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勤人员心理应激与防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认知过程

当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及面临应激时自己可动用的应对资源做出估计时,对应激源及可动用资源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个体觉察到威胁后,引起对应激源的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行为两方面。这些反应如一定的唤醒水平、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等,都有助于个体正确认识应激源并选择积极的应对措施;有的反应是消极的,如过度的唤醒、焦虑,以及一些消极的自我防御等,导致个体的认知能力降低,影响正确的判断。研究显示,船体隔离闭塞的环境、海上复杂多变的气候、紧张单调的工作等应激源,可不同程度影响海勤人员的注意力、记忆力、专注度、情绪等方面。应激压力导致海勤人员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发生改变,可严重降低岗位作业效率。

一、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研究方向,广义上泛指研究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创造性、问题解决、言语与思维。狭义认知心理学专指信息加工心理学,即采用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主要的理论有情绪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况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

二、认知过程概述

(一)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类最初级的心理过程,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各种属性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整体反映,并结合以往经验,形成的总体印象。知觉是一事物各种不同的属性反映到脑中进行综合合并。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四个共同特点。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在感知某一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来反映。知觉的选择性则是知觉在感知多种物体时,总是优先地把某些对象区分出来,即使是感知一个对象,也会有选择地找出其主要特征。知觉的理解性是人在感知对象时,总是用以往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时所感知的对象。而知觉的恒常性是当物体的距离、缩影比、照明度等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像常保持不变。

如果感觉或知觉体验与外界客观事物或事实不相符,则分别称为感觉障碍或知觉障碍。感知综合障碍是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正确感知,如知道是某个人或某种动物等,但对该客体的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颜色、形状、距离等,却产生错误的感知,如视物变形症、空间感知综合障碍等。感觉过敏又称感觉增强,表现为对一般强度刺激的反应特别敏感和强烈,远远超过了常人所能忍耐或觉察到的程度,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等。多见于神经症、更年期综合征等。感觉迟钝又称感觉抑制或感觉减退,是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感觉阈值增高,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内感性不适也称体感异常,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游走、蚁爬感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多见于神经症、抑郁状态和躯体化障碍。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物体歪曲的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错觉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生理的,也可能是心理的。海勤人员出现错觉进行检查时,要注意观察错觉的种类(如错视、错听)、错觉的内容(看到或听到什么)、错觉出现时的背景(是否在疲劳时、恐惧时、期待时、高热时出现等)、错觉出现的时间(是白天还是晚上或入睡前)、错觉持续的时间(是短暂还是持久)、个人对错觉的反应(是否能批判,是怀疑还是坚信不疑,是否伴有情绪、行为反应)、错觉是否发生于个人主观幻想之中及其变化情况等。

(二)注意和意识

注意是个体的精神活动集中地指向于一定对象的过程,具有广度、稳定性、紧张度、分配及转移等特征。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是对某一客体的指向和集中所能保持的时间,既和活动的性质有关,也和主体的状态有关。注意的紧张度是心理活动对某一事物高度集中,而对其他事物则“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注意的分配是同时进行两种以上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和需要,主动把注意力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病理表现形式主要有注意增强、注意涣散、随境转移、注意狭窄、注意迟钝、注意固定。注意增强是注意的紧张性过度增强,患者特别容易被某类事物所吸引或特别注意某种活动。注意涣散是注意的稳定性降低,主动注意明显减弱,患者的注意可以很快活跃起来,但难以集中到固定的对象并保持适当长的时间。随境转移又称注意转移,是注意的稳定性减弱和分配、转移失调。注意狭窄是注意的广度和范围的显著缩小,主动注意能力也明显减弱。注意迟钝则是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两者均明显减弱,注意兴奋性的集中困难、缓慢;注意固定又称强制性注意,是注意固定集中于某种观念和事物上难以转移。

意识在不同领域含义不尽一致,在哲学中,意识是人的主观世界或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即与精神、思想同义,有时把感觉、经验也包含在意识之中。哲学把意识分为社会意识和自我意识两大类。心理学曾一度被定义为研究意识的科学,但迄今为止,对于意识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是清醒状态下觉察和觉知;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能够用语言表达出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在医学中,意识是个体对外界环境、自身状况或既往经历以及它们现实意义的确认,即人的清醒程度和理解自己与环境的完整程度,包括周围环境意识和自我意识两个方面。

自我意识又叫人格意识,是周围环境意识清晰时肯定自我存在的体验,主要包括自我存在意识、自我能动意识、自我同一意识、自我单一意识、自我界限意识。自我存在意识即自己对自己的存在能有一个现实的、确切无误的体会,即我的躯体和精神是客观存在的。自我能动意识,即意识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是受自己支配和控制的。自我同一意识,即意识到在不同的时间内,自己是同一个人。自我单一意识,即意识到在一时间内,自己是单一的人、独立的人。自我界限意识,即意识到自己和其他的人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界限,是互相独立存在的,即我是我,你是你,是完全不同的个体。

睡眠和梦是意识的特殊状态,人类正常的睡眠共分5期,每晚8小时的睡眠中,每90分钟左右各个睡眠期循环一次。其中Ⅰ~Ⅳ期称为非快速眼动期(NREM),另一期称为快速眼动期(REM)。

(1)非快速眼动期 Ⅰ期睡眠是清醒和睡眠之间的转换期,人很容易在此期醒来,占睡眠总时间的5%~10%;Ⅱ期约占整个睡眠期的50%,出现睡眠纺锤波是此期的主要特征,属中度睡眠;Ⅲ、Ⅳ期又称深睡眠期,人体在此期进行自我修复,又称再生期,占总睡眠的20%。

(2)快速眼动期 此期眼球快速地从一侧转到另一侧,占总睡眠的20%~25%,梦的80%发生于此期。

(三)学习和记忆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思维、情感和态度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包括联合学习和认知学习两种方式。记忆是在大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是刺激停止作用后,信息在感觉中瞬间的保持。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记忆的内容往往同人们正在进行的活动有关,活动完成之后,如果没有对短时记忆的信息加以复述,记忆就会消失。长时记忆是刺激停止作用后,信息在大脑中会保持很长时间,甚至终生不忘。瞬时记忆中保持的内容,如果进行编码,就会转入到短时记忆之中,反之,痕迹就会衰退。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加以复述、巩固或强化,就转入到长时记忆中保存下来,反之则可能丧失。

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存、回忆和再认。识记是通过感知、思维、体验和操作等活动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是将知觉、思考或感觉到的信息进行编码,然后转化为持续记忆的过程。保存是信息储存,是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感觉形成记忆痕迹,第二阶段为短期保存,第三阶段为长期保存,保存发生障碍时,将不能建立新的记忆,出现遗忘。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和概念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再认是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他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再认要比回忆简单和容易。

记忆过程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必须以神经递质为中介才能完成信息传递。与记忆过程相关的神经递质主要包括:乙酰胆碱、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谷氨酸、γ-氨基丁酸、甘氨酸等。神经递质受体介导了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与记忆过程相关的神经递质受体主要包括:N型乙酰胆碱受体、M型乙酰胆碱受体、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抑制性氨基酸受体、代谢性谷氨酸受体、多巴胺和5-HT受体、肾上腺素能儿茶酚胺受体等。

记忆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减退、遗忘、记忆错误。记忆减退是指记忆能力的三个基本过程普遍减退,即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的能力比一般人或比本人之前有程度不同的减退,临床上较多见。遗忘是部分或全部地不能回忆以往的经历,一段时间后全部经历的丧失称为完全性遗忘,仅仅是对部分经历或事件不能回忆称为部分性遗忘。除了由脑退行性病变、脑损伤等病理性因素引起的遗忘外,遗忘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论。一是衰退理论,该理论认为遗忘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记忆痕迹是心理表征,是记忆的基础。二是干扰理论,该理论认为遗忘的发生不是因为时间,而是学习后各种事件的干扰。一般来说,记忆材料之间的干扰表现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典型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记忆错误主要包括记忆恍惚、错构和虚构,记忆恍惚包括似曾相识、旧事如新、重演性记忆错误,常与颞叶病损有关;记忆错构是记忆错觉,常见于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记忆虚构是把过去从未发生的事或体验说成确有此事。

目前研究发现,记忆障碍与脑内病变有一定的关系,如海马和乳头体等部位病变时可出现顺行性遗忘,失去将近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的能力。颞叶性癫痫及颞叶脑炎时会发生记忆暂时丧失。丘脑某些部位病变,可产生逆行性遗忘。科尔萨科夫综合征的记忆障碍,与丘脑背内侧核病变有关。脑外伤可出现逆行性遗忘或顺行性遗忘。大脑广泛病变常出现短时到长时的记忆障碍,严重程度与大脑病变的广泛程度成正比。

(四)语言和思维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合、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的形成和问题的解决活动中。正常思维具有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等特征。思维的目的性是指思维围绕着一定目的,有意识进行的。连贯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概念之间前后衔接,互相联系。逻辑性是指思维过程应遵循逻辑的方法和规律,按照逻辑的程序进行。思维障碍是精神病学的重要症状,主要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两个部分。思维形式障碍主要有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等。思维内容障碍,主要是妄想,常见的妄想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夸大妄想、影响妄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