新意。在战后兴起的新社会史研究中,农村社会反抗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课题。这除了与国际学术界对农民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关,更重要的是战后很多独立的国家是以农民战争或农民反抗的方式赢得政权的。因此,农村地区“叛乱”“骚动”“捣乱”等字眼被赋予了积极意义,或可解释为对统治阶级的积极反抗,或被看作民族主义的有机部分。这部著作对殖民时期的加纳东部省作为个案研究,探讨那里的殖民统治与农民和农村社会的关系,在方法上很有启发意义。

4.孙红旗著《殖民主义与非洲专论》,该书选取荷兰和法国作为特例进行典型剖析,重点探讨西方国家殖民非洲的思想根源与现实动机,以及它们掠夺非洲的手段和策略,是当前比较新的一部研究非洲殖民主义史的著作。

5.另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学理的层面对殖民主义的概念、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

如:高岱的《“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考释》[2]一文,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殖民主义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此外,高岱先生关于殖民主义命题的其他文章还有《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与构成》[3]《论殖民主义体系的终结及其影响》[4]《英、美学术界有关殖民主义史分期问题研究评析》[5]等。林承节的《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几点认识》[6],对马克思的“双重使命”说给予了全面论述,提出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观点。譬如:他认为:(1)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殖民主义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历史进步作用的表现之一。(2)殖民主义对被统治国家在客观上具有社会改造作用。(3)“双重使命”在上层建筑领域的作用。(4)“双重使命”的相互关系问题,即破坏与建设的关系问题。(5)“双重使命”如何实现问题。罗荣渠教授在《现代化新论》[7]中,从“一元多线”历史观出发来论述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作用。他认为,非西方世界特别是亚洲的古老社会,因为缺少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内在力量,因而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早就出现过资本主义的萌芽,但由于“传统结构形成稳定的发展定势,因而即使出现推动大变革的某些条件,也不可能形成突破传统的决定性的推动力。那里向现代化的变革的启动力量来自外部”。这样,殖民主义就成为非西方世界实行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殖民扩张的主要影响就在于它促进现代化的作用。梁志明教授、郑家馨教授等人则认为,应客观辩证地理解“双重使命”说,不能把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看成相互脱节的两个阶段,而应把它看成一个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互动过程,在过程的开端“建设性使命”就寓于“破坏性使命”之中,在整个过程的进程中,“破坏性使命”也同样寓于“建设性使命”之中。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使命中都包含着阻碍和促进两种作用的因素,不能简单理解为破坏性使命起阻碍和消极作用,建设性使命才起促进和积极作用。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反对“双重使命”说。如董小川就在《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理论”再认识》[8]一文中认为,“殖民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什么进步意义”。谢霖在《东方社会之路》[9]一书中认为,“殖民主义统治导致历史的大倒退”。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非洲殖民主义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在研究方法上也比较陈旧,新方法和新思维还运用的较少。许多著作还停留于宏观层面的大叙述上,对于微观和个案的研究着力不够。有关塞西尔·罗得斯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同时,在学理层面上的问题意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以加强所讨论问题的广延度和深度,突出自己的特色和立场。这些都表明当前在殖民主义史的研究领域,我们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也是巨大的。

注释

[1]沐涛:《非洲历史研究综述》,《西亚非洲》2011年第5期。

[2]高岱:《“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考释》,《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

[3]高岱:《殖民主义体系的形成与构成》,《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4]高岱:《论殖民主义体系的终结及其影响》,《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

[5]高岱:《英、美学术界有关殖民主义史分期问题研究评析》,《历史教学》2000年第9期。

[6]林承节:《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几点认识》,《北大史学》第三辑。

[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董小川:《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理论”再认识》,《光明日报》1992年10月10日。

[9]谢霖:《东方社会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