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世纪90年代,年逾80岁的费孝通先生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田野调研活动。调研结束以后,费孝通先生发出“原始的贫困”的感慨。20多年后的今天,武陵山片区的民众并没有因为拥有“原始的、丰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脱贫致富。因此,武陵山片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问题不是单一因素催生的,而是经济贫困、人口迁移、社会分工、社会发育程度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必须准确认知文化生态环境恶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深层次原因。武陵山片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形条件、气候水文、生物分布等自然生态,人口问题、民族分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文化生态都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所以只有对武陵山片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结构特征、社会功能、生态保护等具体问题展开研究,建立动态、完整、和谐的文化生态系统,才能确保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武陵山片区社会转型进程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如下文化生态问题:生态环境发生巨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弱化;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群众轻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政府服务、管理失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政策缺位;社会价值观念失衡,伪遗产影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需要贯彻落实:制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战略,积极促进大众健身娱乐;依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尊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依靠政府主导力量,有效推动城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筹发展;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活力等文化生态重建措施。
武陵山片区旅游经济进程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过度依赖官办模式,缺乏社会组织活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被赋予过多内涵,而且内涵偏离正确的价值轨道;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过度商业化,失去多样化生存空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传承方式单一,濒临失传等文化生态问题。需要贯彻落实: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济功能嬗变的动力机制;改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济功能嬗变的外在形式;注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济功能嬗变的调节原理;完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济功能嬗变的组织保障等文化生态重建措施。
武陵山片区全民健身进程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程度偏低,与现代社会发展脱轨;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具有农耕文化特征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举步维艰;政府相关部门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群众参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兴致不高;现代体育的冲击和影响,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际传承受阻等文化生态问题。需要贯彻落实:政府相关部门提高认识,加强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健身的宣传;依靠民间体育协会,丰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健身活动;依靠基层文化体育站,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以“亿万农民健身活动”为中心,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为契机,扩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打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精心培育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文化生态重建措施。
武陵山片区文化建设进程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建设跟不上时代步伐,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想淡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还相对滞后等文化生态问题。需要贯彻落实: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守护和创新;广泛宣传,加强交流,丰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加强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推广和复兴工作等文化生态重建措施。