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帝辛登基,第一诏!
朕帝辛,既登人皇之位,承天命,御万方,当思人族之根本,溯往昔之荣光。
今颁首道旨意,关乎祭祀上古人族之要事。
想我上古人族,得圣母女娲娘娘造人,初开灵智,于天地间崭露头角。
彼时,虽洪荒诸族并起,然我人族聪慧勤勉,披荆斩棘,渐成一方势力。
聚部落而建邦国,创文字以传薪火,兴农耕以足仓廪,制礼仪以明人伦。
其智者潜心悟道,通天地之理;
勇者执锐披坚,卫族土之安。
更有人族先辈,可移山填海,改天换地。
不乏大罗金仙者,让人族仙道昌隆为洪荒第三族。
一时之间,人族繁荣昌盛,光芒璀璨,贤才辈出,英杰无数,威名远扬于四海八荒,为诸族所敬仰。
奈何妖族肆虐,其性残暴,觊觎人族之昌盛,欲屠戮殆尽,以霸洪荒。
遂举族来犯,腥风血雨骤起,战火燃遍九州。
上古人族虽奋起抵抗,英勇无畏,然妖族势大,其术诡异,加之屠戮不择手段。
经此一役,上古人族几遭灭顶之灾,邦国破碎,生灵涂炭,族人死伤殆尽,昔日繁华,化作残垣断壁,一片荒芜。
幸有轩辕剑在世,此剑乃妖族集上古人族亿万修士之精魂所铸,承载着我人族不屈之意志。
上古人族之精魂,皆聚于轩辕剑中,悠悠岁月,沉寂至今。
朕既为人皇,身负护佑人族之重任,岂敢忘上古人族之壮烈牺牲与深厚遗泽。
今特下此旨,命举国之力,修建宏伟祭祀之所,以祭轩辕剑中之上古人族亡灵。
愿以我大商之诚心,慰藉先辈之英灵,祈愿其护佑我人族,福泽绵延,再续辉煌。
朕当勤勉为政,带领人族,图强奋进,重振往昔之雄风,不负上古人族之期许。
此旨既出,望诸臣工与万民,齐心协力,共襄盛举,以昭我大商尊崇先辈、不忘根本之决心。
帝辛登基之后,立刻宣读自己的第一道诏书。
殷子煜静静的听着,这诏书乃是自己所修,其中蕴含万千,现在仍然是称呼其为轩辕剑,如今还不到改名之时。
不过,诏书之中,殷子煜增加了一些关键节点!
第一点,思人族根本,溯往昔荣光,这本身就是对三皇五帝秩序的一个挑战,但是却没有明着表现,而是在试探这个人族法统的转变。
从三皇五帝传承的法统,开始朝着上古人族转移。
第二点,想我上古人族,得圣母女娲娘娘造人,这一点,可以说,把女娲娘娘之外的任何人,全都抛开,这人族头上的枷锁,全都卸掉。
第三点,上古人族时期,已经是有了三皇五帝做的这些事,并且增添了上古人族的仙道昌隆,这本身就是三皇五帝时期的一个隐形冲击。
第四点,上古人族精魂在轩辕剑之中,悠悠岁月,沉寂至今,这件事本身就是对三皇五帝秩序合法性的一个挑战。
这几点,皆包含其中,但是殷子煜并没有很直白的表现出来,他们自然不满,但是却无从反驳,也不能质疑这个正确性。
故而,此诏书,乃是试探的作用,做了初一,则十五不远了。
这便是殷子煜穿越以来,对洪荒的第一阳谋。
殷子煜知晓,在这个洪荒,阴谋诡计翻不起风浪,也登不了大雅之堂,唯有堂堂正正的阳谋,堂堂正正的出招即可。
“陛下圣明!初登基,竟能记起上古人族的悲壮过往。想那往昔,上古人族何等辉煌,修仙问道,昌盛至极,却遭妖族毒手,几近灭绝。如今陛下要祭祀轩辕剑中的先辈亡灵,这是要让我人族的英魂得以安息,实乃大善之举!”
“正是,我常听家中长辈讲起上古人族的故事,那些先辈们英勇无畏,以血肉之躯对抗妖族,护我人族一脉。陛下此举,让我辈知晓自己从何处来,往后定要追随陛下,重振我人族雄风!”
太师闻仲,并未参与殷子煜指定国策,此刻也是虎目之中透着赞许,手抚长须,朗声道:“陛下甫一登基,便心系人族根源,此举彰显出非凡的远见与担当。祭祀上古人族,不仅能慰藉先辈英灵,更能凝聚我大商上下、人族万民之心。”
说罢,闻仲转头望向身旁的丞相商容,商容微微颔首,面带微笑,补充道:“太师所言极是。陛下这道旨意,意义深远。上古人族在仙道上成就斐然,虽遭大难,但其不屈精神永垂不朽。祭祀他们,是我大商尊崇先辈、铭记上古。”
几乎所有人都一时间没有理解这份诏书更深的含义。
然而,的确是纷纷称赞。
这是一个政治正确,不会有人反对,也无法提出质疑。
谁若是质疑,则要问了,为什么现在依旧记得上古人族之仇,却不能祭祀上古人族之亡灵?
祭祀上古亡灵,容易让三皇五帝的秩序发生动摇,故而,从三皇五帝到夏朝一直都忽略了此事。
到了商汤灭夏,也延续了三皇五帝的传承法统。
然而,现在到了大商江山岌岌可危之时,是应该发生改变了。
不过,群臣纷纷议论,只是觉得理所应当。
殷子煜看向轩辕剑,忽然之间,轩辕剑之中,一股莫名的磅礴之力,瞬间涌入殷子煜的眉心。
殷子煜立刻引动这股力量,开始汇聚本心之中!
七窍玲珑心,其形如琉璃雕琢的浑天仪,七孔对应北斗七星方位。
每窍孔洞中流转着不同色泽的混沌气!
当这磅礴的力量涌入之时,殷子煜深吸一口气:“三日后,我在来此处,或许能让我七窍玲珑心,可破天枢窍!”
曾经的比干,虽然有七窍玲珑心,但是却从未想过开发过这天赋。
而殷子煜穿越之后,少年就开始修行,拜访仙缘,并且开始利用自身的七窍玲珑心。
拜访诸多名师,殷子煜已经基本明悟!
自己之道,若要所成,首先通七窍,而通七窍之法,三教之法皆不可行,要靠自身!
而殷子煜与帝乙对话之时,这才提出,适合自己破开七窍之法,则是修心之法,即心外无物,以事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