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春秋之惊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传

鲁国史官花了200多年,一年一年记录,再经过孔子整理的《春秋》,据说最初的版本有18000字,经过上千年的流传,到今天我们看到的版本,据说只有16500多字,当然我没仔细数过,但大家都这么说。

我们可以看到《春秋》里面常有一些断句,比如突然冒出来两个字,谁也说不清楚是什么意思,这些大概就是在传播的过程中有遗失的例子。

不过,不管是一万几千字,在今天看来,最多算是中篇小说的篇幅,我们随便搜一个原创文学的网站,随便拿一本书,动辄几百万字。据说专业写手一天就是10000字,3年之内就能写1000万字,相对于《春秋》10000多字的篇幅来说,它竟然还写了200多年的历史,平均下来,每一年只有60多个字,那么这60多个字里面又能记录些什么呢?

首先是春、夏、秋、冬。《春秋》有记录四时的习惯,即使一个季节没事,也照样要记录下来,所以60多个字里面首先有4个字“浪费”掉了。

其次还有月份,比如“王正月”“三月”“七月”“十有一月”等,又一大堆字“浪费”掉了。

再次是干支形式的日期,像什么甲申、甲午、乙未等,用来标识某一天的,又“浪费”掉几个字。

还有人物的称呼,像宋公、郑伯、齐侯、卫侯等,尤其诸侯一开盟会就是一长串,又“浪费”掉了。

最后是地名,像石门、中丘、郎等,或者每一个灾祸的名字,像什么大雨、蜚等,又“浪费”掉几个字。

各种情况一刨掉之后,一年下来能够真正用来记事的其实没有几个字,所以《春秋》的记录都是非常简略的,很多时候一个字就是一条记录,可以说是字字千金。即使是在古代,对于这么简略的记录,古人也看不顺眼,甚至戏称它为“断烂朝报”[1]

为什么《春秋》记录得如此简略呢?

我们前面也说过,春秋是中国文字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春秋之前中国的文字是不能直接做事务表达、事务描述的,春秋之后才逐步做到,但也只有到战国末年的时候,文字才真正地能够支撑比较大的作品,像吕不韦的《吕氏春秋》,煌煌几十万字,当然也包括《左传》的十几万字。但要说真正运用自如,那就要到《史记》的时代,也就是西汉中期了。所以在孔子作《春秋》的时代,尽管孔子已经尽力把《春秋》整理成当时最厉害、最强大、最丰富的文字,可是,对于后世来说,它还是太过简略,简略得甚至都没办法阅读。

《春秋》的记录很简略,可是春秋的事情怎么传下来呢?那么多的春秋故事,靠这60多个字怎么可能讲得了?这就要说,秦汉以前的著作都有一个习惯,就是有经有传。

经,丝字旁,传说古人最早是结绳记事,所以这个丝字旁实际上强调的是记录。经往往是很早就被写在竹简上的极简略的文字。

传,传者,传也。传也就是口口相传。

我们可以想象古人怎么来讲《春秋》。讲者拿着记录《春秋》的竹简,抽一根出来一看——「春王正月」,然后开始讲,「春」怎么样,「王」怎么样,「正月」怎么样。讲完了之后,再抽一根竹简出来——「郑伯克段于鄢」,然后开始讲「郑伯」是谁,「段」又是谁,「鄢」在什么地方等。那么,《春秋》的竹简记录就是经,讲者讲出来的内容就是传了。

正是因为传是口口相传,所以不同的人讲,就有不同的风格,这就像我们的评书一样,一本《三国演义》那么多家讲,每家讲的都不一样,而听众有的人喜欢听田连元的,有的人喜欢听袁阔成的,有的人喜欢听单田芳的,不同的版本,不同的人听不同的人传。对《春秋》来说,经有孔子的孔版《春秋》,传则有著名的三大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我们先来讲讲《左传》。《左传》也被称为《左氏传》,据说是出自左丘明之手。

左丘明的生平我们今天所知非常地有限,甚至连他是姓左名丘明,还是姓左丘名明,还是氏左丘名明,都有很多的争论,现在只能大概地猜测他是鲁国的史官。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左丘明应该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因为在《论语》里面有这么一句话: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孔子是以左丘明来对标自己的德行的。也就是说,左丘明是孔子的道德榜样,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左丘明至少是孔子同时代的人,也有可能是孔子的前辈。

虽然我们对左丘明知道得不多,但是左丘明在古代世界非常重要,因为很多著作跟他或多或少都有关联,比如《国语》跟他就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这是个题外话,我们这里不展开,有机会的时候再来介绍。

左丘明将《左传》传给了曾申。这点说起来很有趣,曾申是孔子的弟子曾参的儿子,论述起来曾申是孔子的徒孙,可是他没有学孔版《春秋》,学的却是左丘明的《左传》。由此可见,《左传》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

曾申后来碰到了一个在后世非常有名的同门,这个人叫作吴起。

吴起是卫国人,而且是卫国一个“富二代”的败家子儿,他家里很有钱,可是他喜欢没事到处乱逛,结果就把家给败光了。同乡有人耻笑他,他一怒之下杀了三十几个同乡,于是在卫国待不下去了。吴起跟母亲诀别,他咬着自己的胳膊发誓说:“如果不能封侯拜相,就永不再回卫国。”

吴起离开卫国,跑到鲁国学习,拜在了曾参的门下,后来他母亲去世的消息传到了鲁国,吴起严守自己的誓言没有回去奔丧。但这却让曾参认为吴起这个人没心没肺,最终将他赶出师门。大概是吴起在曾参门下学习的这段时间,跟曾申有交往,所以从曾申那里学到了《左传》。

吴起喜好军事,当时齐国要攻打鲁国,他就自告奋勇做鲁国的将军,带领鲁军抗击齐国。可是偏偏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吴起为了取信于鲁国就把老婆杀掉,鲁国把兵权交给他。吴起带着鲁军大败齐军,一战成名。

可是鲁国很多小人诋毁他说,吴起这个人把同乡干掉了一堆,母亲去世也不奔丧,老师曾参看不上他,为了取信于鲁国竟然连老婆都杀了,这么一个没心没肺的人,怎么能够相信他,怎么能够把兵权长期交给他呢?

所以鲁国国君就对吴起说,您军事手腕让人敬佩,但是我们国家太小,容不下您,您到其他地方去发展吧。

于是,吴起又被鲁国赶出来了。

这个时候,整个天下最具雄才大略的人是战国初年魏国了不起的国君魏文侯。魏文侯正在扩张实力,听说吴起这个人竟然带领弱鲁击败了强齐,他就有心接纳吴起。当时他问他的智囊李悝:“吴起这个人怎么样?”

李悝回答说:“吴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司马穰苴也是一兵法大家,将吴起和司马穰苴并列,是对吴起极高的评价。

魏文侯得到了这样的答案,就立即拜吴起为将。

吴起为将身先士卒,跟普通的士兵同吃同住,从不自己骑马,打仗的时候也是自己背着粮食往前跑,即使是普通的士兵,身上长了背疮,他也会亲自用嘴帮他们吸脓。

当时有一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吴起为自己的儿子吸脓,就在家里面痛哭。她的邻居很奇怪,就说:“你这有什么可哭的?人家是大将军,你儿子就一普通士兵,大将军帮你儿子吸脓疮,这是多大的光荣啊?”

士兵的母亲说:“我丈夫当年就被吴起吸过脓疮,结果打仗的时候不知道后退,最后死在敌人的阵营里。如今儿子又被吸了脓疮,恐怕再打仗就不会回来了。”

吴起为将如此,自然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魏国向西攻占秦国西河之地,向北协助平定中山,大小战役几十次,从无败绩,完全是一个无敌的统帅。

魏文侯去世以后,魏武侯继位。魏武侯有心提拔吴起做魏国的宰相。这时候魏国的宰相是公叔痤,公叔痤同时也是魏国的驸马。他一听说吴起可能要跟他竞争做宰相,那他肯定竞争不过吴起,所以就想了一条毒计。

他跟魏武侯说:“吴起这个人名声不太好,虽然能打仗,但恐怕他有异心,要任命他做宰相之前最好试试他。”

魏武侯就问:“怎么试呢?”

公叔痤说:“这个简单,您只要招他做魏国的附马,如果他愿意就说明他没异心,如果他不愿意,就说明他有可能想去其他国家发展。”

魏武侯一听觉得挺好,可他哪知道这是公叔痤的计啊。

公叔痤这边建议完,回去马上邀请吴起到自己的府邸来,然后公叔痤就求他的老婆也就是魏国的公主,当着吴起的面扇他耳光。

吴起到了公叔痤府上一看,哎,这怎么回事啊?魏国的公主扇公叔痤耳光,噼啪作响,这给吴起留下了一个强烈的印象,魏国的公主太刁蛮了。

转头,魏武侯请吴起过去商量说:“我这儿有个魏国的公主,想让你来做魏国的驸马,怎么样?”

吴起一想,魏国的公主这么刁蛮,将来我娶回家以后可了不得啊,所以就婉言谢绝了。

魏武侯因此认为吴起有异心,把公主嫁给你你都不愿意。做臣子的被国君这么认为,能有好果子吃吗?没有几年的时间,吴起就被魏国赶出来了,由此,吴起就流浪到了楚国。

吴起到楚国的时候,楚国当时也有一位雄才大略的国君,叫作楚悼王。他打算在楚国实行变法正缺人,一听吴起来了,很高兴。可是吴起在楚国并没有太大的威望,所以楚悼王就把吴起放到边境上,给他机会立功。

这时候恰好魏赵两国之间发生了三年战争,赵国打不过魏国,就向楚国求援,楚国派吴起去救助赵国,结果吴起大败魏军,在楚国一下声望大涨。楚悼王借机把吴起召回楚都,任命他做令尹[2]

楚悼王让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吴起大刀阔斧,得罪了很多人。楚悼王虽然雄才大略,可惜寿命太短,吴起刚变法不到一年,楚悼王就去世了,吴起得罪的那些楚国贵族愤怒地在楚悼王的灵堂上追杀他,吴起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抱住楚悼王的尸体,最终还是被乱箭射死。可就是这么一抱,吴起不仅为自己复了仇,还延续了楚国的国祚。因为射他那这些人,把箭射到了楚悼王的身上,于是新君上台第一件事,就开始追究,是谁射箭射到先君的身上,这是大不敬,要抄家灭族,结果一共灭了71家。

以上就是吴起的一生。我们一听吴起这个人,战国初年的名将,大家看重的都是军事方面的才能,可谁又能想到他同时也擅长《左传》?吴起能把整部《左传》背诵如流,他实际上是一个儒将的身份,这也是魏国想让他做宰相、楚国想让他做令尹的原因。

吴起戎马一生,他学到的《左传》,不可能像前面左丘明或者曾申这些人可以开馆授徒,他只能把《左传》传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叫吴期,吴期在吴起死后,仍然受到楚国的礼遇,但是吴期跟他的父亲完全不同,一生寂寂无名,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举动。不过因为吴期仍然在楚国的上流社会,所以结识了很多楚国的名流,其中有一个人叫作铎椒。

铎椒是楚国的太傅,一听太傅就知道这是文化界或者学术圈里的人物,铎椒对《左传》非常感兴趣,他让吴期把《左传》传给了他。铎椒习得《左传》之后,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把《左传》这一套书写成了文字。

这里要插一句,就是前面所有提到的人物,包括左丘明、曾申、吴起、吴期这些人,他们学习《左传》全是靠背诵,因为那时候是没有一本书可以相互传阅的。

也许有人会问,《左传》十几万字怎么能背得下来?

一方面,古人所接触到的书比较少,不像我们现在动不动就是几百万字、上千万字的著作,当时有十几万字的著作已经算很多啦,人活一辈子能看个二三十万字就已经了不得了,已经可以叫作博览群书了。我们今天不是有个词叫作“学富五车”吗?当时可都是竹简,就算是五车换算成现在的纸质书,也就是个稍大的旅行包就装下了。书读得少,自然就容易精,可以整篇背诵也就不足为奇。

另一方面,即使以后世论,比如说像《红楼梦》,六七十万字,算是“大部头”吧,可是茅盾就可以全篇背下来。所以关键取决于学习方法,并不是字数多就一定背不下来。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传承就是靠脑子来记,不是靠笔头儿。当然现在我们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儿,可是古代笔头儿真的不行,一直到铎椒的时代才能够把《左传》落实到文字,这才有了最初的《左传》八卷。

铎椒录出了文字以后,觉得挺光彩,于是就把这本书献给了当时的楚王,楚王拿过来一看,八卷啊,这么多的字!篇幅太长了,这怎么可能读得下去啊?

楚王就跟铎椒说,看看能不能给我弄个节选本,或者缩略本什么的比较好。

于是铎椒又把这八卷进行了缩略,最后缩略成更小的一个版本交给楚王。铎椒还为这个缩略本起了个名叫作《铎氏微》。

但是不管怎么说,铎椒搞出了八卷的《左传》,这是我们现在已知的《左传》最早的成书记录。正是有了成文的版本,《左传》的传播也就更广泛了。这个版本从铎椒传到了另外一个人身上,这个人叫作虞卿。当然虞卿并不是真名,只是他的称号而已。

虞卿是战国时代的一个游士,到处求学、到处求富贵。他最出名的事情就是去见赵王,一见赵王,赵王就赐给他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赵王,就被拜为上卿,所以号虞卿。

由此可以想见虞卿这个人的才学,虞卿不只是才华出众,而且人品也好。虞卿有个朋友是魏国原来的宰相,叫作魏齐,魏齐得罪了秦国的宰相,当然这个事情其实并不是很光彩,我们就不展开说了。可是不管怎么说,魏齐得罪了秦国的宰相那就没好果子吃,秦王想尽办法要把魏齐杀死。

最初,魏齐庇护在赵国的平原君门下,可是平原君被秦王给诓骗到秦国去了。秦王扣着平原君说,赵国如果不把魏齐给干掉的话,那我就把平原君扣住永远不放。这是秦国一惯喜欢用的招数。赵王没办法,就开始追杀魏齐。虞卿听说了这件事,于是挂印封金,跟着魏齐一块逃亡。

虞卿跟魏齐出主意说:“当世之间能够跟秦王抗衡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魏国的公子魏无忌,我们要投靠,也只能去投靠魏无忌。”所以两个人就跑去求见魏无忌。

魏无忌那可是耳目众多、消息灵通,一听说虞卿为魏齐前来求见,就知道肯定不是什么好事,这是烫手的山芋。当时魏无忌犹豫了一下,正好他的智囊侯赢在身边。魏无忌就问侯赢:“虞卿这个人到底怎么样?”

侯赢说:“虞卿这个人我不熟,但他再见赵王就能被封上卿,魏齐有难他能解印捐官,共担大难,这样的人不就是您要接纳的对象吗?如今投到门前了,您连见都不见,这成什么体统?”

魏无忌一听这话说得有道理,于是就派人出去请两个人进来。

可是这时候的魏齐,在外面等的时间太久了,以为魏无忌不打算见他,顿时觉得天地虽大,无立身之处,所以一咬牙,就把自己给干掉了。魏无忌的人出来的时候,魏齐已经横尸当场了。

虞卿看着也是寒心,从此远离官场,跑到山中去修书。他按照《左传》重新汇编了一套书,叫作《虞氏春秋》,也算是历尽平生所学。

除了虞卿之外,还有一位大人物叫作荀卿,我们也叫他荀子。荀子是赵国人,据说是虞卿在赵国的时候,从虞卿手里面习得《左传》。当然,因为荀子后来跑到了春申君的门下,被封为兰陵令,所以也有可能是在楚国习得的《左传》,但是不管怎么说荀子这样的大人物,在习得《左传》之后,又开馆授徒,把它继续传扬天下。

荀子最有名的一位弟子就是李斯,他是秦始皇手下的第一智囊,后来辅佐秦始皇平定六国一统九合。而后世我们运行了上千年的“三公九卿”制度以及小篆体都是出自于李斯之手。

到此,关于《左传》,我们前面说的这些人物,都是当世豪杰,甚至在今天说起来大家还朗朗上口。所以由他们所传出来的《左传》,影响力可想而知,甚至孔门都把他们分批分期不停地在修缮的过程中形成《左传》的文本,也收录了一份,藏在了他们那个墙壁的夹层之中,到后来孔子旧宅被强拆的时候才被挖掘出来。

《左传》影响力如此大,大到甚至像孔子所作的孔版《春秋》跟《左传》完全无法比较。我们细看所有秦汉之前的著作就会发现,里面只要引到《春秋》,这些话在孔版《春秋》里面统统找不到;而在《左传》里面就找得到。可见在秦汉之前的人,他们认为《左传》就是《春秋》,《春秋》就是《左传》。

《左传》不仅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广泛。由于《左传》撰写了大量关于军事方面的描述,有人联想到吴起军事天才的身份,甚至认为这些描述是由吴起增补的,而后世的军方首脑尤其喜欢《左传》。

比如说我们熟知的关羽关云长。《三国演义》里讲他土山约三誓降了曹操,曹操就想把关羽和刘备的两个老婆放在一起,希望他们能够淫乱,结果关羽让两个嫂子在里屋睡觉,他就在厅堂上夜读《春秋》,连续数晚都是如此。

以史而论,关羽夜读的这个《春秋》其实就是《左传》,否则《春秋经》前后不过一万多字,“关二爷”拿着一会儿就读完啦,他能读几个晚上吗?

另外,像平灭吴国的名将杜预也偏好《左传》,他甚至为《左传》作了注,后世称它为“杜注”,“杜注”到今天仍然是研究《左传》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说完《左传》,我们再来说另外的两本书,《公羊传》和《谷梁传》。这两本书师出同源,都是出自子夏之手。

子夏名叫卜商,字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4岁。他在孔子临终前一直伺候在孔子身边。《公羊传》《谷梁传》为什么能出自子夏?恐怕就是因为孔子在治《春秋》的时候,子夏在旁边辅助,他甚至有可能在整个编辑整理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子夏对于孔子治《春秋》的由来和意愿都有非常深刻并且高于同门的理解。

子夏在孔子死后守孝三年,因为跟同门不和,负气出走。到了今天河南安阳一带,也是开馆授徒,据说弟子三百,在河南一带的声势甚至盖过孔子。又是那位魏国的魏文侯,听说子夏这么了不起,就亲自拜子夏为师,所以魏国初年大量的人才都是从子夏这来的,包括帮助魏国变法的李悝。

李悝就是子夏的弟子,李悝著了一本书叫作《法经》,后来商鞅就是拿着《法经》到秦国进行了变法,所以我们可以说,商鞅变法往上一推就会发现其实根是在孔子那儿,当然这是题外话。

再说子夏,年老丧子,把眼给哭瞎了,到了80多岁,自觉身子骨还行,想最后一次到曲阜去祭拜老师,所以组织了一批人,搞了一个“曲阜观光团”,从河南这边往山东走,可是在路上不幸去世。他的弟子想把他的遗体送回他老家——温地,也就是今天河南的焦作——可是在路上遇见了风暴,只好在当地掩埋。所以今天山东有子夏墓,河南有子夏冢。

子夏开馆授徒,讲授《春秋》,他的弟子中有两个习得《春秋》的真传,这两个人一个叫公羊高,一个叫谷梁赤。其实,当时得到子夏《春秋》的不只是这两个人,还有其他人,可是那些人都是口口相传,到最后也没有形成文字,他们口传的版本也就佚失了。公羊高、谷梁赤这两个人在自己的家族之内,不停地传播,一直到汉初,也学《左传》逐步形成文字。

到了汉武帝时代,又出现了一位大牛人,叫作董仲舒。董仲舒就是师从公羊家学的《公羊传》,自己另外搞了一本书叫作《春秋繁露》。董仲舒从《公羊传》里提取出来大一统的思想,这套思想对于汉代的统治非常有意义,也确定了中国从秦汉以下一直到清代的整个统治思想。董仲舒把这套东西进献给汉武帝,所以才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既然是“独尊儒术”,《公羊传》作为儒家正宗,自然一下就跃居成了官学,成了当时最显赫的学问。

这儿我们要多说一句的是,汉代两大牛人,一个就是这位董仲舒,另外一位则是贾谊。贾谊写了《过秦论》,并且提出了“阴法阳儒”的思想,一直到今天“阴法阳儒”仍然在起作用,当然这是彻头彻尾的题外话。

《公羊传》首先成了官学,到后来《谷梁传》也成了官学,毕竟它们往上一追都是在孔子一脉,孔子既然成为圣人,它们成为官学是迟早的事情。到最后受到众人喜欢、经过无数大人物的编修才成型的《左传》,也成为官学。今天,如果我们讲六经,三传合起来称《春秋》,如果讲十三经,则是《春秋》分出三传为三经。

我们前面花了很大的篇幅,讲了三传的由来以及一些经手大人物的简单介绍,那么这一经三传[3],或者说两经三传[4],它们之间到底什么关系?


毫无疑问,鲁国史官所搞的《鲁春秋》,这是整个体系的本源,由《鲁春秋》延伸出来了两支,一支是孔版《春秋》,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春秋经》;另外一支就是《左传》。

孔版《春秋》继承了《鲁春秋》的文字,它把《鲁春秋》的行文、规范、记录的习惯都给继承了下来。《左传》则继承了《鲁春秋》的史料,也就是《鲁春秋》字面背后到底保存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的前因后果是怎么样的。一个继承的是字;一个继承的是事。如果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们也可以说,一个是直译,一个是意译。

《公羊传》和《谷梁传》则是用来解释孔版《春秋》的。


[1] “断烂朝报”据说是王安石说的,王安石曾经重新规范科举考试,他就认为,《春秋》记录得太简略,就好像随手记录的会议纪要一样,这种东西怎么能列为官学专门研究呢?所以以“断烂朝报”的名义将《春秋》剔除出官学系列。当然也有好事者后来查了《王安石全集》,没找到这句话,不管谁说的,但是的确代表古人有这样的看法。

[2] 令尹,楚国的宰相。

[3] 一经指《春秋经》,三传指《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4] 两经指《鲁春秋》、孔版《春秋》,三传指《左传》《公羊传》《谷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