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美学价值主要特点简述
古代北方草原文学对美的追求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区域性、时代渐进性、共生性等特点。
民族性是指古代北方草原文学具有着相异于产生和壮大成熟于农业文明基础上的汉民族文学的草原民族或者游牧民族的美学精神,自先秦的鬼方、戎狄等而至汉代的匈奴、魏晋南北朝的“五胡”,以至于唐代的多元文化相融而出现的“盛唐气象”,延至宋辽金元时期各种草原民族相继崛起而领时代风气之先,出现了古代草原民族文学创作的繁华盛景,直到明清时期草原民族与汉民族相融至深,草原文学的民族性特色渐与时代文化进程相和,其间任何一个时期的草原文学均体现出鲜明的游牧民族的美学风致,民族性成为北方草原文学美学价值的重要部分。
区域性是指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美学追求具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不论是先秦时期的《秦风》,还是北朝的民歌,或是唐代的边塞诗作,草原文学作品中总是沉积着极为丰厚的草原地域特色,或显或隐地体现在主体的表达过程中,体现在对象的倾吐描写中,而且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具有草原文学符号意义的描摹对象,像草原民族赖以生存、壮大的骏马和象征草原民族勇猛善战的“海东青”等,区域性也成为草原文学美学价值的必要组成。
时代渐进性是指草原文学对美的追求体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变化特征,先秦时期的热烈而深沉、博远而庄重,格调古朴、沉雄,其间孕育着人与自然的内在依存关联,但多以汉民族的视野和笔触进行抒写,显现出单一而别样的美学旨趣。汉魏晋南北朝,多元地域、民族文化的亮丽色彩熏染着文学、美学进程,草原游牧文化的壮丽、阔远、阳刚之美尽显,成为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美学精神的浓重一笔。唐代草原文学时代感鲜明,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恣意挥洒,充溢着风雷阳刚之气,张扬着硬朗、刚健、雄阔、有力的草原民族精神,深化了唐代博大雄奇的美学境界。宋草原文学更具文化对撞之美,草原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冲突得到了集中体现,而正是在冲撞的过程中,民族文化交融的魅力才绽放出夺目的光华。西夏民族诗歌是西北民族在文学史上的第一次群体性亮相,民族豪气之美跃然纸上。辽朝契丹文学深具刚健质朴的民族文化之美,金朝女真民族创作“颇多深裘大马之风”。元代北方草原民族的豪壮、包容、率真、开放的草原文化特征充溢于文学的各个角落,对文化的共存、世俗之美追求成为潮流。明清时期草原文学的厚重之美、记录历史之美愈加丰盈。必须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强调了美学追求的渐进发展特点,但并不意味着随着时代的变迁,草原文学的美学核心有了质的改变,事实上,整个古代北方草原文学所体现出的美学精神、美学价值均是对力量之美、自然之美、和谐之美、阳刚之美等草原美学主要特质的不断润染和深化,草原文学的美学本质并没有改变。
共生性是指古代北方草原文学对美的追求呈现出多种美质共存相融的特点。自然美、人情美、民族美等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