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主体性的理性批判
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关系与生活关系的转变使批判精神被抬到哲学的桌面,被称为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首先应当破除那些独断的观念,也就是未经审查就盲目地相信某种教条的成见,必须要树立某种批判精神”[注]。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以思辨的语言把握并表现伟大时代的精神被称为批判哲学。康德批判哲学的形成建立在休谟和卢梭的思想基础上,是基于“理性与自由的冲突”的思考,而理性主义的重头戏是“科学理论的实质是机械决定论的自然观”,因此,康德必须面对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关系的问题,即“在一个严格遵守自然法则的世界上,人究竟有没有自由,有没有独立的价值和尊严”。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是对理性认识能力的分析,而康德对理性认识能力的批判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础——用以弘扬理性为目的、理解人为核心的先验哲学拉开现代性的序幕。现代性态度认为自由是启蒙的条件,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即不经别人引导,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在此背景下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康德的三大批判理论及其建构如下所示。

立法的过程是康德哲学“主体性”意识的建立过程,论证了人作为自然与道德主体的最高地位,即通过奠定人的根本意识、人的主体性、人的自我确证三步确立现代性。康德认为人的合理性并非来自神,应通过哲学论证为宗教变换新的思想基础,即通过批判上帝的存在而在理论上否定神。他认为“上帝是主观上必要的假设”,应通过肯定上帝存在的必要性(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来构建理性神学,最终达到将宗教改造为理性的、道德上的宗教的目的。
在《判断力批判》的论述中,康德对美的本质有重要论述,他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的、纯粹的形式,是对美感的分析。
质:美是无利害无功利的,“自由的愉快”
量:没有概念的普遍性,“人人共通的心意状态”
关系:美是没有目的(内容无目的)的目的性(形式的合目的性)
样式:没有概念的(“共同感”)必然性
人为自然立法、为知识立法、为道德立法,以判断作为知识的基本单位进行一系列的实践(关系分析等)建构表象世界,在所有的表象之后,有一个被康德称为“物自体”的并不能被精确感知的存在之物。文化是人自由地运用一切自然目的的能力的产物,是人的主观形式在客观世界中的实现。在“使自然人化”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一个“人化的自然”(文化世界)。
知性——自然的合规律性——自然人
判断力——自然的合目的性——文化人
理性——创造的终极目的——道德人
在现代性的问题上,康德从“应当”(主观性)角度进行论述,而黑格尔则从“如何”(客观性)的角度进一步论述。黑格尔将理性抬高到“世界的灵魂”的高度,赋予其本体论地位,即康德认为理性是人为自然立法,而黑格尔则认为这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了论述理性是世界的本性,黑格尔用“思有同一” (即思维和存在的统一),通过理性与存在同一性的辩证法,即思辨逻辑的三个阶段(正、反、合)进行阐述。

毋庸置疑,黑格尔辩证法的思辨逻辑对后续学科发展与理论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设计学角度来说,“在关系中认识问题并分析问题”是设计实践过程中定位与判断方向正确与否的关键,更是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基础,还是设计学播种发芽、开花结果等过程的土壤。设计者在这种思维过程中关注事物的状态,注重分析事物的变化,以对立统一的视角去分析与预测,并进行有效的设计行为。由此看来,不难理解为什么设计学专业教学如此依赖社会学、传播学、工学、历史学等研究方法。在黑格尔的理性与存在的同一性中将理性作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即将理性作为现实性的标准——“存在即合理”“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就是理性”。存在有两种状态,即现象和现实,其区别在于“象”与“实”,黑格尔认为前者因其无必然性所以不合理,后者是在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的东西,具有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