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心:真希望父母读过这本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被窥视 被监视感:树立边界感,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小孩子的房间没有门

“在我妈的世界里,我的房间没有门。”

这是几年前在网上流行的一个“梗”,人们只是当段子来听。但是我对这类话题比较敏感,能很轻易地还原出这句话所呈现的鲜活的场景。

小华的房间也是“没有门”的,自和父母分房睡的那一天起,小华房间的门就没有关上过。十岁之前的小华很享受这种感觉,家里的大人从门外路过都会习惯性地向里面张望一下。晚上小华睡着了,父母也会起来,来小华的房间里,给小华掖掖被角,把小华露在外面的手、脚放回被子里……这些来自父母的无死角的呵护,给了小华足够的安全感。

可是,十岁以后,小华突然想要关上自己房间的门了,因为父母时不时地张望,这让他觉得不自在,他也不再习惯父母深夜的造访。于是,他悄悄地关上了房门,借此释放某种信号。但是,妈妈显然并没有接收到这种信号,关着的房门也没有阻止她“长驱直入”。于是,小华索性在关上房门时顺手将房门反锁。但他的这一举动却招来妈妈的质问:“你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干什么坏事?”

小华说,他只是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不想时时刻刻暴露在别人的目光下。这些话小华说得郑重其事,却惹来妈妈一阵大笑:“臭小子,你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你要什么独立空间?告诉你,以后不许关门,更不许反锁!”

“父母要知道,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

“小孩子的房间没有门”,这在现实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有些父母之所以说“小孩子的房间没有门”,是因为这些父母认为孩子的房间根本不需要门。而一旦他们觉得孩子的房间不需要有门,这个房间是不是真的有门就不重要了。而有的孩子说“自己的房间没有门”,并不是说真的没有门,而是父母对孩子的房间拥有绝对的出入自由——他们通常进入房间前不敲门,也不会提前告知。

但是,当我们在讨论孩子房间的门时,我们到底在说什么?我们真正讨论的是亲子关系中的边界感。“边界感”是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是言行举止的分寸。“心理边界”只是一个形象化的描述词语,其背后有多元化的心理因素。最通俗的理解就是:你的事情归你,我的事情归我,彼此之间不包办、不代替、不越界。在所有家庭关系中,最容易出现边界感缺失的就是亲子关系。

比如:孩子上学,父母帮孩子背书包;孩子出门游玩,父母帮着拿水壶;父母帮孩子穿衣服、系鞋带、收拾屋子……这些看起来是再正常不过的爱孩子的行为,但如果孩子已超过一定的年龄,父母还这么做,那就是典型的缺乏边界感的表现。父母缺乏边界感,对孩子的心智成长和人格成熟会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父母的代替和包办行为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孩子因此很难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格。而父母习惯性的越界,又会剥夺孩子的安全感。长此以往,会造成孩子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严重不符的情况,也就是心理学常说的“心理巨婴”。

而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边界感缺失的父母会理直气壮地压迫孩子的心理成长空间,会对亲子关系造成极大破坏,有可能导致孩子极度叛逆和反抗。对此,著名心理治疗师曾奇峰老师曾做过一个比喻:

“悬崖的边界很清楚,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是水的边界比较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

曾奇峰老师的这句话,道出了关于边界感的核心信息:亲子间的边界因为模糊,所以很难把握;因为很难把握,所以会严重到“淹死人”的程度。”

允许孩子成为自己,有边界感的父母真酷

在亲子关系中建立清晰的边界,主要靠父母的心理边界感,而父母的心理边界感的确定则需要“认知破壁”。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别把你的孩子当成你的孩子。

这句话跟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论孩子》这首诗的内在逻辑相通。纪伯伦在诗中说: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他们陪伴你,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爱,却不能给予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建议父母多读几遍纪伯伦的这首诗。领悟这首诗的真谛,有助于父母在亲子关系中更好地建立边界感。因为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为什么有些父母热衷于挤压孩子的心理空间,哪怕是以牺牲亲子关系为代价?主要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但是,这种关心和爱护并没有建立在信任孩子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这些父母虽然关爱孩子,却并不相信孩子,于是,就会做出越界行为。

当父母心中有了“要有边界感”这个意识之后,在实践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权利和义务的平衡。父母要告诉孩子:你想要自己独立的空间,这没问题,但是,你得向我证明你有足够的自控能力。你可以关上房门写作业,但是你得保证按时完成。如果房门关上之后你的作业总是完成得不理想,那么,恐怕你的房门还是需要打开的,因为缺乏自律能力的孩子确实需要别人监督。另外,在自理能力方面,如果孩子自己能独立做好某件事情,那父母就应该把独立完成某件事的权利交给孩子,然后告诉孩子:“这是你的事情,需要你自己来做,你有能力独立完成,我也允许你自己做决定。”

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就有清晰的边界了,孩子就有机会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某个人的孩子。当然,在此过程中父母要有耐心,要让孩子慢慢具备做好某件事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