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维度:视觉传达设计基础理论与方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意图

第一章/设计的哲学维度

第一节/设计的哲学思考

哲学给人的感觉很“玄”,尤其是在听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描述时会让人感到非常晦涩难懂。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哲学本身就没有非常明晰的答案,而且哲学“永远没有答案,永远不会过时”[注],它永远“在路上”。换个角度来看,哲学是一种思考的进程,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注]。它是思考人类自身存在的一种方式,核心问题是思考,哲学史可以被理解为是对社会性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一部思考问题的史。思考的过程也是关系分析、建立与设计的过程,例如在美术史中提到的洞窟岩画。

祭祀是艺术起源说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祭祀是人与自然斗争而获得生存的尝试,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神”是人为自然所塑造的物化形象,此物化形象的基础是鸿蒙时代人对大自然力量产生的敬畏之情,最终以图腾崇拜的形式延续至今,每一种图腾的背后必然有一种因当时的人类所无法达到而成为希冀的能力,例如广西壮族的图腾——青蛙。那么,为什么不是其他动物呢?依据当时的生产力分析,人口生产是部落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蛙”“鱼”“葫芦”等动植物恰好有多子的生殖特性。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解决部落食物供给的问题,这是对综合因素的考虑,而这种思考亦可称为哲学思考。

设计学、社会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学科都是对社会问题思考及介入的途径。选择问题本身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哲学性的思考,例如为什么选择这个问题,该如何通过设计学专业进行问题分析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问题发生的环境、时间、人物等因素都是需要进行思考的。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但是哲学的高度在于抽象概括性,这可能是给人“玄乎”感觉的主要原因。在设计过程中往往要求立意明确,目前有一种“泛文化”的现象,动辄冠以某某文化为名,高高在上,但是在执行层面难度较高,这种现象如同设计师跟甲方说:“来,我们谈下思想。”意识到这种问题本身也可以理解为哲学思考。比较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人没有这种意识,意识到问题的意识非常宝贵,意识不到问题的意识令人深思。有个现象是学生们为设计而设计,为包装而包装,虽然在后现代语境下意义与形式相剥离,但是缺乏问题意识的设计如同无根之木,毕竟设计的社会性意义是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设计学科的跨学科特征非常明显,“艺术×工学=设计”,设计是表达而非表现。

哲学是培养思考的过程,它养成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是设计行为的存在基础,将其扩大亦可上升到社会发展动力的高度。东西方的各个民族均有其文化精神和最高意识形态的“思想”,作为西方哲学两大源头的希腊哲学和基督教思想都起源于世界的东方,但是最终的走向却大不相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中国发明的火药为例,明代设有装备火器的神机营,但火药最普遍的使用方式是作为烟花用以“观礼”;而西方则不同,他们发挥了火药最具杀伤力的一面。由此看来,东方与西方所选择的道路不同,在某种程度上是“水土”的不同,养分不同结果亦不同。就中国来说,自古以农耕文化为主,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相对容易。中国虽然通过建立城市以形成明确的管理区域,但是基本上遵循“攘外必先安内”的指导思想,“内”是行动方向。西方所受的地理环境约束在不同族群之间的碰撞中体现得较为明显,西方的城堡建制与中国城市建制的本质相同(都是统治阶级用以自我保护与实施管理的工具),但是在建筑形式、建筑密度等方面却差异很大。在有限的空间中,系统相对复杂,外在压迫的强度不同、刺激不同,则思考的方式与强度也不同。通过了解东西方的建筑设计、服装设计、民俗礼仪、城市规划、工艺美术等知识,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东西方差异并付诸设计实践,这种差异是体现设计民族性的本根。而体现这种差异的独特性与民族性的载体就是语言,语言是地域性文化创造的重要成果,是地域文化的非物质性边界,语言的诞生是智者创世的思考行为的结晶。

设计的思维与思维的设计的核心是思考,独立的思考力是设计的立足之本,只有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设计的存在价值是关注社会性问题,以学科知识为依托进行问题研究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有些问题可以相对明确地解决,而有些问题却没有准确答案,只有不同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